5678幼师网
标题:
班级常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wei
时间:
2018-11-5 02:13
标题:
班级常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班级常规的含义
对于常规的界定,国内的学者和专家都有类似的界定,大都认为常规是幼儿在园生活和学习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和要求。例如,“
幼儿园
常规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张艳娟,2008);“常规是幼儿生活和学习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许琼华,2009);“常规是
幼儿园
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童时,2003)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常规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安排,二是幼儿在各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创立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儿童所处的生态环境中,
幼儿园
的班级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幼儿在班级环境中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形成情感和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班级常规的内容,一方面是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安排,另一方面是在各环节中幼儿、教师各自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
为此,我们试着将班级常规界定为“为了实现班级的正常功能和特定的育人目标,幼儿和教师在班级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应该遵循的规则与要求”。相应的,我园的班级一日生活常规细则中,既包括幼儿在各环节中的活动内容与要求,也包括各岗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活动内容与要求。
以中班幼儿常规细则中“幼儿入园环节”为例,
时间幼儿活动内容教师工作内容和要求助理工作内容和要求配班工作内容和要求
7:45—8:00
幼儿入园1、幼儿愉快入园,能主动的向老师问好,并与家长再见。
2、打洗手液洗手、挂毛巾、温水漱口(三次)、放水杯。
3、早饭前幼儿自由选择安静活动(看书、照顾植物等)1、热情接待幼儿入园,与家长简单交流幼儿情况;
2、一摸、二看、三查、四问,做好晨检工作;
3、请需要服药的幼儿家长填写“服药单”并与药品进行核对。1、助理教师负责帮助和指导幼儿洗手、挂毛巾、漱口、放水杯。
2、组织先入园的幼儿开展安静活动。1、穿好围裙取饭;
2、准备幼儿自取早餐的用具。
二、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意义
重视班级常规培养,这是
幼儿园
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区别。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
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处处都蕴含着教育的契机,在
幼儿园
的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遵守规则,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无论是对教师、幼儿还是班级,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班级常规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班级环境,可以让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它就像一个无声的指挥,无需老师反复的提醒与要求,幼儿能够很明确每个环节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班级不会因为频发违规事件而混乱无序,教师也不必每天忙于充当“灭火器”的角色,因此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支持幼儿的能力发展。
2、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班级常规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班级是幼儿离开家庭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在这里,一群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征、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离开家长,开始与同龄伙伴长时间地在一起生活、
游戏
和学习。他们共享有限的资源,必然冲突不断。为了有序、有效地共同生活和学习,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幼儿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应一日生活的流程,学会协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理解并学会遵守集体中的规则,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发展自理和自律能力,这也是我们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根本目的。可见,常规培养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3、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班级常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在2011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具体包括“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因此,在培养班级常规的过程中,通过与各岗教师进行分工合作的磨合,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日常生活中随机教育意识的锻炼,教师相应的专业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原则
1、以尊重儿童为首要前提
在建立常规的过程中同样也要遵循我园“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体现对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尊重是首要前提。例如,在
幼儿园
阶段,早饭后的过渡环节通常会安排孩子做晨间擦拭活动,以此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但是具体到擦拭内容,各年级组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从早上入园保持良好的情绪、到独立洗手、吃饭、换鞋、穿衣服等等,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顺利完成对他们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小班上学期的常规中,早饭后孩子们可以自由看书或玩玩具,并没有擦拭任务。而中班的孩子早饭后需要先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集体活动区域,取抹布把自己的小椅子擦干净,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把小椅子摆到线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玩会儿玩具。到了大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卫生区,早饭后孩子们要去擦拭自己的卫生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班级环境更加整洁、卫生。在为孩子们划分卫生区的时候,大班老师又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比如,能力强或吃饭快的孩子可能会整理图书区、擦复杂的教具柜或植物叶子,能力弱或吃饭慢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擦窗台、擦门或简单的教具柜,让孩子们在适宜的活动中体现。
2、以科学、自然、有序为关键点
我园对常规的核心要求是:科学、自然、有序。“科学”反映的是常规的质量,常规要能体现科学保育、科学教育的原则与规律;“自然”指的是常规实施的状态,是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状态,不是刻意为之或偶尔为之;“有序”指的是常规实施的流畅性,师生熟悉并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一日生活的流程。
例如,我园喝奶时配一片饼干的常规,就很好地体现了常规的科学性。以前幼儿喝奶时间只是喝一杯牛奶,2012年2月,我园根据保健室的建议,从促进牛奶吸收的角度,在每天喝奶时为每个幼儿增加一块饼干,让孩子们边喝奶边吃饼干,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保证喝奶环节更科学。家长对此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有一位中班幼儿家长在班级互动论坛中这样写道:“今早送孩子到
幼儿园
,正巧碰上班级小朋友喝奶。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每个小朋友在喝奶的同时还可以领到一块美味的饼干!我们知道,这样更有利于牛奶被身体吸收,同时又增加了孩子们的口感,看到每位孩子有滋有味的神态就知道——小朋友们爱这样喝奶。小小饼干大智慧,让我们看到
幼儿园
工作的细致入微、精益求精”。
同样,孩子们午睡前与教师拍手、拥抱、道午安的常规体现了常规的自然性,一方面能让孩子们在教师温柔的拥抱和问候中获得温暖、平和、愉悦的体验,带着放松的心情进入睡眠环节,另一方面,拥抱的同时教师也能完成对幼儿的午检,了解孩子手中是否有不便于睡觉带的小东西,了解孩子是否有发烧或其他不适。
3、以幼儿的体验和主动建构为主要方法
对于常规要求,教师不是借助权威通过反复强化要求孩子遵守,而是要以适宜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这些规则和要求,在活动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和必要性,从而发自内心的愿意遵守规则,这也是幼儿从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的重要表现。
在经验中学习是幼儿理解常规要求的关键。有学者将经验分为四种类型:直接经验、模拟经验、替代经验和语言经验。对于幼儿来说,直接经验和模拟经验对于理解常规要求更有效。
例如,对于小班幼儿容易出现的撕书现象,小六班的吴老师没有直接的批评和要求,她找到那个有时会撕书的小朋友,说老师今天给你讲一个新的
故事
好不好,孩子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拿出那本‘特殊的书’,开始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
故事
的内容很有意思,可是,马上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停了下来,冬冬急忙问我‘后来呢,后来呢’,我对着冬冬满脸疑惑地说‘哎呀,我也很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可是
故事
的结尾不知道哪儿去了,真可惜’……”,于是,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孩子很认真地说,他下次一定观察周围谁不会看书,他也提到自己有时候也不爱护书籍,下次不会了。通过这样巧妙的方式,让孩子直接体验到了自己撕书行为的后果,而不是简单要求幼儿不能撕书。
再如,小六班吴老师的另一篇观察笔记中写道:“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进教室陆续到水龙头前洗手,只见小王子没有洗手就要直接拿水杯喝水,我提醒他,他就眼泪汪汪地说‘为什么要洗手啊,我的手不脏!’我走到他身边仔细一看他的手说‘看起来不脏的手,我们来做个实验好吗’?于是我来到美工区拿了一根儿棉签,沾上一点儿水和洗手液在小王子的手心里来回擦了几下,有几个好奇的孩子围了过来,也想看个究竟,只见白色的棉签慢慢变成了灰色,不等我说完,周围的孩子们就说了起来‘这手真实太脏了’。小王子看着我,掉头就去洗手了。
当孩子对洗手的必要性产生质疑的时候,教师不是一味地要求,而是采用“小实验”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从而主动建构经验,这比老师直接灌输的效果好得多!
4、以促进幼儿自主、自律和自理为主要目的
《
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部分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
有研究者指出,以管理为目的,剥夺幼儿自由的强制性的纪律,体现了教师的高控制,而“教师的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常规教育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郑三元,2006)。
因此,在建立和制定班级常规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思考这些常规要求对幼儿可能产生的短期、长期影响:这些常规对孩子现在的认知、行为和习惯养成会有什么影响?这些要求对孩子将来在社会立足、生存和竞争是否有利?
常规培养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更不是为了控制幼儿,而是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让幼儿学会自律、自理,最终将幼儿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规则意识和道德自律的人。
四、常规建设月——班级常规建立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每年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是我园的常规建设月,在这个月里,全园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或恢复良好的班级常规。为此,无论是教师工作时间还是
幼儿园
的保教工作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和安排的。
(一)时间上的保证
开学第一个月所有教师都是十小时工作制,这是我园的一个传统要求。也就是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两位主班教师在一日保教工作的各环节中都同时在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两位主班教师能尽快熟悉各环节的常规要求、熟悉班级中各岗教师的职责及相互之间的配合,保证以后两位教师独立带班的时间段仍能对幼儿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同时,在常规建立之初,班级中教师数量和工作时间的增加,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关注幼儿的需求、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从而切实提高班级常规的质量。
(二)质量上的保证
从活动安排方面,
幼儿园
会围绕着建立常规的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与教研。
1、确立年级组常规:开学初,首先各年级组会召开由各年级组班长老师参加的年级组会,针对去年本年级组的常规细则,各班班长重点讨论去年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解决的方法,最终确立新学年的年级组常规细则。
2、班级常规的细化与实施:通过召开班会,班长组织班级中的教师学习年级组常规,并根据班级工作目标和本班特点进一步细化常规。之后开始常规培养的实践。
3、常规观摩与研讨:在开学一个月后,
幼儿园
会组织常规观摩与研讨活动。全园各班都要依次展现本班的半日生活常规,参加观摩的有管理人员(包括园长、主任或教研员)、后勤保健人员(后勤主任、保健医)以及同年级组的教师。当天的观摩结束后,每一个参与观摩的教师及管理、后勤人员都要认真把自己半日观摩中所看到的优点、困惑、不足及建议开诚布公地提出来,集思广益,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帮助展示班级明确进一步完善常规的方向和策略。随后,还会挑选一到两个表现突出的班级为全园教师展示常规,让更多的班级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4、修改完善常规细则:结合本班常规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观摩其他班级常规中获得的启发,各班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改完善班级常规,并在之后的保教工作中继续巩固班级常规。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看到良好的常规对幼儿发展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常规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常规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把握和调整常规的基本原则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主、自律和自理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常规为我所用而非为其所累。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