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幼儿园个案分析――中班幼儿同伴团体个案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leiyongli
时间:
2018-11-11 17:49
标题:
幼儿园个案分析――中班幼儿同伴团体个案分析
body { 9pt}
镜头一:(中班的积木建构区,男孩李晨与两男孩、一女孩组成一组,进行积木搭建。)
李晨选择用积木搭建城堡。当他开始搭建的时候,其他三名孩子并没有与他一起合作,而是站着或者坐在他的周围看他搭积木。当一名孩子主动与正在搭积木的李晨交谈时,李晨立刻斥责道:“别惹我发火啊,听到没有,闭嘴!”当男一名孩子插话时,李晨马上恶狠狠地对他吼道:“你废话多了啊,告诉你,再有两次我就把你开除,听到没有!’’而当女孩碰到李晨搭建的积木时,李晨又暴躁地对她说道:“你怎么尽给我添乱呢?你也不听话了吗?”整个区角活动中,真正搭建积木的只有李晨一入,其他三入都是旁观者,他们偶尔的插话或者参与也被李晨车则或制止。
镜头二:(幼儿园小操场,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上,孩子们正在进行再现动画片《奥特曼》中情景的游戏。)
李晨大声叫道:“胜利队队员集合,立即集合!”四个男孩、一个女孩都拥了过来。“立定!我让你们解冻,你们才能解冻!”所有“队员”听了李晨的话都站在原地不敢动。李晨将手中的圆环玩具扔到地上说“这里着火了”,然后边大声叫“火越烧越大”、“整个世界都着火了”,边用双手做夸张的动作表示一会儿又说“现在解冻”。说完,他立即冲向其他孩子,说“卡、卡、卡”,用手在每两个孩子中间的地方劈砍。“队员们”惊声尖叫地散开跑,边跑变喊:“队长来了,队长来了……快跑快跑!”李晨就在后面追,但是并不去抓他们。整个游戏活动在追逐中持续……
镜头三:(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围坐一圈谈话分享,“胜利队队员”全部紧挨着坐在一起。)
集体谈话的过程中,李晨被老师叫去吃药,李晨立即对身边的队员小宝说:“帮我看着座位!”小宝十分迅速地把一只手掌放到李晨的座位处。整个活动过程中李晨都没有回来,但小宝的手一直没有从其座位上拿开过,直至活动结束。
近日,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发现了一个名为“胜利队”的中班幼儿小团体。当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儿童同伴团体的雏形产生于小学低年级,在学龄中期达到稳定状态,因而小学时期也被称为“帮团时期”。在幼儿期,儿童虽然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偏好,但是由于其团体常模和价值调节往往是外加的,而且形成的群体基本不具有长期稳定性,所以被认为“尚未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①然而,胜利队的出现似乎与目前对幼儿同伴团体的普遍认识存在差异,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笔者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胜利队内部的同伴交往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孩子的交往模式表现为以下两个突出的方面。
经常性的共同游戏。在同伴群体形成的研究中,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MSherfet a1,1961)进行的经典研究,“交往、共同的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其中,共同的活动是群体得以形成、维持的根本因素和主要特征。在两个半日活动的观察过程中,胜利队的小成员们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基本都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他们在来园后会有自己的集合活动,在区角活动中也选择呆在同一个区角进行游戏。由于“胜利队”的名称和“队长”的头衔均来自于日本动画片《奥特曼》,胜利队的小成员们也都是《奥特曼》的忠实观众,因此我们注意到,胜利队成员的很多集体游戏都与《奥特曼》中的故事情节有关,包括对动画片情节的再现,而多数游戏活动均由队长李晨发起和组织,例如情景二中我们看到的“拯救着火的世界”的游戏。
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胜利队成员的各种行为在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中都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一致的行为模式以相互之间的模仿为基础。然而有趣的是,几乎每一次一致行为的发起者。即其他队员的模仿对象,都是队长李晨。通常这种模仿是自发的,只要团体的追随者中有一人发现了队长做出新的行为改变,他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现有行为,进行模仿,而其他队员在他的带动下表现出跟随举动。例如,音乐课上老师所采用的伴奏音乐与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题曲类似,旋律具有日本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队长李展发现了这一点,便双腿盘坐,双手合十,随着音乐节奏点头。班里的其他幼儿此时都在注意着老师,倾听老师的指导。而坐在李展对面的小宝发现了队长的新动作。立即做出了相同的动作。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分散在圈内不同位置的队员都变成了一休打坐的样子。
同伴团体(peer groups)又称同伴群体或同辈群体,指因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及活动,处于相近年龄和发展水平的群体。③通常认为,当两个以上的儿童一起共同活动,形成共同的目标、行为规则。团体中出现层级性的组织和结构以确定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时,同伴团体就基本形成。④而据笔者的观察和对教师、幼儿的访谈,这个在中班年龄段出现的胜利队,无论在结构构成,还是孩子们的交往模式上,都俨然是一个基本成形的同伴小团体了。
成因
胜利队这个中班幼儿同伴团体的形成原因师多方面的。队长李晨具有突出的个人能力和强烈的好胜心,言语和行为特点也反映出其性格的特别之处。李晨所表现出来的超过其他队员的游戏能力以及自身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优势,符合了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中的需要,因而顺利成为胜利队中的领导者。那些在体力、能力等方面甘拜下风的儿童,为了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和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便心甘情愿地担当起追随者角色,比如胜利队中的王诚、王宽、贾远三名幼儿。至于胜利队的另一类成员小宝、郭琪,他们的体力、智力、认知能力、言语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在同龄幼儿中都算发育较好,性格也较活泼。尽管他们也喜欢奥特曼,自身能力也不错,但他们却无力组织团队,模仿奥特曼展开角色游戏。而班里已有一个以李晨为首的小团队,同时李晨也喜欢奥特曼。于是.共同的目的使得他们愿意跟随李晨。然而,无论胜利队中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具有怎样的特征,胜利队的小成员之间的交往存在着明显的“支配――服从”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体现在团体的沟通结构和权威结构中。
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幼儿李晨的组织和发起,根据我们对胜利队其他团体成员的观察,他们不太可能为团体组织共同的游戏活动。因此,李晨的存在和他个人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身体动作发展能力、攻击倾向与内在的控制欲是胜利队这个同伴团体在学前期就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建议
同伴团体的形成,无乎在学龄期还是青少年期,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同伴团体的存在为儿童提供直接交往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其中拥有亲密交往和相互模仿的对象,他们习得和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交往加速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然而,如果同伴团体的行为规则存在错误导向,那对儿童的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同伴团体为儿童的言行提供了一个参考群体和反馈机制,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从而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最后,由于儿童保持了与团体相一致的言行,受到团体的肯定和认同。这种感觉强化了儿童的自我认同感.满足了马斯洛提出的个体归属的需要和获得自尊的需要。可见,同伴团体对儿童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作用直接决定了对其进行引导和促进的必要性。
那么。面对“胜利队”这样的幼儿同伴团体,教师们又应当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从观念层面上。教师对现已形成的胜利队不应该采取忽视和放任的态度。而应重视这种在学前期就提前形成的同伴团体,关注它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动态,积极引导。同时,教育者更应认识到同伴团体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教育促进,充分发展其正向特征,逐步消除负向特征。再则,教育者可以尝试利用幼儿同伴团体在合作上的已有条件,积极促成团体内部成员的分工协调和合作学习,将幼儿同伴团体引向更具有教育性的幼儿共同体。
针对胜利队这样的小团体,教育实践者可以考虑以下引导措施:其一,提供新的任务类型。引导胜利队建立新的兴趣。目前,胜利队队员的主要活动是依照动画片《奥特曼》的剧情内容进行角色游戏,这样的游戏内容较为单一,且对幼儿而言有些许暴力倾向。教师可以为胜利队发掘新的游戏内容,提供新的任务类型,转移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更为健康、丰富的兴趣面。其二,影响胜利队的内部分工,适时打破胜利队内部专制型的权力结构。
有研究表明,在儿童小团体内部,受领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不从中受益。而胜利队在活动时,所有队员都以队长李晨为核心,配合李晨完成任务,队员间无更多交往与合作。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高级合作类型的游戏形式。促进胜利队各成员社会能力的发展。
同伴团体,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对幼儿同伴团体的关注却并不多。随着幼儿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育提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扩大,同伴团体的形成年龄也许有所提前。而这其中的机制如何.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②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H],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④周宗奎:《儿童社会化》[H],湖
北少年儿童出版杜,1995年10月第一版。
(文中幼儿姓名均为化名)
关键词:
个案分析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