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教育叙事:比比“零课程”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1-22 23:28
标题: 教育叙事:比比“零课程”
         
2008年l0月参加了《比比和朋友》情绪健康与社会性发展教育方案的课程培训之后,我按照培训精神,仔细研读教材,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此课程用故事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同时采用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以往社会性课程的枯燥与单一;但是这个课程中的有些内容、角色等对于幼儿来说并不熟悉,比如故事中较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我们习惯截然不同的人物姓名、生活习惯和性格爱好等,可能会阻碍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由于课程进行时间较长,如果孩子们总站在故事的外面,以局外者的身份出现,势必会事不关己,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因此,我认为教师除了在活动前要研究如何教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孩子如何能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决不能只盯着“应对”技能而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求。所以,“零课程”十分重要。如何开始呢?经过认真思考,我想,虽然英国与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孩子们的天性是相同的,他们都热爱大自然、酷爱小动物,所以,从可爱的竹节虫比比入手,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应该较为合适。
认识可爱的竹节虫比比
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我抱着老师们亲手缝制的比比来到教室,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老师,你抱的是什么呀?”“真好玩儿,我可以抱抱吗?”“是虫子吗?”“它叫什么名字?”“它是哪儿的虫子呀?”“是吉祥物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它叫比比,是一只竹节虫,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一边回答一边把比比交到孩子们手里。这一下可热闹了,他们有的摸摸它的头、摸摸它的脸,有的在它的身上亲了又亲,还有的对它亲热地说着悄悄话。“竹节虫?什么是竹节虫呀?”“竹节虫,你的家在哪儿呀?” “比比你喜欢吃什么东西呀?” “老师,把竹节虫比比放在哪个区呀?”“老师,我们搭积木时给它搭个家吧。”孩子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与建议。“好呀!”他们的表现正是我所期待的,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接着说:“不过,关于竹节虫的事情老师和你们一样知道的也很少,怎么办?”为了使比比与孩子们之间走得更近,为了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我向孩子们寻求帮助。“没关系,我回家问问我爸爸,他什么都知道。”“我和爸爸上网查查就知道了。”“我让妈妈打印出来明天给你看啊。”习惯了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孩子们,寻找资料已成为他们学习的习惯。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就捧着一沓沓的资料跑到我身边:“老师,我知道比比吃什么了。”“老师,你知道吗,比比一共有2000多种呢。”林林皱着小眉头,一副神秘的样子。“老师,你看,它像不像片叶子,好看吧,它可会伪装了。”“它还会装死呢。”“老师,你知道它多大吗?它有16厘米呢,比我的手还大。”帅帅边用手比划边说。“老师,你看我画的竹节虫漂亮吧,妈妈给我讲它的样子,我画的。”达达骄傲地说。看看孩子们,看看孩子们稚嫩的绘画作品,再看看孩子们手中一摞摞沉甸甸的资料,我感动了。孩子们带来的不光有文字资料,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彩色图片,孩子们在搜集、剪贴、整理、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对竹节虫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与渴望。
“老师,你知道吗,竹节虫它是害虫。”这时,一向不爱说话的强强走了过来,不解地说,“我们怎么要跟害虫成为好朋友呢?真奇怪!”“谁不知道它是害虫呀!害虫怎么了?我就喜欢和比比玩儿。”家家听到了不以为然地说。“反正害虫就是不好。”强强嘟囔着。听他们俩这么一说,孩子们可议论开了:“竹节虫真的是害虫吗?”“是,我查资料了。”“对,它破坏大树。”“可齐老师说它是宠物呀?” “对,我的宠物是我们家小狗,它一看见我就让我抱抱,特可爱。”“我家养了一只小猫,老钻到我被子里。” “我的宠物是巴西龟。”听了他们的话,我意识到他们对宠物的概念还不很清晰,这也许会影响他们对比比的接受,便笑着说: “知道什么是宠物吗?”“我们喜欢的。”“和我们玩儿的。”“是呀,人们喜欢某些动物或植物,可能是被它漂亮的颜色和可爱的样子所吸引,它或许是害虫,或许对我们的环境有一些破坏,但是,这都不会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不影响它成为人们的好朋友,成为人们的宠物。”“对,木木就养过蝈蝈,它叫的声音可逗了,上中班时她还带来过呢。”“就是,齐老师还说过小班的段老师养过螳螂呢,一队一队的,像拿着大刀的士兵。”不知是谁插嘴说。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起来。“老师,听孩子说,你们在研究竹节虫是吧,英国人最喜欢养这玩意儿……”这时,豆豆和爸爸走了进来。“英国人?”孩子们相互看着。“比比是从英国来的,不是中国的竹节虫。”“那它的主人是谁?”“他可真奇怪,为什么喜欢把竹节虫当宠物呢?是不是和浩浩一样,什么虫子都喜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熟悉泰加和他的朋友
孩子们的兴趣点集中到了谁是比比的主人,我正好借此机会把比比课程介绍给孩子们:“故事中比比的主人是英国的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泰加。”“英国的。”“泰加。”孩子们再一次笑了。“老师,这是他的英文名字吧,你知道我的英文名字吗?我叫珍妮,是英语老师给我起的。”小蕊认真地说。“我也有英文名字。” “我也有。”“我叫杰希。”孩子们一下子热闹起来,看来,他们对外国人的名字并不陌生。“想知道比比故事中还有谁吗?”故事中人物比较多,如果不熟悉会影响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现在正是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他们的好时机,所以我紧追不舍。“泰加还有好多朋友吗?”利利问。“有呀。”我边说边轻轻拿出泰加和朋友们的图片挂在墙上。望着泰加一头的卷发,孩子们再一次笑了。“怎么两个泰加呀?”他们看出了问题。“那是他的双胞胎姐姐,叫丽娜。”我笑着说。“丽娜。”孩子们重复着。“这个是谁呀?”“那这个呢?”他们看着图片,一个个不停地追问,很快,曾一度困扰我的名字、人物关系问题轻易地解决了。当我再提起比比朋友的名字及关系时,孩子们回答的声音十分洪亮,似乎比我还要清楚。回忆初入园时的情景
为了使孩子们在学习比比故事时更能引起共鸣,我首先要调动孩子们的原有经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于是我有意识地告诉幼儿他们熟悉的一些事情。当他们得知珊迪既是泰加的邻居又是泰加幼儿园的好朋友时,妞妞说:“泰加也上幼儿园呀,他们在幼儿园也玩游戏吗?”“对,外国小朋友在幼儿园都干什么呀?和我们一样吗?” “不一样,他是外国人,怎么能跟我们一样。”大多数孩子都这样认为。“不对,我觉得一样吧。”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最后,他们把目光都投向了我。
从我第一次看到故事的时候,就深深被故事的内容所折服,因为它涉及到的社会性问题十分重要,都是目前我和孩子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但故事的篇幅之长,时间之长,是孩子们从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心中感到不安的。如果不让孩子们对故事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会使故事失去完整性,使孩子们感到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使故事的魅力大打折扣。但当我再次认真研读完全篇后,竞惊奇地发现,英国孩子们的生活,竞和我们中国孩子的生活有如此惊人相似的地方。显然,作者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贴近幼儿生活,使孩子们对故事有亲近感、熟悉感,这使我信心倍增。该如何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充分发挥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发挥他们喜欢探究的特点,让孩子们较完整地了解故事发展的线索的同时,能与主人公同喜同忧,始终就像是在自己真实的生活当中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不总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出现呢?
想到这里,我看看大家:“别忘了,我也是中国人呀,英国小朋友的生活老师也不十分了解。”孩子们叹了口气都笑了。“不过,我有一个好办法,比比的故事是从泰加刚一进入幼儿园开始讲的,我们可以把我们三年前一进入幼儿园到现在发生过的、还没有忘记的事情记录下来,等我们学习比比故事的时候,比一比,看看外国小朋友的幼儿园生活和我们幼儿园到底一样不一样。只是你们还记得刚入园时的事情吗?”“记得,记得,我的记性可好了。”孩子们一阵兴奋。于是,我和他们一起简单地回忆起从入园到现在仍记忆犹新的事情。“我们刚来幼儿园时老哭。”一帆抢先说,“我老找我妈。”孩子们都笑了。“为了不让你们老哭,老师请你们把什么带园里来了?”“我们喜欢的玩具。”“对,我的小象还陪我睡觉呢。”“还有我的小狗。”“那这算一件事。”我边说,边用笔记录了下来。“还记得我们刚刚来幼儿园第一天,老世和小朋友之间都不认识,我们是怎么认识的?”“我知道,我们脖子上挂了一个有名字和标记的牌儿。”大循说。“对,我是大马的。”“我是猴子的。”“好,这也算一件事,两件了。还有吗?”“我们还一起玩游戏。”“和好朋友玩玩具。”“还一起上课。”“一起玩玩具时有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吗?”孩子们相互看看:“有时会抢玩具会吵架。”“有时互相帮助。”孩子们一件件地说着。“除了每天都要游戏、活动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你们特喜欢参加的活动?”我提醒大家。“我们还去采摘了。”“还放风筝了。”“还看木偶戏了。“这也是一件,外出游玩。”“还有吗?我们升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吗?”我看看孩子们,见他们没有反应,继续说:“还记得咱们的平老师吗?”“我们还换老师了。”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好,这又是一件。”“老师,我还换了幼儿园。以前,我在文化部幼儿园。”“我在东北。”“对,乐乐他们十几个人还换了新环境。”“我们也从小班的小屋子换到了大班的大房子。”我笑着摸摸孩子们的头:“你们的记性可真好,还有别的事情吗?”“放假的时候我还去香港玩了。”“我去奶奶家了,他们家有一只小狗可好玩了。”“我和我家邻居的弟弟在院子里玩得可高兴了,我还去他们家了呢。”孩子们如数家珍,我都一一记了下来,并读给他们听:第一件事,刚入幼儿园时,我们相互不认识,带了胸牌,做了自我介绍;第二件事,是带了玩具陪伴我们;第三件是和好朋友一起游戏很高兴,不过有时也会发生矛盾;第四件是郊游、放风筝;第五件是小班、中班假期之后我们换了新教室新老师;第六件是很多小朋友换了新环境。孩子们认真地听着,还不住地点头说是。然后,孩子们照例取来纸、笔,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并布置到环境里,等待着以后的对比,孩子们期待着比较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根据孩子们查询的资料,为比比做了一个中国家:“别忘了给它放上树枝,它喜欢攀爬。”“多留一些眼儿,别让竹节虫憋死。”在孩子们眼里,比比似乎真正有了生命。
了解比比守则
“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和比比做游戏呀?”连日来,孩子们天天光顾比比区,一直在不停地问着这个问题。我弯下腰,轻轻把手搭在他们的肩上说:“一会儿就开始。”孩子们一阵欢呼,等大家都静下来,我认真地说:“参加比比活动可不简单,比比还给我们提要求了呢。”我边说边展开了比比守则,和孩子们一起做着课程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
“老师,我知道比比给我们提的什么要求了。”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看,这是举手说话的意思。”“这是一个小朋友说话时他们都不能出声。”芮芮边说边做一个“嘘”的动作。“我也知道,这是听的意思。”孩子们对照挂图给我讲解着,表情是那样认真而自信。
当我们第一次进行比比活动时,当我以教师的身份第一次请孩子们带上牌子与故事中的人物、与参加比比活动的同伴相互认识时,孩子们兴奋地大叫起来:“哦,外国小朋友的活动和我们是一样的呀。”“他们也要带牌子呀。”“他们也有标志吗?”“我有呀,我这个是泰加,你的是谁呀?”“我是丽娜。”“他们上幼儿园也可以带玩具,老师,他们肯定也有春游吧?”“也有假期吗?”  “一定会有。”孩子们期待着、盼望着,他们既期待着经验的对比,又盼望着活动的继续。当我第一次把长长的故事一口气读完后,试探着问“你怎么知道泰加不开心,从哪里看出来的”时,孩子们的表现令我震惊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不只说出了“不公平”、“真扫兴”这些语言,同时还边说边低头表现出了泰加和丽娜回家时的情景。我记得,当我参加这个活动的培训时,虽然我已非常用心地听讲,但面对同样问题的提问,我根本不知怎样回答,只好低下头一言不发,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名字已经使我感到混乱,根本忘记了故事的内容。再有,当孩子们绘画自己快乐与悲伤的事情时,孩子们没有像往常那样注重人物、色彩,而是注重了自己要说的内容,绘画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这说明,孩子们充分理解了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显然,零课程对孩子们理解故事、理解课程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总要有兴趣地猜一猜下一个故事将会说些什么……
编辑:cicy
  
         关键词:教育叙事比比零课程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