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以学定教,在反思中提升——小班科学“水果里的种子”...
[打印本页]
作者:
huangjing
时间:
2018-11-27 14:00
标题:
以学定教,在反思中提升——小班科学“水果里的种子”...
近年来,我园以教研小组为主阵地,以课例研讨为抓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学定教”实现着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从最初的基本要求“做像”——关注研讨过程,到目前追求“做好”——不仅追求研讨过程中教师的观点碰撞,同样追求最后能以一个成熟的教学案例呈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列研讨思路。研讨前,各组开展命题教学方案征集,犹如农民播种前的选种,确保了研讨母方案有相对高的起点;研讨中,由教研组长组织历次执教和研讨,教学反思与推进在一次次教研中达成;研讨后,组织园内课例研讨成果展示,让教研组之间有一个横向的沟通与交流,更多地达到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现以我园小班科学“水果里的种子”为例,看研讨中的一次次集体反思与方案优化,感受集体智慧的碰撞与提升。第一次教学与研讨教学目标1.辨别几种水果的种子,认识它们在外形、颜色、数量等方面的不同。2.了解水果都是有种子的。3.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教学过程:略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1.关于目标的表述:第三个目标很空洞,无法评量落实程度;第一、第二个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合适,但孩子怎样才算是认识,体现还不清晰。2.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1)孩子对水果里种子的已有认识是“籽”“核”,从“籽、核”到“种子”的归纳,中间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应该是“核、籽”种到泥土里,会长出苗苗,所以叫“种子”。本次教学中,教师直接告诉孩子,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种子”,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2)吃完水果后,教师提议:“和边上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你们手里的种子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孩子对这个要求完成不了。“比一比”比什么,孩子是模糊的,孩子只关注自己手里的种子,这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这个环节的要求空洞,达成度低。确定调整策略1.修改目标。2.讨论让孩子能够比得起来的方法。可以用教室里的分类盒,旁边贴上相应的水果图片,一组孩子吃过的五种水果的种子,对应放进五个格子里。这样,孩子既能看到自己吃过的种子,也能看到其他几种水果的种子,就有了自由比较的机会。3.不必把“核”赶紧说成“种子”,在观察到水果不一样核也不一样的前提下,让孩子初步了解“核”种到泥土里,还能变成“苗苗”,所以叫做“种子”。第二次教学与研讨修改后的教学目标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这些种子,发现它们的不一样。3.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教学过程:略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1.寻找自由观察环节还是比较低效的原因。教师指导语:“摸一摸,压一压,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指导语似乎很规范,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集体反思:一是这些种子都是硬硬的、湿湿的,触觉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二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太多的指令,反而会变成没有指令。2.讨论“集体交流种子的不一样”这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此过程中,幼儿看看讲讲种子的样子,教师用“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记录种子特征,活动组织到这个环节,感觉很无“趣”。集体反思:是什么原因把教学中的“趣”赶跑了。是教师强调的不一样,大小、颜色、形状,把生动的物体概念化了、抽象化了,和小班孩子的学习能力脱节了。小班的科学活动,重要的是如何深入浅出激发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探究和表达,也许孩子的表达不够严谨规范,也许孩子的认知不够丰富,但孩子参与了、感受了,他总会有收获。确定调整策略1.在自由观察环节,教师的指导语更明确:“请说说,你手里是什么水果的种子?它是什么样的?看看盒子里你还认识哪种水果的种子,叫叫它们的名字?看看它长得什么样?”而且,这些问题要分解开问,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从观察自己吃的水果种子,到辨认其他的种子。而辨认的基础,是分类盒里的图片对应是暗示,原有的吃水果的经验是帮助,还有同伴问的相互学习是资源。2.对水果种子特征的表达,不一定全部用语言,小班孩子的语言还不丰富,可以让孩子用身体动作来帮助。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集体交流环节可这样设计:在地上做好各种水果的标记,孩子们自己吃了什么水果,就坐到相关标记的圆圈里。在看着分类盒里的种子,比较它们的不一样时,引导孩子不光用语言,还可以用动作、体态来表现。如“像水滴”,孩子可以创意做出水滴的样子。这样能让学习变得轻松、生动一些。第三次教学与研讨活动目标1.品尝苹果、桂圆、橙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种子在泥土里能发芽、开花、结果。2.有意识地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3.大胆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活动准备1.每人一个小盒子,内装1样水果;每组一个水果分类盒(5格,分别贴上苹果、荔枝、桂圆等水果标记);音乐《水族馆》;擦手毛巾若干。活动过程一、品尝水果1.师:请大家吃水果,拿到水果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水果叫什么名字。2.幼儿品尝,教师巡回观察,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关于水果的经验。(要求把吃剩下的东西放人小盒子)3.寻找“核”。师:水果里藏着什么呀?(核、籽)请你们把“核”都找出来,放到后面的分类盒里。二、观察比较种子1.初步观察种子。①送种子:现在请小朋友把“核”送到桌子上的水果房子里。你吃的什么水果,就把它的“核”送到它家里。②自由观察自己的种子:仔细看一看,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的“核”长什么样子?③观察其他水果的种子:旁边还有什么水果的“核”呢?你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看看它们长什么样?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回应幼儿的问题,提醒幼儿全面观察。2.梳理孩子的发现,引导孩子表述种子的特征。①整理梳理:刚才老师请你们吃了几种水果呀?(在投影仪上出示分类盒,种子上面分别放五种水果)请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②提升从“核”到“种子”的认知:现在留在分类盒里的是水果的什么?(核)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③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来归纳他们观察到的各种水果的种子特征,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简单归纳,并用动作模仿。例如:幼:我吃的是荔枝,它的种子大大的,有点黑黑的。教师追问:你们看看这个盒子里,还有谁的种子也是大大的?剩下来那些小小的,是哪种水果的种子呀?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总结归纳各种种子的特征。师:种子到底有什么用呢?(种在泥土里,发芽、生长、结出更多的果实)三、做一回种子宝宝1.师:把自己变成一颗小种子,找一个空地方把自己埋起来。在音乐声中表现种子发芽、长成树苗、开花、结果的生长快乐。2.师生一起“播种”、表现。研讨经验积累本次课例的数次研讨,经历了对方案的局部推翻一实践一再推翻的过程,称之为“颠覆”并不过分。颠覆一: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孩子在关注自己手中以外的种子吗?颠覆二: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能达到多种感官的参与吗?颠覆三:反思在集中交流环节,教学的趣味没有达成的原因。每一次的颠覆,都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否定,更是一次从理念到行为上的提升。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蹲下身,才能读懂孩子。教学的关键,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幼儿。小班的科学教学,“知”与“趣”孰轻孰重?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