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数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活动质量影响的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leiyongli    时间: 2018-11-11 12:17
标题: 数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活动质量影响的研究
        [U][/U]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幼儿自主发展的理念,要把这种观念转化为行为,必须通过实践,而良好的师幼互动则是最好的实践行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指的是幼儿园教师通过自己带有良性情感和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素质发展,并表现出健康、良性的心理表征。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对儿童的发展更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承担着对儿童生活的照顾、管理和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承担着对幼儿行为和情绪的指导、评价、控制,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与儿童相互作用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在活动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师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因为幼儿还不能接受文字语言信号,教师往往采用有声言语进行信息的传播、情况的交流、指令的发布、行为的评价等来指导幼儿,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幼儿认知学习和思维过程,影响幼儿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判断和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和提高幼儿与环境中的人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所以,对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教师语言表达的研究,对教师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式,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数学活动是实施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现在我从数学活动的导入、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三个方面阐述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活动质量的影响。
一、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
导入是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而新颖、别致的导入为数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导入是一个活动的伊始,幼儿的心理难免准备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使幼儿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来,教师的引导必需要讲究艺术。
案例一: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说:“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哈哈超市要开业了,我进了许多货品,要怎么整齐地摆放到这些货柜中,让顾客很快地拿到他所需要的货品呢?”听完教师的问题,幼儿就很快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教师原先的意图是想通过问题指导幼儿将货品按类摆放到货柜上,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幼儿只是将货品一样一样整齐地摆放到货柜上。
同样是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变换了一种指导语言,却使幼儿活动的结果截然不同。
案例二:
教师:“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哈哈超市要开业了,我进了许多货品,都有哪些货品呢?”
幼儿:“西瓜、玩具汽车、书包……”
师:“我要请你们将这些货品摆放到货柜上,这里有几个货柜呢?”
幼:“三个。”
师:“那这些货品要怎么分,摆放到这三个货柜上,让顾客一进超市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将货柜按类摆放到三个货柜上。
在同一个活动中,教师同样是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教师第一次的提问看似开放的问题,其实过于空泛,目的不明确。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第二次,教师是将问题具体化,直接指向观察的对象,让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使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知识,而不用去告诉他们。
在小班数学活动《复习感知5以内的数量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分组操作材料的形式让幼儿复习5以内的数量。一个教师在导入环节扮演兔妈妈,以游戏化的语言,请兔宝宝根据材料上的提示制作相关数量的物品放进超市中,而对操作的方法只作简单地介绍,结果幼儿操作地目的性不明确。而另一个教师在导入环节以神秘化地语言,激发幼儿地兴趣,直接出示活动材料,“你们猜猜整个珠子可以怎么玩呀?看标志上有几个图形,就串几个珠子。”对操作材料进行简单地介绍,并重点介绍示范新材料地操作方法,然后幼儿就很快投入到活动中,目的明确地操作起来。
两个教师由于导入语言性质的不同,导致了幼儿的操作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可见,要“导”在关键处,“导”在要害处,抓住活动的重点、难点(即关键),或幼儿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即要害处),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而这些问题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目的性明确,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首先要考虑数学活动内容,然后考虑采用何种导入方式,根据导入方式设计相应的导入语言,大大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在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应采取生动性、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语义简明,语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词语准确,目的性强,避免将活动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幼儿。
二、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1)在幼儿参与活动地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语言提示,可以帮助和启发幼儿回忆已有地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地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解决面临地学习问题,获得新地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地语言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引发幼儿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要体现双向交流,方可呈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围,从而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教师的语言要有开放性,指向性明确,能给幼儿以启发。如在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中,幼儿在为货品分类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大部分幼儿能将货品分类摆放到货柜上,个别幼儿还能将货品进行二次分类。在操作过程中,有个幼儿能将两个货柜上的货品进行二次分类,但有一个货柜只是分类。于是教师将这位幼儿的操作材料展示给大家看,说:“请你们检查一下,货柜上的物品都摆放对了吗?”大家共同认定都对了,但幼儿并未发现其中的二次分类,于是教师紧接着问:“前面两个货柜和后面一个货柜有哪些不一样的吗?”这时幼儿发现了前两个货柜的货品摆放的方法更方便顾客拿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教师说:“你们也试着摆摆看,让顾客更方便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后来大部分幼儿基本上都懂得二次分类更方便顾客。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分类经验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提升。
(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指导地语言应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因为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的可接受性也不同。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必须选定在幼儿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能够促进幼儿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
(3)指导语言过多会降低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提问、讲解、说明的频次非常高,体现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作为教师,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机会和条件进行主动的语言发展,而是老问孩子问题,而且问的又是有预成答案的问题,希望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回答,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在数学《美丽的序列》活动中,一幼儿在认真地用图形对皇冠进行有规律地装饰,教师发现他的装饰中没有规律,于是就立即介入,问:“你是按什么规律装饰的?”幼儿说不出来。教师紧接着又问:“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还是回答不出来。这位教师的做法操之过急,没有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对儿童主动参与、大胆否定、善于质疑的品质发展不利。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要平等谦和,既不专断,又不优柔,既有明确的指示性又能给幼儿灵活性,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
(4)积极的指令和建议。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作什么,怎样去做,如“请你再大声些!”“XX,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再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收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5)教师对幼儿问题地回答、对幼儿想法地适当反馈,使对幼儿探索行为地最大支持和保护。例如:一次排序活动中,再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用什么方法串手镯时,几个幼儿对方淇串的手镯提出了异议,认为她串的手镯没有规律。于是教师说:“方淇,你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串手镯的?”方淇说:“我是用一粒黑两粒白的规律串的。”一个幼儿说:"她中间还多了一粒黑的,就没有规律了。"教师说:“方淇,你说说你自己的想法!”方淇说:“因为这样两边一样,戴起来就更漂亮了。”教师对方淇的想法予以了肯定。活动结束时,教师还表扬了方淇爱动脑筋。老师对方淇主动思考的发现和鼓励,对方淇后来的贪多过程起到了直接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三、活动评价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就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总而言之。因此教师对幼儿评价的语言应有明确的目的,委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更能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懈的努力,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力求使自己成为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

[U]点评:该文不仅适合新手教师阅读,也适合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教师阅读。该文思路清晰,分别从几个层面阐述了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的影响,例子多样,生动具体,能给教师很大的启发。该文阐述的观点和经验,是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的。作为教师,要向该文的作者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U]
[U]编辑:cicy[/U]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师语言表达指导语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