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策略,思维的良伴――关于我园开展思维游戏中教学策略的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cuinannan    时间: 2018-11-24 01:56
标题: 策略,思维的良伴――关于我园开展思维游戏中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本文就思维游戏在实际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策略,进行阶段性的探索与研究,归结出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操作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思维游戏
在人类智慧的海洋中,思想的火花犹如灯塔般引领着人类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人能够想多远,就能够走多远。
怎样才能够想得远?怎样能够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我园自2008年9月开始,将东方之星的思维游戏课程纳入到托、小、中、大、大大班的教学内容当中。在一个学年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对思维游戏课程中教学策略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操作依据。
[B]一、 [/B][B]什么是思维游戏的教学策略[/B]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是一个过程。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以美国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针对幼儿在思维活动中所应用的各种基础能力,即认知、记忆、评价、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等能力,进行专门地培养,从而促进幼儿学前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游戏中的教学策略包括两个方面,即策略理念和操作策略。而我们教师在复杂而多变的教学情景中,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采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这些复杂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可行的教学结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教学策略。
[B]二、利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动力[/B]
教育策略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理念、理论、策略、具体方法的总称,它既包括尊重儿童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包括提问,支架、前一等教育策略,还包括奖励、惩罚等具体等方法。这些策略都需要老师在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提炼与汇总。下面将以我园的七点实际案例进行进一步阐述:
1.思考先于行动的策略
托班活动《漂亮的熊妈妈》游戏中,最后一个活动是“漂亮的兜兜”。活动的要求是让幼儿在备选答案中选择合适的“兜兜”卡片填补在衣服空白处,表示补兜兜。衣服花纹不同,空白处的兜兜形状不同,而备选答案的花纹相同、颜色相同,形状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操作前,对幼儿的表现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估计:托班幼儿认识和记忆活动都是无意的,受认识对象特点影响非常大,动态,符合幼儿兴趣的图形就容易被记住。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三种基本图形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要找出与空白处相同图形的兜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花纹的拼合,幼儿会理解吗?怎样才能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并学会花纹匹配方法?他们又对怎么样的引导更感兴趣?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老师根据托班幼儿在处理图形信息时的思维特征,向幼儿强调了观察的目的和要求:熊妈妈喜欢穿花衣服,你看这件衣服上的花纹,多漂亮呀,象一条白色、一条红色在排队。帮助孩子明确观察兜兜卡片时的任务,有意识地关注到图案的细节。幼儿在操作时先将花纹图案相同的兜兜卡片一一挑选选出来,再判断与衣服空白处形状相同的那张卡片,经过数次的尝试摆放,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幼儿学会这样的观察和操作的方法后,很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任务。
在进行托班的思维游戏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预测和分析幼儿可能在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调整和采用一定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即以科学的引导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问题核心与当前问题发生联系,这需要教师激活相应的范式。常用的激活方法就是联想。
其实,当教师面对思维游戏课程内容时,首先要启发与提问自己:在以前的活动中发现过这种问题吗?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此问题与以前问题的条件、设问是否相同?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及其方法与以前问题是否相似?能否将此问题转化成一个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一个更普遍更特殊的问题?一个可供类比的问题?这些提问实际上起到了激活指向于一类特定事实的注意策略。在解题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给自己这样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则证明教师正在使用某种控制过程来引导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探索中教师可以自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幼儿的未知项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要获得这些条件,又需要些什么?”如此等等。在思维游戏教学中经常要用到的反证法就是一种逆向推理,这就是思考先于行动的策略。
2.过程重于答案的策略
大大班的孩子们在观察《小猫阿胖》游戏里的图书时。有个别孩子发现这本书和其他的书不太一样,每页轻轻一撕就会分成三部分,于是大声的向老师汇报,“老师,我的书烂了!”,他的话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大家纷纷检查自己图书的每一页,“哎呀,我的也烂了。”“我的也是。”老师拿着书,故意皱着眉头说“这书怎么都――是烂的呢?”孩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更加起劲地翻页,本来较为安静的教室一片乱糟糟的,孩子们都叽叽喳喳大着嗓门在叙述自己的新发现,秩序一时失控。突然,妮妮指着书说:“老师,我一翻书,上面部分本来是太阳的,现在变成下雨了,可是小猫还在原来的路上走着。”她的话音刚落,就引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的天气没有变,可是小猫换了一个地方了。”孩子们在新奇的材料中不断的有新的发现。于是,老师提出问题:“那我们就利用这本快烂了的书来编故事好不好?你随便翻到一页,说说小猫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天气怎么样?它的心情怎么呢?然后你再翻翻下面部分,看看小猫是不是不去那里了,而是去别的地方,后来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小猫又怎么想的?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你再翻页,天气发生了变化了,小猫还会按照以前的想法去做吗?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幼儿意外地发现,打乱了上课的气氛,但是教师没有阻止幼儿的这种发现,而是趁势将这些新发现作为问题抛给了幼儿,通过系列的追问和反问来引发幼儿的发散和创造,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去想象和创编有关小猫阿胖的故事情节。就这样通过教师一个小小策略的调整,结果是问题解决了,孩子的兴趣提上去了,游戏的目标也达到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年龄特点就是老师设计教学的航标。大大班的孩子需要的就是追问与反问的交流方式。同时,在活动中,老师注意让孩子改变思维定势,引导出发散性的思维。这是在思维游戏教学中,教师启发幼儿常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教师所引用的教学策略要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如果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直接告诉孩子游戏的玩法,那孩子的兴趣也不会这样高涨。语义发散性思维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了,而老师所采用的策略,就犹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在引导下自己发现答案,在解决了问题以后,教师也不妨对原题条件采取增加、减少、扩大、缩小、重组、转化与代替等思维技法,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使引导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
3.耐心提升效率的策略
在大班思维活动“立体图画”中,为了让幼儿通过制作正方体感知、探索几何体的特点。教师在示范了制作托盘和正方体的方法后,放手让幼儿自己独立制作16个正方体和1个托盘。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幼儿细心观察、不紧不慢、特别认真地制作正方体;有的幼儿开始很有耐心,后来,由于需要制作的正方体数量很多,制作过程又很单调,就表现出了狂燥的情绪,索性不再动手,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将纸盒扔掉;还有的幼儿没有掌握到正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把纸盒撕烂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没有去斥责幼儿,而是把个别破损的纸盒进行粘贴修补或是重新制作。鼓励幼儿再去尝试,请他们互相介绍制作的技巧。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手把手地教授制作方法等,由于幼儿是带着帮助别人或学习别人的任务去参与制作立方体的,态度都非常认真,不再有人厌倦制作过程,最后每个人都能熟练制作立方体,在后来的游戏中幼儿一直利用这些立方体进行不同形式的游戏。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动手兴趣,家长都反映孩子回家之后主动要求做手工,连从来都不喜欢玩拼图游戏的孩子都把拼图材料当成了宝贝,每天都要在家和父母一起进行游戏。
幼儿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生活经验也不同,所以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各自的认知风格以及学习倾向。
在思维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表现不相同,有的幼儿参与游动的情绪一下子就能高涨,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有的则按自己的喜好参与活动;有的幼儿观察细致,探索深入,喜欢用记录的方法;有的有则表现出比较平静,观察粗略,但喜欢讨论。我们既要看到孩子的这些差异,更要尊重这些差异。
我们教师就要针对幼儿的这些现实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保证每个幼儿能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厌倦或缺乏耐心的时候,教师要调动幼儿的情绪,让他们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完成操作。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活动的过程,因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看似简单的制作材料过程中,教师也要帮助幼儿培养耐心恒心等方面的品质。
4.教具益于教学的策略
在进行《森林里的故事》单元游戏时,幼儿被奇奇和小动物们丰富的表情卡片深深吸引了。通过细致观察表情卡片,幼儿体会并学习应用惊恐、胆怯、喜悦、微笑、兴奋、哭泣、愤怒、讥讽等词汇,他们还能举一反三,将这些新学到到的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讲述活动中。
在活动中,幼儿利用立体背景图和卡片创编出有关在森林里人物和动物发生故事的各种情节,创编出有关动物和奇奇在不同场景和情景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则利用这些教具和学具,不断地设置故事线索,例如:把卡片或隐藏在大树的背后,或放在小溪边,或直接放在云朵上,让人物或动物个个都是本领超强能上天入地,通过这样的材料操作,引导幼儿想象并创编出更丰富的故事来。
幼儿在创编故事的时候都非常投入,每个幼儿都能创编出情景丰富的完整故事,有的幼儿甚至能创编出两三个不同情节的故事,就这样我们充分利用了教具和材料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想表达的愿望,让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大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思维游戏时,教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它的游戏操作材料特别丰富,而且制作很精细,能够激发孩子们动手的欲望,很多平时不太主动动手操作的幼儿,拿到材料之后都饶有兴趣地摆弄它、研究它,探索它。我们都真切体会到了思维游戏是以操作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课程特色。 在活动中,老师利用教具并不断提出问题和任务,幼儿通过材料在操作中去探索、尝试。一步步地在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游戏中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了活动的条件。也给老师制作教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让老师用更多的精力去观察、指导、关注每一个孩子。形象的操作材料能丰富幼儿的认知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合适的学习材料是为教学服务的,能成为教学中的好帮手,使老师的教学活动如虎添翼。
5.尊重大于说教的策略
在《生活中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有一种“容纳和被容纳”的关系,比如铅笔盒和铅笔,就是一种“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一个孩子把“金鱼”卡片和“书”的卡片放在一起,说“书里有金鱼”也是这种关系。金鱼能放在书本中,听起来很荒谬,但听完孩子的解释后老师并没有否定孩子,而是以一种理解的心情来面对孩子们的回答,因为这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他可能看过一本书,在书中见过金鱼的图片,但未见过鱼缸中的鱼,所以他觉得金鱼应该是在书里。这是孩子思维的特点,他们判断问题时经常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在思考问题时就容易受到局限。孩子还常常把现实和非现实混淆,书中的金鱼实际上不是真正的金鱼,只是金鱼的图片,有生命的金鱼是无法放在书本中的。老师采取了先肯定孩子的说法,然后又和他一起分析:书本中的金鱼只是图片,是没有生命的;而真正有生命的,能自由游来游去的金鱼,它的家应该在哪里呢?通过这样的分析,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了对事物的认识。
在《梦幻山谷》的学习中,教师惊奇地发现他们竟然找出了许多生活中我们不曾留意过得折线形、弧线形等多种物品,大到宇宙中的行星,小到蚂蚁蟑螂的触角和腿,让[B]人[/B]不得不为孩子的活跃思维而折服。
在思维的海洋里,孩子们是舵手,教师只是坐在船上的旅客,陪伴着他们顺利渡过学前期的海域。并在旅途中适时地将意见和建议传递给孩子,而且尊重他们的想法,这些都是交流的重要策略。如果我们仅仅从完成预定的目标出发,那肯定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理解孩子,不要一味地追求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思维游戏活动中,教师常常发现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些发现让教师去思考、去重新认识孩子。每个幼儿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客观事物,他们具有各自的关注角和学习风格。而在思维游戏的活动中,要让幼儿的思维能力得以发挥与升华,更需要老师善于使用尊重与平等的教学策略。当教师能充分领悟思维游戏活动的真谛,尊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悉心观察、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和行为表现,才能真正理解、读懂每一个孩子。这也是思维游戏以孩子为本的理念所要求的。
6.个体带动集体的策略
大大班的扬扬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不大会与小朋友沟通,缺乏自信。老师发现在每次的思维游戏活动中他都很认真,就总找机会表扬他,他越学越有劲,越来越自信,每次完成游戏的速度非常的快。为了促进他与小朋友交往,鼓励他主动帮助其他操作有困难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他红着脸小声地指导着旁边的孩子,活动结束后他多了一个好朋友。有了这次经验,在后来的活动中他与小朋友交往的主动性明显的增强了,朋友也越来越多,胆量也越来越大。同伴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了,现在能当着同伴的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小朋友都愿意和他一起玩耍。
托班的点点经过一个学期的思维游戏活动,其表现让老师感到很惊喜,在游戏中:当老师要求幼儿将相应的卡片按大小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将大虎和大的东西(杯子,桌子,碗)放在一起;将小虎和小的东西放在一起。在这个环节老师发现点点不仅把大的东西放在大虎那边,她还把顺序排列好(把杯子,碗都放在桌子上面)。当问点点:你为什么要把碗和杯子放在桌子上面呢?点点得解释是:因为要放在桌子上面才能吃到啊!说完,她还要把所有的材料都摆的整整齐齐的。这里让老师感受到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别的小朋友也关注点点的操作结果。老师还将此延展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大家联想到平日在就餐时的情景,于是大家一起商量,把平时吃饭用的碟子、碗及勺子的摆放方式重新进行了设置。
每个幼儿由于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因此也有各自有不同的思维特点。每当一个新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然而正由于这样的不同,才让孩子之间的交流凸显其必要性,教师要适时地带动孩子们关注别人的表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龄人的相处,在相互聚焦中发现自己、表现自己,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过程并不局限在哪个年龄段,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以个体带动集体的策略让团队的力量发挥更多的光和热。这些交往的策略可以铜鼓思维游戏的操作、合作或团体游戏来进行的。
7.合力胜于单干的策略
在《嘟嘟西饼屋》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分,有幼儿提出将“饼干”分成锯齿形、波浪形、长城形、汽车形、月亮形等。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幼儿将图形分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碎片,虽然一种图形有了很多新奇的分法,但是幼儿在最后的判断中发现并不等分,这样更加深了幼儿对等分意义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活动,幼儿不但掌握了二等分、四等分,还自豪的展示新发现--------“八等分、十六等分”。
《嘟嘟西饼屋》活动的最后一个游戏,教师和幼儿一起在教室布置了一个西饼店,有收银台、有糕点陈列架、有各种不同价格的糕点、还有两位收银员。,教师只讲了游戏的规则,幼儿一直很兴奋的挑选糕点、计算价格、买糕点、找钱,就像真的在糕点店里购物一样,有的还自发的当起了“爸爸”“妈妈”和“孩子”。整个游戏活动持续了一个小时,幼儿还余兴未尽。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社会经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兴趣空前的高涨,一边收拾场地一边还不断有幼儿问“什么时候再开西饼店呀?”。教师适时地将活动的目标和玩法在短信中告知了班级的家长,并鼓励家长成为孩子的玩伴,建议和他们一同进入奇妙的思维世界。几天后,有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为了下次活动能当收银员,孩子一回家就缠着要和家长玩游戏。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计价付费等活动,计算能力都提高了不少。
家园合作是每个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幼儿的思维游戏教学中,因为有了家庭的支持与帮助,更能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果,将孩子的兴趣得以延伸与提高。孩子活动参与意识强,教师在每次活动的设计上也不断地求新,努力把活动设计成孩子喜欢的游戏。每次活动后,教师都很注意与班级里孩子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家长和孩子回家一起复习游戏内容,请家长在家也注意培养孩子自己收拾学具的习惯, 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很多孩子好喜欢回家与爸爸妈妈玩思维游戏,因为,他们还可以给爸爸妈妈当小老师,从而更好地建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合作完成的工作,只有家长重视教育,才能让幼儿的思维得到重视与发展。一份信任如同甘露般地滋润着老师的心田,一份关怀更照亮着孩子的人生。思维游戏中,孩子的变化不光体现出思维游戏课程的效果,更是家园共育的硕果。教师能巧妙地使用了合力的策略,当然比班级里的单干作用来得更快、更轻松了!
思维游戏教学之路是快乐的也是艰辛的,只有在认真地探索与推进中,在实践与总结中,才能不断地寻找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策略----这是我们的任务,更是我们的使命。
愿与孩子们以策略为帆,同驾思维的轻舟!
参考文献:
1、东方之星幼儿教育机构 杨薇 《教学策略在思维课程中的运用》 2009-1
2、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思维策略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2006-08
3、东方之星幼儿教育机构 杨一乐 《思维课程基本教学策略研究》 2009-1
4、东方之星课题研究课题组李国红 《掌握幼儿思维特点 灵活应用教育策略》2009-5
关键词: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