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农村幼儿园环境教育及其运行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wei
时间:
2018-11-11 03:56
标题:
农村幼儿园环境教育及其运行模式
农村环境教育及模式的基本思想
现代学前儿童教育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趋向,即人们日益关注到环境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早在五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在我国制定的(
[url=http://www.baobaolong.com/]
幼儿园
[/url]工作规程)中,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作为
[url=http://www.baobaolong.com/]
幼儿园
[/url]教育的重要原则;《学前教育纲要》也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农树环境所具有的丰富性、多样性,提供了幼儿实施教育的全面性;农村环境所具有的生动性、直双性,提供了幼儿实施教育的现象性和有效性;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变化及其内在要素的联系性.提供了幼儿学习能力的变通性,以及由变通带来学习能力的迁移性;农村环境所具有的综合性、完美性,使幼儿能在向环境的学习中实现自我行为的协调与完美,从而有利于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增减,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应当是农村
[url=http://www.baobaolong.com/]
幼儿园
[/url]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所谓环境教育模式,即根据环境经验的目标,在—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环境教育的结构、方法和手段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范型:它包含着感知讨论·探索实际·能动适应·迁移拓展的过程。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儿童认知发展和行为学习理论、环境教育体系上的。
幼儿认识环境,介入环境的特点,结合农村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提炼出来。
首先,本农村环境教育模式借鉴了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模式和美国现代早期的“行为环境论”模式。我们在构建农村环境教育模式时,充分认识到,
幼儿教育
必须以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为基础,以幼儿对环境的介入为途径,以幼儿对环境介入的能动性发挥为动力,而全部教育直程都以幼儿对环境经验的积累为前提。因此,我们改变了由教师直接示范,幼儿被动模仿的教育方式,充分考虑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注重创设和利用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充分感知操作实践。幼儿正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使幼儿、教师、环境三要素得到了完美体现。
其次。农村环境教育模式还借鉴了环境教育体系。只有正确把握了环境教育教育,则模式也就确立了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的中介地位。环境教育体系如下:
全部过程以环境要素为起点,通过利用环境、认识体验、学习环境、适应环境,从而使幼儿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再次,本农村环境教育模式还借鉴了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和介入的特点。英国教育家帕梅拉.梅丝说:“我们应当随时敏感地看到孩子们的环境和他们对待环境的方式,如果不那样做,我们就会丧失大量的东西,甚至走上曲解孩子生活观察的危险境地。”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模式的建构中我们也正确认识到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一般通过提出问题,依靠经验,动手操作,凭借联想,借助权威等途径实现的。而其认识环境的过程,也经历了感受识别,探索操作,能动适应,这对于我们研究“环境教育模式”确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在借鉴上述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加以归纳提炼,逐步构思形成了一种比较适于农村幼儿的,上有理论指导,下有操作程序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
农村环境教育模式实施的教育目标
一认识环境,学会生存。
二适应环境,培养能力。
三为将来进入学科教育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
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的实施原则
一“做”中学原则。幼儿通过
游戏
,探索具体的感觉经验,在环境中活动,学习。包括接触、观看、讨论、提问和解决问题。
二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幼儿有其独特的发展需要、能力和兴趣,良好的环境能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使其努力去改变环境,在积极的“操作”实践中增长才干,感受到他是环境的主人。
三全面性原则。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幼儿创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不仅与其发展相适应,而且还包含尊重、友爱、及支持幼儿的需要:发展他们对自己以及学习的积极情感。
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的结构程序及基本策略
从教育模式的理论来看,结构程序是教育活动模式的表现形式和核心部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环境教育的特征,我们经反复思考研究,提出环境教育模式的结构可以由四大部分构成,即:
感知讨论——探索实践——能动适应——迁移拓展
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实现模式教育思想及其原则精神,推动模式运行而制定的操作指南。依据上述模式,我们制定了以下具体策略,以四部分作一一分述:
一感知讨论
感知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幼儿心理的有意性较差,往往对可遇可见的境信息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环境中各种具有潜在教育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供适于幼儿感知的内容,设法将幼儿的新旧知识发生联系,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幼儿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之在讨论比较的过程中作出选择。
基本策略:
1.创设利用相适应的环境,引导幼儿感知观察。
·给予他们以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充分去感知。
·帮助他们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培养对事物的态度。 。
·所创设利用的应是鼓励的环境;留有余地的环境;有所发现的环城。
2.巧设提问,启发幼儿思考讨论。
·选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
·提出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诱发幼儿认知冲突。
二、探索实践
当幼熟悉某一种环境后,开始尝试着去介入环境,进入行动阶段。通过行动,一方面验证最初感知阶段的经验,一方面积累新的经验,开始探索环境内在的某些“规律”和特点。
探索实践是幼儿主动参与环境教育过程的基本活动。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实践操作应采用有趣的、
游戏
化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利用他们已有的兴趣,提供适合其同化顺应的多种活动,刺激幼儿不断去探索实践。
基本策略:
1、提供条件,创设条件,让幼儿介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运作机会。
·提供机会让幼儿通过感官一—摸·听·尝·闻·看来进行学习。
·鼓励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操作和实验)。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答案。
2、提供可操作性材料,让幼儿主动参与。
·提供幼儿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相适应的各种材料。
·让幼儿自己收集材料。
·材料的提供能满足幼儿探索、拼拆、组合的需要。
三、能动适应
在熟悉的基础上,而且又掌握了某些基本规律后,幼儿就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能动 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取得经验、发挥作用和控制后果。
1、教他方法,让他学习怎样去控制和改变环境。
2、让幼儿体会到创造出成果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快乐。
3、允许和鼓励幼儿自己发起活动。
4、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责任.协助幼儿能独立地富有信心地活动。
5、帮助幼儿发展坚持性。
四、迁移拓展
基本策略:
1、提供留有余地的环境,特别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讨论。
2、在内容上留有余地,让幼儿凭自己想象发展下去。
3、在方法上启发思维,引发幼儿去思维。
以上所提出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的四个部分,是针对一般的环境教育教学而言,有时可能只需要二个或三个部分,有时结构程序可能有所不同,这就是由一个模式演绎出来的不同变式。如在《活动室墙面布置中培养大班幼儿幼儿责任感》研究中,我们就提出了如下模式:
在具体的利用活动室墙面环境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又演绎出不同的变式,其模式如下:
外出观察——谈话讨论——收集材料——共同制作布置
因此,农村环境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变式,如果“模式”没有调整,没有变式就没有了生命力。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