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个案分析:“娃娃家”里的电话 [打印本页]

作者: huangjing    时间: 2018-11-20 19:18
标题: 个案分析:“娃娃家”里的电话
        个案分析:“娃娃家”里的电话
一、游戏观察记录
小班孩子特别愿意在娃娃家里玩,每次也都玩得特别尽兴。这不,今天,娃娃家里又热闹起来了。文豪炒菜,金梦和潼潼给娃娃喂饭,文豪在炒菜之余,抓起边上的电话就打,“喂,我在做饭呢,你过来吃饭吧。”放下电话接着炒菜。一会儿,潼潼又过来打电话,“快来吧,娃娃病了,要送医院。”说完继续抱起娃娃。一会儿时间,电话已经用过五六次了,这时,君君过来刚拿起电话,还没说话呢,鹏鹏过来了,君君顺手把电话给了鹏鹏说“你的电话”。孩子们的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电话作为现代生活交流的必要工具成为孩子非常熟悉的物件,因而,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对打电话特别感兴趣。
正好,有两截洗衣机的排水管,平时孩子们也把它拿来当电话用,一人在这边说,另一人放耳朵上,声音传过来好像放大了几倍,特别好玩。于是,我把它拿到娃娃家,以增加孩子们用“电话”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一些关于声音传递的经验。可是,刚放上时几个孩子玩了几下,然后就无人问津了。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们老师加入进来,和孩子们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可是,玩过之后,孩子们仍然不愿用这个“科学电话”。他们倒是更愿意拿着它当软棒玩,一会儿圈成圈,一会儿缠到身上。
为什么呢?按说,光就打电话来说,这个玩具好玩得多,它可以两个人一起玩,进行互动,声音的变化也会带来很多惊奇,可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玩呢?我想,还是从孩子们那里找一找答案吧。于是,我把问题交给了孩子们:“这个电话好玩吗?”
“好玩。”――一成不变的回答。“谁来玩一玩?”好多孩子积极举手,文豪和鹏鹏上来了,他俩对着水管就喊“喂喂”“喂喂”……光听声音就不说话。
金梦和洋洋过来了,拿了两截水管,分别放在两人的嘴和耳朵上,以便两人能同时从这个电话里听到对方的声音(这是老师参与玩时的做法)。“喂,你是谁?”“我是洋洋,你是谁?”“我是金梦,你在干什么?”“我在玩呢。”然后就无话了,笑笑,回到座位上。
“有的小朋友不喜欢这个电话,为什么呢?”我不得不直接提出问题。
“它不好看”“它不像”……孩子大都这样回答,虽然说的不多,但已说明问题。
“那怎样你们才觉得更好玩呢?”我又把问题交给了孩子们。
“把它变成一根长长的。”文硕着急地说。
“贴上花”文豪也发表意见。“把它打扮漂亮,是吗?”“嗯!”
于是,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我把这两根“管状电话”进行了改装,变成一根长长的两头有听筒的比较漂亮又形象的玩具电话。而且对摆放位置也作了调整,放在更容易取放的床边上。
这次,孩子们都争着来玩,玩得特别高兴。
二、反思
1.幼儿游戏用的玩具材料应形象,可操作性强。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小班幼儿尤其明显,用一根水管来当电话,当然不如仿真的电话吸引孩子了。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形象的游戏材料的重要性。所以,在给孩子提供游戏材料时,特别是在小班,形象性应是首要条件。
2.教师的介入、指导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要给孩子造成负担。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在对“水管电话”不感兴趣时,教师适时介入,教孩子体验“水管电话”的神奇,学习一些问候语和交流方法,本意是激发兴趣,使游戏继续进行,使幼儿获得更多发展。可是,教师过多地教孩子怎样拿电话,怎样问候,反而使孩子不知怎么办才好,能力强一些的能按老师说的去做,只能算是简单的模仿,此时,孩子们的活动已经失去了游戏的乐趣了。比如金梦和洋洋,模仿完了就无话可说。而其他孩子更加不理会,不如抓起现成的电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来得痛快。所以,我们在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最好先把我们的目的藏在心里,看孩子们需要什么,和孩子们一起玩,在和他们一起玩的过程中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后记
后来,孩子们不但爱打电话,还爱做电话,插积木、玩橡皮泥都忘不了做出一个电话打一打。教师也顺应孩子进行有意引导,做出纸杯电话、易拉罐电话等和孩子一起玩,孩子们对于电话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
编辑:cicy
  
  
          关键词:个案分析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