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5岁~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界定及其总体特征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leiyongli    时间: 2018-11-12 10:49
标题: 5岁~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界定及其总体特征分析
         
谦让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基于对以往文献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力度相对薄弱:以往文献中与幼儿谦让行为相关的文献只有14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谦让行为的意义与价值、现状与必要性、发展与培养等方面,对其他方面如现实中的幼儿谦让行为的具体表现与稳定性特征,幼儿谦让行为背后的社会化动因等很少涉及。为此,我们尝试对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5岁~7岁幼儿的谦让行为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现场观察法,先后在幼儿园幼儿同伴互动过程中,以白描的方式完整记录幼儿的谦让行为案例96个,在对之进行初步整理、编码与深入的类属及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幼儿谦让行为的条件、幼儿谦让行为的基本特征以及幼儿谦让行为的功能、发生机制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并就如何在幼儿园进行谦让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对幼儿谦让行为进行界定以及幼儿谦让行为的特征问题。
一、判定幼儿谦让行为的条件
案例:丝雨、萱萱、欣悦坐在一起建构模型。丝雨说:“我们玩娃娃家吧,我当妈妈。”萱萱马上就说:“我当妈妈。”丝雨在摆弄玩具:“好吧,我当姐姐.欣悦是马。”丝雨把“枪”搭好了,她对萱萱说:“妈妈。出去打猎吧。”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们收集到的96个案例中的一个。在这个案例中,丝雨、萱萱因为都想当妈妈而产生了冲突,丝雨经过思考.主动把妈妈这一角色让给了萱萱。从而使得萱萱满足了自己“想当妈妈”的意愿。
基于对96个案例的反复分析与归纳.我们认为幼儿的谦让行为一般’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之间,它是指当幼儿之间因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经过考虑或协商,一方主动让给另一方.使得另一方的意愿得到满足的同伴互动行为。
这个概念的界定遵循的是一种经典式的定义方式.旨在理清其构成要素在逻辑上的种属关系,目的是从理论上把握幼儿的谦让行为。但是,如果在进行观察时凭借它去辨别现实中具体的案例是否包含幼儿的谦让行为则显得有些抽象。为此,我们对96个幼儿谦让行为事件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考察.从中确立了三个判定幼儿谦让行为的前提条件:
其一.事件主体即行为双方要同时在场.并且一方的行为要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而不需要借助中介环节。如果其中一方不在,则没有谦让,也不会有谦让行为事件的发生。
其二。互动双方彼此拥有共同利。益或意愿。而在当时情境下只能有一个人先满足意愿或者仅有一人满足意愿。其中一方作出让别人先满足或者满足的行为.那么作为行为的施动者的幼儿.表现出-了谦让的行动,且意味着此时他不能满足需要或者必须延迟满足,另一方为行为的受动者,可以先满足需要或者仅其满足需要。
其三。谦让行为事件是一次独立的互动过程。即在一次事件中双方角色地位即行为施动者、行为受动者的角色是明确的,同时也有核心的互动主题.一旦互动主题改变,或互动角色发生了转换.就意味着另一次互动的开启。
我们可以返回上述案例分析谦让行为事件的成立条件:在这个案例中,谦让事件主体即行为双方丝雨和萱萱都同时在一起玩桌面游戏,而且当丝雨提出玩“娃娃家”的建议,并说出自己“想当妈妈”的想法后,萱萱也表达了自己“想当妈妈”的想法。丝雨是行为的施动者.用语言表现出了谦让的行动――“好吧,我当姐姐……”;萱萱是行为的受动者,玩“娃娃家”时可以当妈妈,满足了自己想当妈妈的需求。谦让行为事件是一次独立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丝雨和萱萱的角色是明确的,同时她们核心的互动主题是“妈妈”角色的谦让。
二、幼儿谦让行为的总体特征分析
为把握幼儿谦让行为的特征,我们选取了幼儿谦让行为主体、谦让行为对象、谦让行为的实现方式、伴随谦让行为的情感特征以及谦让行为的具体内容作为研究单位。对96个幼儿谦让行为事件进行集中考察,结果如下:
(一)就谦让主体来说,女孩多于男孩
幼儿谦让行为主体是指在同伴互动过程中实施谦让行为的幼儿。基于对所获案例的分析,幼儿谦让行为的主体存在性别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表1谦让行为主体性别分布表


[TR]
[TD]
  
[/TD]
[TD]

[/TD]
[TD]

[/TD][/TR]
[TR]
[TD]
频次(次)
[/TD]
[TD]
69
[/TD]
[TD]
27
[/TD][/TR]
[TR]
[TD]
百分比(%)
[/TD]
[TD]
71.9
[/TD]
[TD]
28.1
[/TD][/TR]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谦让行为事件中,由女孩发起的幼儿谦让行为有69例,占总量的71.9%:而由男孩发起的幼儿谦让行为只有27例,占总量的28.1%。进一步的差异检验提示幼儿谦让行为主体的性别差异水平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卡方值为18.38,df=1,
D.001)。这一分布情况表明,女孩谦让行为多于男孩,性别可能是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就谦让对象来说,以好朋友为主导
根据谦让行为的对象与谦让行为主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将谦让行为的对象分为好朋友和非好朋友两种。通过观察和访谈,研究者认为彼此双方是好朋友一般符合下述条件:经常在一起玩耍、游戏;空间距离比较接近(一般属于同一个小组);互相选择对方等。依据谦让行为的对象是否是好朋友这一标准来对照现场观察收集到的96个幼儿谦让行为的互动事件,可以得到谦让行为的对象的分布情况具体如下:
表2谦让行为对象分布表


[TR]
[TD]
  
[/TD]
[TD]
好朋友
[/TD]
[TD]
非好朋友
[/TD][/TR]
[TR]
[TD]
频次(次)
[/TD]
[TD]
73
[/TD]
[TD]
23
[/TD][/TR]
[TR]
[TD]
百分比(%)
[/TD]
[TD]
76.0
[/TD]
[TD]
24.0
[/TD][/TR]
  
由表2可以看出,在96个幼儿谦让行为的互动事件中,谦让行为的对象是好朋友的数量是73例,占总量的76.0%;而谦让行为的对象是非好朋友的数量是23例,占总量的24.0%,相比之下,非好朋友之间发生的幼儿谦让行为事件非常少:73例对23例,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进一步的差异检验提示幼儿谦让行为对象的差异水平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卡方值为26.04,df=1,p.0()1)。这一分布情况表明,幼儿谦让行为绝大多数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很多时候,幼儿是否发出谦让行为是依据对象而定的.幼儿对自己视为好朋友的同伴相比于其他普通同伴来说更容易发出谦让行为。
(三)就谦让行为的实现方式来说.以非言语型的行为为主导就行为实现的方式而言,谦让行为的性质可分为两种:言语型行为与非言语型行为。
言语型行为是指以语言为主要手段,间或附带有目光、表情、姿势、动作等的行为。比如:
可可、延延、驰驰、萱萱、丝雨在搭电路。可可对小朋友们说:“我当妈妈。”驰驰也说:“我当妈妈。”可可马上说:“我6岁了。”驰驰说:t‘我也6岁了。”延延皱了一下眉头:“那怎么办呢?”驰驰笑着说:我当小猫吧。”她们几个边聊边搭电路。
非言语型行为是指单纯借用目光、表情、姿势、动作而不伴有语言的行为方式。日比如:琪琪、云云从小桥的两端相对而走.走着走着,她们相撞了。琪琪对云云说:“快点下去啊!”云云笑了笑.退回去了。琪琪一直走到小桥的另一端。
在我们收集到的96个案例中.言语型行为和非言语型行为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表3谦让行为实现方式分布表


[TR]
[TD]
  
[/TD]
[TD]
语言
[/TD]
[TD]
非语言
[/TD][/TR]
[TR]
[TD]
频次(次)
[/TD]
[TD]
30
[/TD]
[TD]
66
[/TD][/TR]
[TR]
[TD]
百分比(%)
[/TD]
[TD]
31.3
[/TD]
[TD]
68.7
[/TD][/TR]
  
如表3所示,在幼儿谦让行为的实现方式中,非言语型的行为有66例.占总量的68.7%;而言语型的行为只有30例,占总量的31.3%。进一步的差异检验提示幼儿谦让行为实现方式的差异水平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卡方值为13.50,护1,p.001)。从这一分布状况我们可以得知,幼儿谦让行为的实现方式以非言语型的行为为主.言语型的行为相对较少。虽然儿童在一日生活中能够彼此谦让,但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要用言语表示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说,幼儿之间的谦让是非常微妙和心照不宣的。
(四)就谦让行为的具体内容来说.以物质资源的谦让为主导
幼儿谦让行为的内容是一个谦让行为事件的核心,是划分不同谦让行为事件的基本尺度,反映了谦让行为的主体与对象的共同利益或意愿。
基于对所获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幼儿谦让行为的具体内容分出了6个类别:,
1.物品谦让:幼儿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学习用品、食品、生活用品等物品让给其他幼儿的行为。如,嘉言正要拿第5幅拼图。        关键词:谦让行为亲社会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