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关于生成与回应的讨论(上)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1-10 00:39
标题: 关于生成与回应的讨论(上)
         
一、二期课改为什么强调生成
本刊编辑:1998年发布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有三处使用了“生成”一词。而在2004年颁布的《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不仅明确界定了生成的含义,还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程实施的师幼互动环节,以及活动内容选择等诸多层面明确强调了生成的重要性。在这份文件中,“生成”一词前后共出现过十次。为什么上海的二期课改如此强调生成的重要性呢?
黄琼(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以往的教育活动,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把幼儿视为“一张白纸”或“一个容器”,对幼儿的生成性活动极为忽视。新课程强调了幼儿的自主性,强调了要在与幼儿积极互动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发展意义。因此,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关注,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二、什么是生成,生成在哪里
吴文艳(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常常暗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目标,只要教师乐于追随幼儿的兴趣、善于发现兴趣背后的价值,许许多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生成。
吴韵洁(虹口区友谊幼儿园):当孩子们在探索讨论、交流经验时,常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人吃西瓜解渴,有的人吃了会拉肚子”“蜗牛是好的还是坏的”“小蝌蚪会找蛤蟆做妈妈吗”等。由此看来,争议是不可不注意的生成。
段雪玲(闵行区紫霞幼儿园):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及同伴互动时会生成完全为了自我体验的游戏,其中所蕴含着的巨大价值是值得教师去关注的,因为这种完全自主的游戏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仅仅是幼儿以自己独特方式进行的忘我享乐,很能反映幼儿的身心特点,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最佳途径和了解幼儿兴趣与需要的重要窗口。
高敏峰(江苏省无锡市东亭中心幼儿园):一次,我精心准备了一节食物在身体内如何被消化的科学课,却没想到我的精彩讲述丝毫不能“打动”幼儿,原来他们还在惦记着活动前发现的一只小壁虎。我迫不得已带幼儿去关注小壁虎,却没想到就此生成了一节精彩的课。这让我深切体会到: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在教师设计之外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些“意外”的价值,生成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吴佳瑛(虹口区友谊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生成一般体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它有时产生于个体,有时产生于同伴间的共鸣,有时由师生间的互动或外界环境刺激诱发,如有的孩子午睡时会欣赏自己的袜子并和同伴一起交流自己对袜子的感受;节目长假期间,孩子们乘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比较多,回到幼儿园他们会谈论外出乘车的感受;前年冬天的一场雪和去年秋天的神舟六号引发了孩子对季节和航天的极大兴趣……二是由教师生成的活动。教师也有自己的喜好,如果把教师的兴趣和孩子分享,也会生成更大的价值。
夏如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研究生):任何幼儿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幼儿随时都会在动态的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由此引出的活动都是生成。生成在兴趣中、在热点中、在争议中、在意外中……但这样的列举也许永远无法穷尽生成在哪里。因此,教师在理解生成时一定要避免狭义化倾向。
本刊编辑:《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与其他活动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及时介入进行随机教育,或者对该活动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展。”简言之,生成可以来自孩子,也可以来自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任何环节中所发生的教师预设以外的、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的言行、事件和现象都是生成。
三、教师在处理生成时面临哪些挑战与困惑
段雪玲(黄浦区紫霞路幼儿园):生成活动让教师又爱又怕,爱的是它的真实、生动和发展;怕的是因此要面对的选择、拓展和推动;生成意味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关注生成意味着必须进行筛选和整理,同时在预设和生成之间灵活地转换,要做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蓓蕾(浦东新区上钢新村幼儿园):追随幼儿生成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对幼儿自发活动的尊重,不拿自己所认为更有价值的活动取代之;有时又意味着一种冒险,因为生成的内容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意外性,有时教师很难准确判断幼儿生成的内容(或活动)是否有意义,有时教师可能对幼儿生成的内容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有时教师会担心幼儿是否会在探究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受到损害。
陈蕙(宝山区七色花幼儿园):如何及时应对孩子的生成是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教师如何捕捉幼儿的生成点?幼儿的生成有无价值?教师如何回应?如何把握活动中幼儿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转化?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教师总希望既能丰富孩子所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又能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学习活动的比重因此大大增加,而且在不经意间将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割裂开来,使得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成了主题进程中两条独立发展的线。
阮建红(奉贤区育秀幼儿园):目前教师在处理生成时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蜻蜓点水:即对幼儿的问题轻轻点过,没有及时抓住重点:
2.避重就轻:对有价值的问题捕捉不到而对无关问题穷追不舍:
3.束手无策:面对幼儿的问题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不知所措:
4.答非所问:没有针对幼儿的问题做出应答,离题千里。
这些都是对生成的无效回应。
四、困惑的原因何在
夏如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研究生):分析教师关于“生成”的困惑,主要原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透。诚如前面的教师所言,“生成无处不在”,而对生成进行回应最关键的是价值判断,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正是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依据。而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预设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形成方式,许多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惯性,习惯于通过教材和个人经验来理解和安排幼儿的活动,而不是从幼儿园教养目标出发整体地去理解和考虑,因此,当教材或个人经验以外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不深。由于幼儿发展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幼儿的言行和真实意图难以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由于班级师生比不当、过多的额外文案负担、缺乏科学的观察方法等原因,许多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忙于应付,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孩子行为的及时察觉与分析。因此常会在幼儿的生成活动面前感到被动、困惑。
第三,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机智有待提高。教学机智是一种在瞬间知道该怎么做的能力,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综合表现,集中体现为与幼儿互动的能力。教师要做到有效回应,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
五、面对生成,教师应如何做
吴文艳(江苏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要想有效回应幼儿的生成,教师必须做到三点: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教师心中一定要装有教育的总目标,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它们。另一方面,要随时聆听儿童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活、游戏及各种活动,关注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此解读他们的行为,判断他们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
其次,要对孩子的“基本经验”了如指掌,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与教育目标和幼儿“基本经验”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同时,不断生成与之相匹配的,与幼儿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并与“学习活动”所倡导的发展价值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引导幼儿的兴趣“合目的”地发展。
再次,应弹性设计教学,力行“简约”,为生成预留空间。追求动态生成,不是不要预设,也不是主张师幼在活动中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活动。教学设计应“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策划,体现“简约”的思想,在“粗”和“精”上下工夫。“粗”是指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不宜过细过密,如没必要把期待幼儿回答的答案也写得清清楚楚;“精”是指教师必须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幼儿的学习经验、心理发展特点,找准幼儿学习的热点、兴趣点,尽可能多地预想在执行教案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方案。
於莹(杨浦区明园村幼儿园):生成活动虽然以幼儿兴趣需要为主,但也不能完全跟着幼儿的兴趣跑,因而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他们的兴趣点是零散、多样的,尚不具备正确选择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对幼儿的生成进行价值判断,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引导。如受电视的影响,孩子对模仿怪兽很感兴趣,这对幼儿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教育价值,这种生成就不应予以支持。反之,如果幼儿生成的内容具有发展的价值,教师就要及时把握,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愿望,并结合阶段发展目标生成有价值的课程。
吴韵洁(虹口区友谊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生成在其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我认为,主题活动中对生成的价值判断可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当教师发现幼儿产生新的热点时;
第二,当幼儿的生成内容是幼儿成长中必须具备的有价值的经验,时;
第三,当大部分幼儿对生成的内容都有探索渴求时。
在上述几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重新调整预设目标,参与到幼儿生成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展开讨论,鼓励幼儿发表意见,并帮助幼儿归纳提升。如开展主题活动“小花园”时,几个孩子在泥土里发现了毛毛虫和蜗牛,在观察时他们提出了好些问题它们吃什么东西?碰碰毛毛虫它的身体为什么蜷起来?小蜗牛的壳怎么和画上的不一样?它们是好的还是坏的?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孩子对爬行类小动物的好奇,便及时生成了“春天里的小动物”这一活动内容。
陈蕙(宝山区七色花幼儿园):我认为,在主题活动中,对幼儿生成问题的判断可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幼儿生成的问题与主题的关联性――是直接相关,间接延伸,还是没有关联;
第二,幼儿生成问题的难易程度――是比较肴深度的科学性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生活常识;
第三,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问题是大部分幼儿的共同兴趣点,还是只是个别幼儿对此感兴趣。
教师回应的方法与策略必须与分析的结果相适应。
吴佳瑛(虹口区友谊幼儿园):孩子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形成活动内容,或促使教师转化活动方式,但教师对他们的回应总是有限的,尤其在一次活动中。开展有效的活动之前需要我们进行选择,而选择就是对信息作价值判断。我在选择时遵循的要点是:
第一,让孩子参与选择的过程。让孩子参与选择既可以了解孩子对某些信息的看法,也会让孩子在参与决策中感受到一种尊重,形成自主意识,增强自信心,并学习自我思考、判断,还能让幼儿形成相互尊重的协商习惯和规则意识。让孩子参与选择,学会与幼儿谈话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策略之一。与幼儿谈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谈话对象要多,广泛拓展范围。谈话应尽可能地引导、鼓励有这方面兴趣和经验的孩子都来参与。因为孩子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参与的人越多,越能提供不同的信息,越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比较和选择的机会。
(2)谈话要持开放、接纳的态度。教师应牢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顺应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尽可能地倾听孩子的想法,提倡注重观察,导入问题,以孩子的活动进程为主,用开放、整合的观点看待幼儿生成的活动,广泛接纳孩子的想法,顺其自然,满足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3)谈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起先的谈话,话题会很散,时间也很短,但每次谈话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在谈话过程中,思考幼儿语言背后的经验支撑点,分析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思考自己将做的提升是否适应幼儿现有的水平和发展需要,再从他们反馈的行为中分析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寻找并建立发展的可能。拿消防车这个活动来说,几次观察、谈话后,幼儿对消防车上的设施和消防员叔叔的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但他们不知道叔叔们救火时还需要一套自我保护的东西。当我们身处危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先保护好自己――这既符合世界教育年会上提出的生命教育的主题,也符合“二期课改”倡导的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因而,我在活动中再次充当设问者的角色,以趣味性极强的游戏方式设计了“猜猜消防叔叔救火时自己是否需要带东西”这个环节,让孩子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思考和选择,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第二,选择那些大多数幼儿发现并感兴趣的点作为生成点。这些点也应是幼儿能理解并具有一定价值的。
第三,被选择的生成要体现适切性与发展性。
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基本经验与生成活动的互通性,即幼儿的现有经验与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本质联系。例如,幼儿对穿脱衣服很熟悉,也很有经验,而在主题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消防员的穿衣速度很快,他们提出想和叔叔比试一番。为此,我在活动中给他们设计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环节,一方面让孩子在比较中真实地感受消防员所特有的速度,激发他们对消防员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速度快的秘密,体会人的无穷智慧。
其次,考虑生成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如“有趣的植物”主题中,孩子们非常热衷于中草药的名称以及抓药的过程。他们主动收集中草药起名字方式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分享。特别有价值的是抓药的过程,不仅让孩子们自觉认识了几十种中草药,还学会了分配、包装、计量和计数等重要方法。




          关键词:回应生成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