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计划性行为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1-8 15:09
标题:
计划性行为理论
计划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
依据“理性行为模式”发展而来,是目前改善健康行为的主流理论。简称TPB。菲什拜因(Fishbein)提出理性行为模式(the mode of reasoned action),其假设是:行为意向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其他影响行为的因素是透过行为意向这一媒介以影响行为。计划性行为理论的关键前提是,人们依据可靠证据作出理性的思考,然后作出决定并表现行为。它强调行为是已经计划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计划的过程是为了达成个人的意图。因此,根据该模式,个人意图是决定行为的要因,意图本身由3个要素组成:①个人对特定健康行为的态度;②社会既定规范或习俗,即个人相信别人认为他或她应该如何表现;③对行为的控制,个人相信自己已经具备充分的技巧和能力足以克服外界的困难,并完成计划。该模式重视每一个影响因子,而个人的信念对每个因子赋予不同的价值,在这一点上计划性行为理论与健康信念模式相同。
计划性行为理论揭示了健康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健康行为意图的产生,揭示了对个体能产生影响的他人的作用,超越了传统模式中健康态度与健康行为的简单线性关系,而在其间注入了“健康行为意图”(见图1),使其他理论难以解释的“即使改变了态度或拥有健康态度,也不一定能保证行为的改变或行为的发生”这一事实得到较好的说明。但该理论过分强调行为的理性因素,而实际上,生活中健康行为的发生并非都有很好的计划。除此之外,计划性行为理论还有一个难点,即计划中的意图虽然较健康态度更容易促使健康行为的发生,但并不一定会转化成健康行为,健康行为表现不一定是行为意图的必然结果。或许由于个体考虑到行为发生后的利益,或许由于个体莫名地压抑了自己而没有发生健康行为。因此还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个体行为意图的影响。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计划性行为理论给予人们的启示是:要建立和保持健康行为,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①应注意诱发个体的行为意图,使个体产生有关健康行为的正确观念。
②应考虑各种因素对个人意图的影响,譬如使个体介意或重视他人和团体对健康行为的看法。
③个体对采取健康行为的结果的评价。
关键词:
计划性行为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