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cuinannan    时间: 2018-11-9 15:07
标题: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谈及幼儿创新,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幼儿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然而,从人脑的生理发展来看,60%的脑细胞在3岁以前形成,到小学毕业前形成90%以上。相应人类智力的发展,5岁以前获得50%,8岁以前获得80%。这就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创新的重要准备期,这也是与儿童的智力、心理特点相适应的。从心理特点来看,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约束,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儿童的创新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对幼儿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的,可行的。
那么,在语言活动中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建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说的快乐。
在语言活动中,有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才想说、愿说,从而才能感受到说的快乐。在教学中,宽松就是让孩子感到没压力、没恐惧,不过分判断孩子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理解接纳、支持与鼓励的。
二、平等交谈,接受孩子的言语方式
完整语言观指出,完整语言应指语言的所有类型,包括普通话、行话、方言等。因此,教师应主张并支持孩子各种语言的发展。当花朵凋谢,孩子说“花死了”时;当说起“小动物去玩”,有的孩子说“小动物去‘别相’”时;当讨论小蝌蚪是谁的孩子,他们一致认可是青蛙时,教师都应认真倾听,认可他们的见解,因为孩子虽然在语言表达上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是孩子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他们能使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正确地使用语句或造句更为重要。
三、耐心等待,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
耐心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孩子言语中耐心倾听他们的说话,耐心等待他们把话说完,耐心关注进步慢的孩子的成长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热忱。在语言活动中,常有几个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工作就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而且使孩子言语发展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实践中,针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你说得对”,而是说“是这样吗?”,“你说得有道理!”,“你说的,老师还没想到。”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在结束时,再肯定“真的像某某小朋友说的那样”,给那位孩子以鼓励。
四、合理竞争,减轻孩子言语发展的压力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无可厚非的,针对孩子不同的差异,教师应提倡合理竞争。如,对于言语能力强的孩子,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其竞争的水平;对于言语水平中等的孩子,就采用“开火车”、“接龙”等游戏活动来促进其竞争的能力;对于言语滞后的孩子,则采用“自我竞争”的方法,通过教师的体态语如树大拇指表扬、抚摸、微笑和贴画五角星等奖励,使孩子对自己作出评价,促进其进步。
一、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孩子说的有序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孩子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内容选择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小红伞》、《猫医生过河》、《晚上》、《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运用描述性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等,让孩子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作出初步、基本的分解。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最后,教学方法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看演相结合等方法,使孩子能主动去看、去想、去说;使孩子参与机会多、讲述顾虑少;使孩子能按想法或图片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孩子的讲述就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二、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孩子说的有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言实践中,教师可着重从两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使之丰富、独特,使孩子说的有趣,说了还想说。
1、丰富孩子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
表象就像是孩子建构时的一块快积木,积木经过组合、叠加就建构成了物体。同理,对表象进行组合、加工就能形成想象。教师除了利用文学作品、实物、图片等来引导孩子观察、积累较丰富的表象外,还应注意在平时散步、远足、参观等活动中来引导丰富孩子的知识,如从城市的发展变化,了解建筑、交通等设施:从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2、陶冶孩子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才能引发孩子的情意冲动,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想象与创造。如教学《三只蝴蝶》时,可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故事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故事内容,从而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孩子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了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的情感感染,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还有谁会来帮助三只蝴蝶?是怎么帮助的呢?”
三、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让幼儿说的有新意
在语言实践中,要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愿意去感知、理解、学习,还要重视启发孩子的联想、对比、归纳、推理,使孩子掌握活动中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1、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
这是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以此来点燃其投入活动的兴趣及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导入语,在活动中适当点拨来巧设悬念,以引发思索。如讲述《小蚂蚁上天》时,教师可一开始就让孩子思考“小蚂蚁”和“蒲公英”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为什么?这样将引发孩子的积极思维,他们有的会说小蚂蚁种蒲公英,有的会说小蚂蚁吹蒲公英,还有的会说小蚂蚁摘蒲公英,孩子的思维就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开了。
2、探索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孩子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一题多解,开拓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对于同一事件的结果,教师可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按不同的线索去揣摩起发生的过程;对于若干幅相同的图片,可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排列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对于同一主题的谈话内容则引导孩子从不同的立意进行描述。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