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实录:“站起来”课堂实录与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cuinannan    时间: 2018-11-22 23:01
标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实录:“站起来”课堂实录与分析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实录:“站起来”课堂实录与分析
背景:
一、教材背景:
“站起来”是幼儿园中班的一次科学探索活动,其知识性目标是尝试运用不同材料让扭扭棒造型站起来;情感目标是在操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准备的材料有:扭扭棒及其造型若干,橡皮筋、花片积木、双面胶、记录单。
二、执教者背景:执教者为见习期老师。
活动实录:
一、导入部分
教师提出:“有许多的扭扭棒造型,想让它站起来展示,有什么办法?”幼儿:靠在积木上,插在积木上。教师跟随幼儿讲述进行演示。
分析:课题导入开门见山,问题明确,便于幼儿有目的的思考。在幼儿讲述时教师可以将动词“靠”“插”进行提炼,引出“原来需要材料帮忙的”,自然衔接第二环节。同时当幼儿有初步的思考时教师不一定要立时演示,否则对幼儿接下来的活动会起到暗示与导向的作用。
二、集体探索环节:只选一种材料帮助扭扭棒站起来。
1、幼儿甲选择夹子,但是无法正确使用,教师帮助幼儿将夹子的口打开,幼儿插入扭扭棒造型,然后放到桌子上让其站立,可是倒下了。师:谁来试试?
分析:教师的“谁来试试”有些含糊,没有明确试的仍就是夹子,导致下一位幼儿放弃此材料的探索,结果留给幼儿的实验结果是:夹子无法帮助扭扭棒造型站起来。
2、幼儿乙尝试使用大的塑料积木,将扭扭棒造型插入积木一下取得成功。师:你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积木能帮助它站起来?幼儿乙:因为下面平了,就能站了。师:原来底盘变大了,就可以站起来了。
分析:从幼儿的回答可以发现他们的前期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并能有一些概括性的经验呈现。接下来教师应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回应。
3、幼儿丙:“我也想试试。”他选择橡皮筋探索,但是操作失败了。师:这说明橡皮筋不能让它站起来。
分析:教师的总结语过于武断,在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时,一切皆有可能。
4、幼儿又分别尝试雪花片、双面胶进行探索,都取得成功。
分析:整个集体探索的时间用了25分钟,但是参与操作的只是个别幼儿,多数的幼儿没有机会与材料与老师进行互动,所以环节的设置噬待改进。
三、个别探索:用一根扭扭棒让扭扭棒造型站起来。
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开始实验。在幼儿的实验过程中他们出现了相互模仿与学习的现象,但是由于扭扭棒造型的差异性,导致同一方法用在不同的造型上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幼儿感到束手无策。
分析:前期的实验其实对幼儿的挑战是比较小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在充分的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积累下一探索的经验,教师给予必要的小结,让幼儿明白一些普遍的原理。同时可以提供相同的扭扭棒造型,这样更便于在一个点上进行探究,避免一些无法预料的实验可变因子。
综观整个活动有几点值得老师思考:
1、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怎样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教育最大的价值,换言之组织集体活动的价值点是什么?如何将它与区域游戏区分开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不妨将集体探索的环节设置在区域游戏中,因为借助有形的物品让扭扭棒造型站起来对中班幼儿而言难度不大。
2、抓住活动设置的重难点,准确定位探索点。
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仔细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结构特点,同时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确定适合幼儿的探索点。在本次活动中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无疑是用夹子、橡皮筋、扭扭棒使扭扭棒造型站起来。
3、有效筛选实验的材料,调控实验的可变量
作为科技特色的幼儿园,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容易疏漏的问题,有时老师考虑到实验的丰富性而为幼儿提供多种的探索材料,但我们却忽略了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做一做,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可变因素。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