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关于幼儿节奏感训练的教学实践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1-26 01:21
标题: 关于幼儿节奏感训练的教学实践
        儿童对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到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语言节奏在培养幼儿节奏感以及音乐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最早提出将单独的语言节奏作为训练儿童节奏感的手段之一。另外,根据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儿童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一个音乐的敏感期。儿童在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3~4岁时就能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因此,对于3~4岁的儿童,培养节奏感极为重要。我们通过计划→实施→反思→再实施这一动态序列进行实践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们研究的过程及思考。一、了解幼儿原有的节奏经验,制定教学计划实践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研究人员与所在班的老师及幼儿沟通,相互熟悉、磨合、适应。活动主要为:1.跟班听课,了解老师的上课方式及幼儿的整体水平;2.对全班幼儿做一个小测验,用测量表来测试所在班幼儿的现有音乐节奏感水平。具体方法是:将一段音乐弹两遍后,要求幼儿按所弹的音乐打出节奏,所用的音乐节奏为4/4拍。为了避免幼儿因不明白何为节奏感、何为拍子而打错或者不会,在测试前教师做了示范,结果全班只有一名幼儿能拍出完全正确的节拍。与老师沟通后,我们了解到该园由于硬件条件比较薄弱等原因,幼儿在园期间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只是带班老师平时教幼儿一些歌曲,也从未有专门训练节奏感的音乐课程。同时,由于条件限制,该园幼儿也没有课余时间参加音乐兴趣班的可能。可见,此次研究是针对没有接受任何专门音乐训练的幼儿进行的。二、关注幼儿内心节奏感,调整教学步骤我们从所在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出发,选取《小鸭嘎嘎》作为教案,按计划组织了一次以节奏为核心的活动。然而活动比较失败,表现为:1.幼儿没有兴趣,刚开始还能跟上,但5分钟后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2.计划没有完成,原计划中还留有给幼儿自己发挥想像的时间,但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基本没有几个幼儿再跟着老师打拍子,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反思:该教案本身过于呆板,不能引起幼儿足够的注意力。幼儿好动,一味让其坐在原地打拍子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于是我们决定放弃单纯的节奏教学主题,加入更多的元素。共同讨论后决定改用《小手变变变》这一教案,同时进行这样的教学步骤:先请幼儿聆听,然后教稳定拍,接着进行节奏型的练习,最后加入音乐、歌曲或者儿歌。选择这一教案的主要依据是该教案有儿歌形式,而且节奏和结构都很简单、琅琅上口,同时还可配上手指操,让幼儿模仿。幼儿的兴趣明显增加,表现为都喜欢念儿歌,学得很快。老师单独教的时候,大部分幼儿都能够跟上稳定拍,但我们发现一旦教了儿歌之后,幼儿对儿歌的兴趣远远大于稳定拍,注意力全转移到了儿歌上,没有几名幼儿再去打稳定拍。在老师的一再强调下,幼儿终于注意到要一边念儿歌,一边打拍子。但大部分幼儿又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问题:手里打的拍子和嘴里念的儿歌节奏完全脱离,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出现嘴里念的儿歌节奏明确,手上却在乱拍。再反思:这是幼儿内心的节奏感没有培养好的结果。音乐在一定时间内的展开就是一种运动,人们对音乐的节奏——节拍感,实际就是一种时间——运动感。律动存在于人自身,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呼吸的动作、心脏跳动的节律、行走、语言、哭泣等等;心理方面则表现为种种心理反应和肌肉运动的感觉,这一切便是人类内心节奏——节拍感存在的基础。三、确定幼儿主动参与的途径,实施教学策略根据教学情况以及所发现的问题,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幼儿的内心节奏感没有建立,于是我们提出了专门训练幼儿内心节奏感的语言节奏教学策略。语言节奏有很大的灵活性,掌握起来难度较小,且表现形式丰富,可以有短语的节奏、词组的节奏、句子的节奏等等。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基本形成,可以进行语言节奏训练。同时,语言节奏训练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不需借助大型音乐器材即可轻松应用于课堂。而且语言节奏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兴趣。我们的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题,先将全班幼儿分为四组,第一遍先要求每名幼儿说出一种名称为两个字的食物,第二遍说出三个字的食物,第三遍说出四个字的食物。然后请每组幼儿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名称,第一组和第三组幼儿从两个字的食物中选,第二组幼儿从三个字的食物中选,第四组从四个字的食物中选。选出后请每组幼儿选出自己喜欢的打拍子方式,按照老师给定的节奏轮流打出拍子,并念出所在组的食物名称,这样可形成一个由幼儿自己参与创作的音乐节奏小作品。这个方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同时符合该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效果显著。按计划,我们在接下来的每节课前的导入部分加入了问好环节:老师先用2/4拍向幼儿问好,并且在念“小朋友们早上好”的同时打拍子,问过之后便由幼儿用同样的方法问候老师。老师对一些做得不对的幼儿即时纠正后,再单独问候几名幼儿,重复几遍,等绝大部分孩子都拍对后,再进一步提高难度,即请幼儿在心里默念问候语,手里仍打出拍子。如此进行了两天,幼儿的水平开始出现分化,有些幼儿可以很熟练地向老师问好,并打出正确的节拍,但有些幼儿依然不能做到手口节奏一致,主要是一些本身音乐能力较差而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针对这部分幼儿再进行单独提问、指导,一部分幼儿在继续训练之后有所进步,能够比较稳定地打出拍子。由此可见,以课前问好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已初见成效。四、探寻幼儿活跃与有序的平衡点,引领教学方向根据幼儿有所进步的情况,我们制定了进一步的促进幼儿节奏感训练、增强幼儿对节奏训练兴趣的课程。虽然有些幼儿说不出食物名称,但也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对说出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名称的食物这一环节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后半部分活动时间有点仓促,教完节拍后,很多幼儿还反应不过来,记不住不同组的顺序。反思:后半部分之所以出现混乱,主要是因为分组过多,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时间安排上,由于幼儿对前面说食物名称的环节很感兴趣,拖延了一些时间,导致后面的环节无法完成。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确定引导方向是定位于让教学更有序一点、接近教学目标的完成,还是更活跃一些、满足幼儿兴趣的需要。于是,我们又重新组织了一堂课,将说食物名称换成说日常用品的名称,分组减少到两组,只在两组间相互轮流。快结束前进行一次比赛,以接龙的形式要求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组边打拍子边说出日用品的名称。幼儿有了上次的经验之后,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不太会的幼儿也能在会说会拍的幼儿的带领下重复内容,幼儿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再反思:这次活动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后面以组为单位轮流拍节奏说名称的部分,给了幼儿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名称及配套动作。同时课程的难易度在做了调整之后(即将原来的四组归并为两组),更易于幼儿接受,保证了课堂的有序性。走过不同阶段的研究经历,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首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一定要适合幼儿的水平和需要,不能落后,也不能远远超出幼儿的现有水平,最好是在幼儿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再加大课程难度。其次,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即时做出应变。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况,并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三,要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才能引起幼儿足够的参与热情。第四,在节奏教学中,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步步推进,一般对小班幼儿来说,应从2/4拍的稳定拍开始,再慢慢提升到4/4拍,巩固之后再加大难度。在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里,幼儿掌握音乐的第一步往往是从节奏入手,他们从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出发,设计了节奏谱的读法。对一线教师来说,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语言节奏训练有利于对幼儿节奏感的训练,尤其适合年龄小的幼儿节奏感的入门学习。同时借助语言节奏进行的节奏训练,符合幼儿最迫切、自发的需要,因为节奏与动相关,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动,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次研究也证明,幼儿节奏感的获得和提高是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实现的。编辑:cicy         关键词:幼儿节奏感训练教学实践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