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打印本页]

作者: huangjing    时间: 2018-11-27 12:34
标题: 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生活中,父母总要对孩子说出很多要求,但很多要求,孩子听了并不执行,父母总是抱怨,不管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其实不然,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说得有效,让孩子听得进。直接说出要求,迅速带离现场女儿从会爬开始,就对家里的饮水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几次,我发现女儿把小手放在出水嘴下面,脸上的表情既专注又兴奋,小嘴还时不时地咧开了笑。两个月后,女儿已经能够独立走,我最大的担心出现了。女儿经常独自走到饮水机那里,踮起脚试图把水打开。每次,我都得像防贼一样提防着。这一天,当女儿再次用手旋拧热水开关时,我再也无法忍受,大声吼道:“不许碰!回来!”女儿的小手停顿了一下,却没有任何停下来的意思,执意探索。我怒气冲冲地跑过去,一把握住女儿的小手,大声严厉地斥责:“怎么回事儿?说过多少遍了!这儿危险!”任凭好言告知,亦或严厉批评,这样的“战事”却还是每天上演。显然,孩子出现危险行为时,我只是站在一边说不是不够的,大声的批评和指责看起来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时候,妈妈会将安全防范做得很好,有的甚至在孩子第一次对危险产生兴趣时,就毅然决然地把危险移走,如搬离饮水机不再使用。结果随着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大,家里变得越来越空。尤其是客厅,台面上基本上看不到任何物件,能放家具在别处的就不放在这里,能放里面的就不会放在外面,能放高处的就不会放在低处,总之尽可能防范,尽可能远离。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正所谓防不胜防,孩子总会令我们始料未及地接触危险。如果因为孩子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巨大的改变,不仅给我们原本的生活带来麻烦,甚至会让我们厌恶有了孩子之后的生活,继而疲于教养孩子。冷静下来,我开始回想自己的教养行为。也许就是自以为足够了解了孩子的心理,也许就是盲目地认为自己在幼儿园工作就必需要把孩子教育的好好的,也许就是从事了幼儿教师的行业,使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时有了更多的高控。如果放下高控,其实和孩子相处是可以很简单的。面对女儿的东摸西碰,在刚开始仅是命令,肯定是不够的,我发现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迅速把她带离现场,无需指责也无需愤怒,但一定要平静地告知“不能碰这个”。这样的次数多了,而且每次的教养规则都一致,女儿才能够真的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发现,自己才能通过语言提示让孩子知道哪些不能做。作为妈妈,我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触:如果从长远来看,目前很多对女儿来说是危险的事物,恰恰又是她将来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比如从饮水机里接水这样的事情。在女儿可以打开开关,并能握住杯子接水时,与其限制她,为她接好水,远不如开始我们就明确告诉她,凉水这边可以接,热水那边不可以。这样既能满足了女儿对接水的好奇心,甚至是她的自我服务意识,还能够让女儿明白有所能和有所不能。而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一本书中甚至给出量化的比率,父母的最佳规定应该是“可以\可以\不可以”这样的组成。这是要求我们家长应该给出要更多肯定的指示,肯定和否定的比例大致在2:1。该真实时就要真实带女儿过程中,我还发现真实的告知比善意的哄骗能让女儿变得更加勇敢。刚3岁时,女儿又要接种疫苗了。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我已经不能直接带她去接种,我必需提前几天就告诉她周二的下午我会来幼儿园早接她,带她去打疫苗。因为她需要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否则在接种的事情上会表现出更多的更大力气的反抗和拒绝。尽管告知她即将发生的事情,她还是恐惧还是焦虑了(比如在医院排队时,她不停地说不想打;当医生要求脱下衣袖时,她还是反抗了,还是哭闹了),但这样的情绪对她来讲又是一种另外的心理准备,因为我发现她从哭闹的状态到平静下来的间隔缩短了,以前可能需要20分钟到10分钟,但这次也就是2分钟,女儿就平静了下来,甚至开始向等候在外面的小朋友传授经验了,什么要用棉签按压5分钟、不然会流血等等。而且她还会说,这次是打疫苗,不是普通的打针;生病了要打针,但是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生病了。总之,她需要准确具体的信息,而不是含糊和简单的指令。大人用手按着棉签,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很容易让孩子的恐惧消退得慢一些,但如果告知了原因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不仅让他们学会了必要的知识,还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有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丰富到了一定的程度,恐惧就将不复存在。由此可见,我们的很多恐惧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期,孩子的恐惧亦是如此。所以,告知孩子真实的、准确的信息,远比那些含糊不真实的信息更有价值。他控远不如自控小孩子的自控能力很弱,女儿也是如此。她非常喜欢吃糖,而且吃起来没完没了,根本无法收场。最初的日子里,我可以把糖“藏”起来,免得她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无法控制。当然,我知道很多孩子的家里是不提供糖的。可我还是认为,像糖这种零食,它的存在本来就是增添生活乐趣的,因此我没有拒绝提供,只是限制了量。一段时间以后,女儿侦查到了糖的位置,她已经不再求助大人,而是自己蹬上椅子自取了。而且会跟我谈判要求把糖放在她那儿,此时你说什么她都会答应。比如一天只吃一块,但事实上那只是她自己的幻想罢了,因为她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接下来便是讲述道理,告诉她吃糖牙会坏牙会疼的恶性结果,开头一两次她会畏惧那种所谓的痛苦,可毕竟没有真实体验,很快这样的话不再管用。于是,她的请求也换了顺序,她不再要求吃糖,而是说:“妈妈,我要牙疼!我不怕牙疼!我要吃糖!”我真的无语了,面对这样的小对手,可见第三方的约束已经没有作用了,只有靠她自己的自我控制了,我发现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很有效地方法,但前提是转移的对象一定要更有吸引力。于是,我说:“宝贝儿,你特别喜欢吃糖对吧,其实这些糖妈妈都给你留着,但是如果你今天只吃一块的话,那妈妈明天就送你一支彩色铅笔,能画画的那种。”见女儿愣神了一下,我赶紧追问:“那你想要什么颜色的呢?红色?黑色?”“彩色铅笔?太好了!嗯,我要蓝色的。”“好,妈妈明天给你带回来一支蓝色的,那给你一块糖!”然后,我在女儿的目光中把糖收起来,还要重复几次,只吃一块糖就会得到一支彩色铅笔!如果我发觉她对糖还有所留恋,就会带领她多畅想一会儿蓝色铅笔的魅力,为的是让注意力转移得更彻底一些。身边很多妈妈都羡慕我的专业,认为我能解析孩子的所有心理活动,其实不然。我记得一位朋友曾深有感悟地说“做妈妈是要有悟性的”。的确,没有哪一本专业书籍、没有哪一套教育理论、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能够解决妈妈的所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尽管有诸多不确定性,但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孩子,接纳他们的所有特点,重视他们的长处。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