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对主题生成活动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leiyongli    时间: 2018-11-10 21:57
标题: 对主题生成活动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一、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一)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外先进(例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们已告别了传统的统一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考虑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力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的研究焦点。比如,生成课程的目标是随机生成的?那还要不要预成目标?在追随儿童兴趣的同时如何体现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生成课程强调了幼儿的主体性,那么教师的主导性还要不要?等等,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园实际进行了"主题教学"这一生成性活动为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试图能合理地吸纳并应用皮亚杰、维果茨基以及瑞吉欧教育系统的理论与思想,顺应当前国内幼教改革的潮流,探索出一个具有本园特点的幼教方案,试图真正体现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并在发展与教学、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以及师生互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本课题阶段性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具有本土特点的"主题生成活动"样式,重点研究生成活动的不同来源以及处理好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研究中,我们感受了幼儿的生活、思想和发展,领略了幼儿的灵性、智慧和创造。在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变化,真正地体会到教育民主的内涵。
二、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在教育实际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使研究者不断得到启示,再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使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增进两者之间的相互反馈功能,增加研究的价值。
2、 观察记录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科学观察,观察者预先具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观察时不干预活动,科学据实记录,力求保证观察资料的代表性和观察结论的稳定性,防止或避免各种误差的干扰。
3、访谈调查法
因本活动的实践范围普及全园,研究者除了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外还需要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和问题。
(二)研究过程
1.2002.1~2002.6我们重点学习了"主题生成活动"的活动样式与特点,包括主题的不同生成方式、主题的发展、主题网络的构建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2.2002.7~2002.12 我们重点研究了"主题生成活动",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包括它在课程中的安排、时间配比、活动的开展与呈现方式。
3.2003.1~今,我们深入研究了在"主题生成活动"中,幼儿生成活动的特点与教师的教良策略,包括教师在活动中的观察与记录、教师的引导技能、老师的回应策略等。在下一阶段,我们将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在园内开展以点带面的推广性应用研究。
三、 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课题已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的效果,具体表述如下:
从多种渠道来生成主题内容--生成课程是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课题。它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内在的需求做为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在生成课程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老师的支持、帮助、引导。师生共同建构生成内容,在老师们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来源:
1、 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因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尚不具备正确选择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对《纲要》中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了解班内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能力特征,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与中间的桥梁,进而提供蕴涵着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与相关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愿望,这样老师就可以把孩子们各阶段的发展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生成有价值的课程。
比如,《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出了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及"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小熊班的戴老师就根据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学期初布置教室时在活动室内放了一只具有弹性特点的玩具,孩子们对这些玩具很感兴趣,常常去摆弄它们,多次摆弄之后,"弹性"的特征逐渐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于是,围绕着"弹性"便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 收集弹性玩具、探索弹性特征、制作弹性玩具等等。
2、 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就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
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就会非常热衷于这件事,不断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而老师就通过向孩子提供书籍、操作材料、空间、时间等方式给予支持。如,在一次幼儿园大型活动"时装表演"后,袋鼠班的小朋友对少数民族服装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他们的服装和我们汉族不一样呢?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呢?"老师就启发幼儿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答案,并引导他们将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在益智区的墙面上布置了一个"民族服装图片"展示版。幼儿在收集和布置展板中,获得了第一手直接经验,困惑和疑问得到了解决,继而在幼儿自己设计和制作服装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服装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于是他们又开始对创编服装的广告产生了兴趣。老师就积极鼓励孩子们自己尝试设计服装的广告,创编广告词,将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的广告牌和广告词张贴在教室四周,休息时孩子们一群群围在一起,津津乐道地相互评价着他们设计的广告,贴着墙壁认真读着别人创编的广告词……应该说,假如没有老师对孩子的兴趣的关注与引导,孩子们对服装的关注不一定导致活动的必然产生。因此,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孩子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条件,创设相关的环境,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3、 幼儿集体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孩子们每天生活、游戏在一起,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而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开展教育的时机,成为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如:一段时间内,小熊班的小朋友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对于自己用过的物品和废弃物不愿意整理,老师就抓住了在这个问题中蕴涵的教育价值,生成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不仅解决了班上环境混乱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4、 幼儿身边的人与事
幼儿每天会接触一些人,这些人在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在交往中可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小熊班的一名家长,一天穿着警察制服来接孩子,孩子们一下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你怎么变成警察阿姨了?""阿姨,你抓过坏人吗?……"于是,班里围绕着"警察"生成了一系列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对警察有更全面的了解,老师与警察家长联系,请她利用接孩子的时间,为孩子们进行有关警察的答疑活动,家长欣然接受,不仅讲了很多有关警察职责的内容,还给孩子们讲了警察叔叔勇敢机智抓坏人的故事,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了警察职业,还丰富了孩子的游戏内容。
幼儿身边的一些事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也会成为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如罗朗伦小朋友给老师寄来一封信,引起了孩子对信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通过亲自写信、寄信、收信来探索信件往来的过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有关信件传递的知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积极探索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主动交往能力。
5、 社会热点问题
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比如重大体育比赛、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他们会围绕着这些课题,去探究原因、去参与评论,于是这些社会热点便成了生成课程的又一个内容来源。
6、 动植物与自然规律
自然现象的变幻莫测,动植物的千姿百态,无时无刻不在刺激孩子的眼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这些也成了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
7、 抓住意外契机,生成主题活动
在小熊班"垃圾分类"主题中,孩子们亲眼目睹了河面、铁路等地方各种垃圾,于是,孩子们就自发兴起了制作"爱护环境"宣传画活动,孩子们画了"被污染的小河"、"美丽的小河"等宣传画,倡议所有小朋友和家长要爱护环境,通过宣传活动,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保护环境与维持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爱护环境、树立环境意识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四、 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在探究活动的教育实践中,把握好预定与生成的平衡是一道难关,预定内容过多,幼儿就会丧失自主探究的机会;生成内容过多,则易造成"放羊式"的状况,同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那么,如何把握好预定和生成的平衡关系呢?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
1、 预定与生成活动内容的互换。
比如:在预定活动中有关于小动物过冬的内容,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用集体谈话的方式讲述并帮助幼儿理解,也可以指导幼儿通过翻阅资料、参观、询问等各种途径进行生成活动的探究,在经过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后,幼儿将会更容易、更直接地理解"冬眠""候鸟"等词汇的含义,甚至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更深、更有价值的内容,将预定活动转化为生成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兴趣,让"生成中有预定,预定中有生成"。
2、 预设和生成的内容中幼儿兴趣需要的把握。
在预定活动中,活动内容是事先安排、授课方式多是集体或小组,老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幼儿的兴趣需要,因此,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用鲜艳的教具,富有感召力与吸引力的语言以及变化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在生成活动中,组织方式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幼儿进行的是探究发现式的、主动的学习,幼儿可以自主地决定探究哪些内容,不探究哪些内容,这样将能更好地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发挥个人潜能,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幼儿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但生成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比较分散,需要老师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加以筛选或更改,以达到理想的探究结果。
3、 预定与生成活动中各发展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与满足
在预定活动中,幼儿获得的均是正确、科学的知识,为幼儿积累有价值的知识经验,能达到较好的基础作用。但是这种让全体幼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经过同样的道路,到达同一终点的教育方法,就忽略了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而在生成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内容,采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但生成活动因随机成分较多,幼儿所获取的知识来源比较广,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在将预设内容和生成内容结合时,得非常注意二者的比例分配,对活动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老师可根据主题预设的一些可以通过集体、小组等方式开展的讨论、探究、示范、讲解等方面的内容,采用预设的方式进行;而对一些过程性的内容,即幼儿可以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自行获取答案的内容,则采用生成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照顾到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又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有益的经验。
4、教师的指导作用
预定活动虽然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但也要适当遵循幼儿的兴趣,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生成活动虽然以幼儿兴趣需要为主,但也不能完全跟着他们的兴趣跑,而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根椐活动的需要适当地传授知识、技能,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便幼儿在获得主体性发展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5、经验的分享
在预定活动中,幼儿经验的分享大多以回忆以往的经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获取更多的有益的经验。经验分享的方式是直接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却具有较强的"过去式"性质,创造成分不多。生成活动更注重经验的分享,而且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幼儿可以通过绘画、讲述、图表符号记录,用多种方式交流。这些分享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表现力。但这些经验分享有时缺乏现实的经验积累与依托,较难实现幼儿在建设性和创造力上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兼容两种活动的优势,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关键词:主题生成活动实践研究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