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台探索 [打印本页]

作者: cuinannan    时间: 2018-11-10 00:49
标题: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台探索
新疆地大物博,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2001年,我同申报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成为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立项课题。四年来,我园经历了制定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调整研究内容等过程,构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本土化同本课程体系。
一、研究目的: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实现协调发展
新疆突出的特点是多元文化并存,这里有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各族之间已形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文学、民族饮食、民族文艺、民族建筑和民族影视等。新疆各民族的幼儿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着不同文化的风情。但是各少数民族因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对来自主流文化背景的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认同。如果不考虑民族文化的凶素,就会阻碍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顺利实施。
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豪放开朗等特点,但是他们在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上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仍然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容为主,排斥或不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或者在接触主流文化时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甚至瞧不起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改变这两种倾向,在理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构建园本课程体系,以培养幼儿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幼儿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其民族特,正形成的同时,具有传承、发展、创新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既能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融人现代主流社会,最终达到宣传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启发多元智慧、培养完整人格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在追求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体现整合教育观,形成科学的园本课程体系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一脉相承,它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于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互补的特定环境中,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显著特征。因此构建新疆本土化的幼儿教育,首先要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特色,把新疆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而且适宜于幼儿学习探究的内容列人课程体系。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依据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技艺、人生礼仪、歌谣传说、游艺竞技”等方面的风土人情,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了具有时代特点、符合课程目标、适合学龄前幼儿学习、既能展示民族精神又能突出民族特征的内容,将之整合为“民族竞技课程”“民族艺术课程”“民族风情课程”三大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教学主题,并创编了供幼儿使用的同本化教材――《嘿!亚克西》小(上下)、中(上下)、大(上下)六册及与之配套的教师参考书等。
具体来说,我们选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56个民族是一家”为核心主题的爱同主义教育。二是服饰文化教育,,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我们选取了幼儿熟悉的服饰的种类、图案、色彩为主要内容,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美,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三是饮食文化教育。以民族特色小吃和土特名产为载体,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以至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了解蕴涵其中的科学道理。四是民族艺术、体育竞技教育。我们力图通过少数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游戏对幼儿实施美育和健康教育,让幼儿在学习民族歌舞、器乐、童谣、民族民间游戏、竞技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新疆民族艺术和体育竞技游戏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五是传统手工艺、建筑文化教育。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和建筑的精美和实用,及其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与多变性,培养幼儿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态度与能力。六是民俗风情文化、自然资源教育。通过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节日风情和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与居住环境的密切联系,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在慎重选择课程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强调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幼儿学习理论实施课程,探索并尝试了多种有效的实施途径,如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少数民族民问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民族风情探访活动、家庭辅导活动等。
三、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和发扬。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地少数民族的种类,并清楚哪些题材需要收集,这些题材又分布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访问,探寻其发源地和文化内涵。如:哈萨克族的刺绣艺术、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具”丁艺、锡伯族“喜利妈妈”的歌谣、蒙古族“马头琴”的故事等都值得教师去探个究竟,了解其历史渊源。从赛里木湖的传说到锡伯族的贝伦舞、从伊犁将军府和林则徐的故事到美丽的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石人、神秘的喀那斯湖怪,教师深深体会到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传统的民族食品、漂亮的绣品、美丽的服饰、可弹拨的乐器、激烈紧张的赛马场景,我们的教师更是兴奋地发现:这些不正是孩子们也渴望探究的东西吗。民族文化的探源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和灵感,她们以少数民族用品为素材,与现代儿童实验画相结合,引导幼儿在绘画中把少数民族喜爱的艳丽色彩大胆应用到作品中去,让幼儿展开想像的翅膀,画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世界,从而改变了以往幼儿在绘画中只会模仿教师作品,不会创作,甚至没有范画就无从下笔的现象。幼儿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下创造了大量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将其结集出版,得到了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现代儿童实验画创始人胡雨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素材只是为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哪些内容、哪种实施途径最适合本地各民族幼儿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主动探索,获取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要认真阅读理论专著、教育经典,并进行大量的整理和创编工作。如为了设计教学活动“维吾尔族爷爷的眼睛真明亮”,教师多次到维吾尔族居住的村庄探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拍摄老爷爷读书、看报、洗脸、吃饭、劳动等活动,让幼儿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和重要性。又如语言活动“小老鼠掉进苏伯汤”就是以俄罗斯民族日常饮食“苏伯汤”为主题创编的。教师们从书本上查阅了“苏伯汤”的做法,邀请俄罗斯家长制作“苏伯汤”,让幼儿品尝并进行语言交流。此外,教师结合本土、本园各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带领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民族风情探访活动,让幼儿在动手制作民族食物、用品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通过研究,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逐步提升,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四年来我园教师共写出专题研究报告、论文154篇,并在研究中拓展了新的研究课题,创编了不同民族文化教材、幼儿民族舞以及民族趣味浓郁的幼儿早操等,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四、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新疆民族文化来自于各民族大众,能激发幼儿的情感,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像,引发幼儿用纯洁美好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优秀传说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民族文化的浓郁色彩和其中包含的生活智慧,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周围真实生活的体验,扩展了幼儿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幼儿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健康的体魄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把新疆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酷爱的传统竞技活动改编成“我是勇敢的小骑手”“叼羊”“姑娘追”“鹘石”“小小木块”“鹿棋棋子”“帕日吉”“击木”“踩高跷”“达瓦孜”等幼儿喜欢的健康活动,实现了健康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是一个各民族幼儿聚集的小社会,培养孩子使用汉语交流的习惯,提高各民族幼儿汉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创编了大量的故事、儿歌、游戏、歌舞,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和语言使用的机会。如“赶巴扎”是新疆少数民族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传统社会活动。我们不仅让幼儿到“巴扎”(市场)现场感受少数民族传统“赶巴扎”的热闹场面和巴扎上丰富的新疆特产,而且让幼儿在亲历了“赶巴扎”的实践活动后,在“赶巴扎”游戏中学习“推销商品”“使用货币”等现代商品交易行为。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初步的交往技能,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利用幼儿园与家庭的良好合作关系,创设了具有浓郁本土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挂毯、手工艺品、乐器等,并分阶段、分层次地悬挂、张贴或陈设在三维空间中,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在“小小民族饮食文化村”“哈萨克风味小吃店”“小小民族服饰文化村”“小小民族运动会”“小小民族手工作坊”等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商量小吃的制作方法,或结伴共同装饰民族服饰。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图案的设计上,孩子们既可互相学习,也可以与教师交流,与家长交流,从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受到少数民族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建筑的美、手工作品的美,同时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
园本课程建设促进了幼儿园园本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好学、进取、敬业、自立、创新已经成为我园教师的自觉追求,“科研兴园”也初见成效,为幼儿同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研究与探索,幼儿同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课程目标更贴近幼儿发展的实际,课程内容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而富有创意,环境创设更加体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和幼儿的参与性、操作性,同时也促使我园更好地发挥了示范幼儿园应有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我国与伊犁州周边八县一市以及远至塔城的十几所公办园、民办园结成了友好交流关系,带领他们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民族幼儿的家长也成为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与支持者。我园开展的“小小民族抗挫运动会”“小小民族文化村”“宝宝爱祖国、宝宝爱家乡”系列活动都有少数民族家长的积极参与,他们自愿成为幼儿园民族文化研究的参与者、顾问或义教等,和教师一起设计问卷调查表,帮助教师区分和掌握不同民族服饰、饮食、手工艺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家长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形成了家园共育的合力,共同推动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民族文化内容是实现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孩子们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着周围各民族文化带给他们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都要重视幼儿教育,家园社区共同优化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重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