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从活动理论看儿童创造性的培养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leiyongli
时间:
2018-11-10 10:38
标题:
从活动理论看儿童创造性的培养策略
目前,活动理论正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要解决活动课程、活动教学以及儿童创造性发展等问题就离不开对活动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一、活动的含义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从哲学层次看,人的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能动地与外界物质客体和其它主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人的本质是活动的,人必须通过活动来弥补自身的“未确定性”和本能的匮乏性;人是通过活动建筑自己的“世界”的;人是通过活动沟通“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同时在活动中也沟通了主体自身的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
从儿童心理学层次看,儿童对客体的认识始于儿童对客体的活动。儿童对客体的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前提。儿童思维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其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内化的结果。正如皮亚杰研究指出的那样:“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活动是儿童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幼儿征服和统治满足生活需要欲望的天赋本能;活动能推动幼儿运用工具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能推动自我概念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能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活动更是发展幼儿个性的一种手段;是显示幼儿创造愿望的场所;是促进幼儿全面平衡发展的途径。总之,幼儿的一切发展几乎都寓于活动过程之中。如果剥夺了幼儿的活动不仅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悦感,而且还会阻碍幼儿智力的发展,甚至导致性格的畸形发展。正因为如此,幼儿本能地格外喜欢身体的、双手的以及五官的活动。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在活动中,他们感到能控制自己、能控制环境、能获得新知识。即使有的活动技能他们难以掌握,有的问题难以解决,可是在活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吃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解决。一旦成功,幼儿便沉浸在证明自己有能力的欢欣之中和倍感自信之中。活动的这些全面而有效的功能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的方法。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分析,活动在幼儿学习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第一,能提供直接的学习反馈。反馈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反馈,学习活动无法正确进行。反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动作反馈,即直接经验反馈;另一种是通过符号反馈,即间接经验反馈。对婴幼儿来讲,更多的是靠直接经验的反馈,才能学习的更好。而活动恰恰能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的反馈。第二,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分析,幼儿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间接经验,因为直接经验是理解间接经验的基础。如果直接经验匮乏,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第三,能使幼儿一举多得。活动包含着生动丰富的信息,幼儿直接参与活动蕴涵着多种学习,因此,不仅能获得知识、经验,还可以获得技能、能力及体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活动对儿童的学习和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要还活动于幼儿,要认真研究和尝试活动教学,要积极构建系统的活动课程。
二、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功能
人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许多角度划分其类型,但本文坚持从人类活动的整体层次结构来划分。那么任何领域的活动都可划分为:动作活动、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实践活动等四个层次。
动作活动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形态和外在表现。人的活动最初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又分本能动作与有目的的动作。前者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人的动作活动是本能动作和有目的的动作的统一,而且主要体现为有目的动作活动。儿童刚出生时只有一些本能动作,在与外界事物不断作用中逐步形成了有意的动作。幼年时期,动作的发展既是生理发展的标志,又是智力发展的标志,因为他们通过动作认识事物,认识自己,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又促进着智力大水平的提高。动作活动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因此,通过多为儿童提供动作活动的机会就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化水平以及做事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动作活动与其它类活动一样有着十分广阔的创造空间。只要成人赏识并鼓励儿童用不同的动作方式来表现事物和完成任务,儿童常常可以出现惊人之举。他们似乎对动作的创新乐此不疲。例如,一种简单的塑料球,小班的幼儿可以创造出三十多种不同的玩法。一种普通的竹竿,中班的幼儿就可以创造出四十多种使用方法。由此看来,幼年时期动作活动的创新潜力是很大的。如果我们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动作活动机会,对发展其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是大有裨益的。
交往活动是人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交换物质、信息、情感的社会活动。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交往活动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或者说可分为事物的和符号的两大类。交往活动是在动作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社会而言,随着人们交往能力的发展、交往方式的进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社会就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促使社会发展加速。对儿童而言,随着其对交往技能力的掌握、交往范围的扩大,其认知结构就会复杂化,对外界刺激更加开放化,即对外界信息有了更强的吸收和加工能力。开放的环境、丰富的刺激无疑有利于儿童创造火花的迸发。对信息吸收和加工能力的增强无疑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在交往活动中自然可以学到交往态度和交往能力,其实收获远非如此,交往活动是信息与知识经验的获得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更重要的是,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和精神很大程度上也要靠积极的交往环境来激发和保护。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心理安全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安全又是一个人创造性发展和表现的首要条件。
认识活动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表现为精神活动即思维活动,包括经验活动、理论活动、评价活动和思维信息交流活动”。但一切认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和意志的参与。认识活动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丰富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而没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就缺乏创造的原材料,恐怕连创造的火花也难以产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袁爱玲>>续上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所以,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体现出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它最能体现人的活动的特点与本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斗争实践、科学研究实践。儿童的实践活动主要指游戏活动、生活劳动活动、探索操作活动等,它们虽然不等同于成人的社会实践,但也有一定的共性。这些活动也表现出儿童对客观世界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出儿童的积极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活动对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诸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是十分有效的。
按以上活动类型为儿童设计和提供全面丰富的活动,他们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这些活动中都渗透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人格特征以及身体动作等方面的培养,才更有助于儿童成长为创造型人才。
三、活动的要素与创造性培养的策略
无论何种活动,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目的、活动手段、活动结果。就儿童的活动分析,活动主体是儿童。活动客体是自然、社会、自身等活动对象。活动目的是儿童通过活动将要取得的东西的观念形象,即儿童的活动意向、意图。活动手段是达到目的、实现结果的条件、程序和方式、方法,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活动结果是指人的力量施加于某种对象引起外部环境或主体本身发生变化,不仅是对象变为产品,而且是主体经受锻炼和体现“自身价值”。活动的主体、客体、目的、手段、结果相互作用,构成人的活动的一般结构。从对活动的五项要素的分析看,若想使更多的儿童成为创造型人才,就要尽可能使儿童所进行的各类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活动,而要使活动成为创造性活动,就要采取从每个活动要素入手的策略:
1.从提升儿童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促使儿童创造性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他们较强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由于创造性寓于主体性之中,是主体性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所以,如果一个人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不会产生高创造性。
2.多引导儿童从新的角度探索活动的客体──自然、社会和自身,或探索一般人容易忽视的问题,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动机。
3.设定新的活动目的。教师要将创新的意识扎根在儿童的心灵。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新的设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扭转活动都是以知识、技能或经验为目的的旧观念,确立以此为手段来刺激儿童发展为目的的新观念。由此出发,不断引导和鼓励儿童提出活动的新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知识、技能、经验等为契机或为中介,激发儿童产生活动的新意图或新意向、新动机、新兴趣等(“新”是相对儿童个体而言的)。这些新的目标因子的产生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动力系统,从而会推动儿童不断探求。
4.应用新的活动的手段。当确立教学是以知识、技能、经验的掌握为刺激儿童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为目的的观念之后,就自然会注重探求知识经验的方式方法及其质量。因为对新方法、新手段探索的本身就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要鼓励儿童在做任何之前是都要考虑是否有新的方法。要多为他们提供种类齐全的活动材料,保障他们获得多种选择、多种探索的机会和条件。
5.鼓励和促使新的活动结果的产生。有了新的活动客体、新的活动意图、新的活动手段等就一定会产生新的活动结果。“新”是创造的本质特征之一。当然,对儿童而言,这里的“新”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此外,鼓励多种答案是产生新的活动结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要想为培养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全面能力高度发展的人和主体性高度发展的人做出突出的贡献,就必须重视研究和利用全面而科学的“活动”。因为任何能力都是在活动中生成、活动中发展、活动中体现的。人的主体性更是在活动中孕育而成的,由于活动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作用于活动对象,使其按主体的需要和目标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主体主动、自觉、自主地作用于客体时,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特别是创造潜能便得到凸显和提高。
活动本身是全面的,是充满活力的,是使身体、智力、感情结合起来的。总之,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决定了它是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幼儿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学前教育应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基础。
作者简介:袁爱玲,硕士生导师,全国托幼教育机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幼儿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华南师大教科院教授;“教学论与课程”博士,主攻学前教育课程。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专业。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教育系比较教育专业。1998年攻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1982年以来,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23部,其中《66位神童成才奥秘及分析》、《怎样教孩子百科知识》等3部著作获全国优生优育优秀成果奖,《当代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获广东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150篇,其中《中美幼儿科学教育比较研究》获省第六届幼教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有3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发,有8篇被教育文摘周报转发,1篇被文汇报转发。1996年以来先后赴泰国、美国、香港出席幼儿教育国际会议,并在大会发言;目前承担教育部、省、市级课题各一项。
关键词:
活动理论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