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专业化成长中的“三不唯”原则
[打印本页]
作者:
cuinannan
时间:
2018-11-10 09:05
标题:
专业化成长中的“三不唯”原则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已成为广大幼儿园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课题。反思现状,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三大错误倾向:
1.“唯上”倾向,指幼儿园或教师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指导意见、建议亦步亦趋,对文件内容不加区分,一律按“最高指示”对待。
2.“唯师”倾向,指幼儿园聘请幼教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对他们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不加反思,一概接受。
3.“唯书”倾向,指幼儿园或教师对报刊、书本上的相关内容不加怀疑,全盘落实。
上述倾向由来已久,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教师专业成长涉及每位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完善。我们应当特别强调教师个人在专业发展中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尤其要关注教师个人所处的具体教育情境,关注教师个人日常生活与专业成长。教师只有与周围一切可能的支持力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对话,才会引发观念深处的碰撞和回应,进而完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反省和批判。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素质,教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显然,“唯上”“唯师”“唯书”的态度和做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阻力。
针对这三种倾向,本文提出与之相应的三项原则,以期对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有所启发。
一、“不唯上”
自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发施行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热潮,幼儿园纷纷组织广大教师进行系统学习,有的还进行了考核。但是,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走形式”的现象。
一位幼儿园教师向笔者讲述了她所在幼儿园的具体做法。首先,保教主任给幼儿园教师传达区学前教育科的学习指示,然后将《纲要》发给大家,统一划出重点,要求大家认真背诵,准备参加考试,最后全体教师都通过了学习新《纲要》的考核;后来,大家说这次学习效果不好,没有将《纲要》精神具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于是,又一轮学习便开始了。这次由区学前教育科统一组织为期两天的短期培训,利用教师的业余时间聘请专人进行讲解,然后每个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在区里参加考核,其余教师在本幼儿园进行考核,当然,为了通过考核,大家仍然免不了要记住《纲要》中的许多句子。从中,我们看到了部分幼儿园对于上级指示的惯常态度和做法。在态度上,认为上级传达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因而不加消化全盘“吃掉”;相应地,在做法上学习变成了记忆,变成了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简单记忆。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的人是不会思考的。这便是盲目的“唯上”。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这里的“上级”还包括幼儿园园长和其他领导。
另外还有一种“唯上”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有的幼儿园“密切”关注上级指示,仔细揣摩文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倾向,积极按照指示实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教师只好跟着“一路小跑”,不断跟风。结果,在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专业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打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像有的人在穿衣服方面赶“时髦”,衣服换来换去,但总不改变的却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唯上”的危害在于: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意见和建议,在学习文件过程中,未能深刻反思“旧我”的观念和行为,学习与实际工作出现“两层皮”现象,致使教师最终在专业成长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难以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由此可见,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确立“不唯上”原则十分必要。“不唯上”原则要求教师树立自主谋求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结合个人的实践和知识能力结构认真反思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园领导的指导意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比如,《纲要》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幼儿园教师就要考虑在贯彻《纲要》精神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对教育内容进行恰当地划分,以便取得促进幼儿发展的最佳效果。相信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均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如何对待上级意见的问题上,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教师参考。
1.认真阅读文件原文,与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园领导充分沟通,准确理解文件内容,及时反馈不同意见。
2.将上级下达的相关文件放在一起认真学习,比如,从“幼儿编班”问题人手纵观多个文件的规定,根据教育法规的相关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比如,当区一级的规定与《幼儿园工作规程》虽不矛盾但并不完全一致时,应思考究竟怎样规定才更为恰当,同时对现有的不同规定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3.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相关信息,比如,国外关于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我国不同地区的《纲要》实施细则等,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
二、“不唯师”
为了促进幼儿园的持续健康发展,许多幼儿园不断邀请知名幼教专家、学者前来指导,或请他们做报告,或请他们看活动进行指导。专家、学者说什么,教师就做什么。这反映出一些教师迷信权威的心理。古希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告诉我们,有时“师”与“真理”会不一致。我们知道,专家的学术观点并不一致,如果教师对他们的指导不加思考,就会无所适从。某幼儿园请一位专家前去指导,专家看到钢琴放在活动室最前面就批评道:“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钢琴为什么不放在活动室的中间呢?”专家走后,该班教师赶忙将钢琴移到中间。隔几天,又来了一位专家,这位专家看到后也提出了批评:“本来活动室是一个整体,钢琴放在中间不仅阻挡了前后左右孩子的视线,而且还破坏了整个空间。”后来,钢琴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是“唯师”的典型表现。
“唯师”的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园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不能积极投身于创造性实践,总认为专家的意见比自己的想法更可取,在教育行为上缺乏创新意识。其危害在于:教师永远与教学中的成熟状态存在一定的距离,永远呈现出不成熟的状态,最终对其专业成长有害无益。
“不唯师”原则是期望广大教师在虚心听取专家意见的同时进行有益的反思,积极与专家展开对话,以引起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带动教育实践的逐步完善,最终将专家的指导转化成有利于个人专业成长的力量。回到钢琴的例子上,教师可以与两位专家充分交流意见,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根据“对幼儿发展更有利”这一实际需要确定钢琴位置。下面,笔者就如何对待专家的指导意见提出几条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1.保持友好的学习态度,与专家平等对话,不自卑,也不自傲。
2.认真倾听专家的意见,积极进行交流。
3.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清楚表达个人意见及理由,并与专家进行讨论。
4.询问专家关于这一问题别人有无不同意见,以及产生不同意见的原因。
5.综合多种意见,从促进幼儿发展的宗旨出发,作出最佳决策。
三、“不唯书”
目前,教育科研工作在幼儿园越来越受到重视,行动研究也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许多幼儿园不仅购买了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料,而且还购买了满足教育科研需要的书籍,订阅了多种幼儿教育类报刊,许多教师读书、看报十分认真,阅读的同时还认真做笔记。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倾向,如追逐“新鲜名词”,囫囵吞枣,断章取义。当别人质疑、反驳时,他会说“这是x x书上写的”。本来书上的观点只代表作者的想法,如果未经分析就预先设定为“正确的”,将它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无疑十分不妥。
如,有一本畅销书系统介绍了夸奖幼儿的重要意义,一些教师争相阅读,并将书上所介绍的方法多次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可否认,这种积极的实践值得肯定,但是不分情况,一味地夸奖幼儿,对于幼儿来说,非但未能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反而得到了不良的暗示:为了得到夸奖,可以说谎。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古训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警示作用。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书的相伴必不可少,因此,确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十分有益。我们需要时时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书,积极与书本对话并从中受益。与此相关的具体建议如下:
1.全面阅读报刊、书籍的相关内容,整体认识,全面理解,切忌断章取义,歪曲原文。
2.带着问题阅读。比如,阅读有关园本课程的文章,幼儿园教师可以总结作者的观点,还想了解哪些问题但文章中没有,然后一一列举出来。
3.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比如园本课程在国外的发展概况等,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系统的认识。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