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设计规律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cuinannan    时间: 2018-11-27 22:17
标题: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设计规律初探
        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令人愉快、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像、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体验和认识。相对于成人的美术欣赏来说,儿童由于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欣赏还处于浅表层次,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但儿童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敏感性,从而在生活中更加自信、主动、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我们认为对学龄前儿童美术欣赏的教育目标主要有四个:一、培养幼儿对周围美好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某些名作名画有初步的印象,在欣赏中获得愉快的经验;二、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的感受力,并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三、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四、通过欣赏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并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经过我们近两年对“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设计规律”的研究,在大班设计的美术欣赏活动,我们主要采用了体验性和分析性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来选择艺术欣赏的内容。在活动安排中,遵循单幅画欣赏(观察、发现)→归纳规律→多幅画欣赏(综合运用)→对比分析(体验)→归纳判断(分析)→幼儿创作(个性化)的设计规律。根据这一模式,首先让幼儿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绘画作品、雕塑和建筑作品、民间艺术品以及教师和儿童的优秀美术作品。孩子们通过发现——归纳——体验——分析——创作的过程,利用多通道感受(动作、手势模仿)等体验,潜移默化地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例如,大班幼儿欣赏毕加素的美术作品,孩子们先单幅欣赏了毕加素的《梦》,了解了毕加素的绘画风格和特点,接着再欣赏毕加索不同风格的作品《哭泣的女人》、《坐在红色沙发上的女人》,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幼儿发现作品的不同线条和给人的不同感受,然后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进行创作。孩子们的作品超乎我们的想像,他们不仅运用了毕加素夸张变形的手法,而且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卡纸表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作品极富个性,表情夸张,生动有趣。这种模式在欣赏教学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可以根据欣赏的内容调整顺序,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适当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儿童有机会广泛地认识艺术。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不同表现形式,使用的不同媒介和技巧,以及他们迥然不同的创作思路,提供了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条件,开拓了儿童的视野,训练了儿童的艺术敏感性。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确定,同时课程的内容要具有广泛的领域和前瞻性。即要选择能够激发儿童的内心感受,培养丰富想像的、多样化的、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要选择在艺术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并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和建筑作品为孩子们欣赏的内容。2.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审美情趣赏心悦目的环境能潜移默化地激发起幼儿的审美情感。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准备许多名家的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画册、幻灯片、录像、录音,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来展示和解说作品。还可以配以不同的音乐辅助欣赏,以创建欣赏情境,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使幼儿在愉悦、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初步感知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审美情趣。如,幼儿欣赏中国的民间剪纸作品时,可以在窗户上、墙上、门上、天花板上分别贴上和悬挂上各种形式的剪纸作品,让幼儿在喜庆气氛中自由欣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3.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视觉感受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第一印象要通过描述来呈现,即要儿童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感受,它并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认定。这时,教师要给儿童以足够的观看欣赏时间,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以欣赏毕加素的《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个人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了这幅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画家是用什么线条来表现这种感觉的?”“这种线条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在语言描述阶段,教师要耐心倾听儿童的讲述,让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当儿童描述不清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启迪,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充分想像,并进一步陈述清楚。4.用动作模仿和手势模仿体会视觉感受用动作模仿体会视觉感受。动作是人的肢体语言,为了进一步体会视觉感受,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除了对线条、色彩、形象等直接因素的感知以外,还有对隐含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有时为了加深幼儿对画面中表现情感的形式因素的理解,我们请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体会。例如,幼儿欣赏毕加索的《梦》时,请幼儿模仿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姿势,以及人物柔软、放松的动作,以体会作品传递给人的快乐、舒服、轻松的感觉。用手势来模仿体会视觉感受。还是以欣赏毕加索的《梦》为例,在引导幼儿探索画中用来表现人物神情和姿态的线条,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及传达的舒适感时,从模仿人物的神情、姿态的特定线条,引导幼儿一步步接近美术本身的语言。这有利于幼儿了解特定的美术语言与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之间的普遍性联系。在探索曲线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边看边用手势模仿,再现这些曲线,使幼儿从单纯的视觉感受进入更深的内心体验,加深对曲线的印象和感受。5.用比较法分析归纳规律比较就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将两个或更多的客体放在一起,寻找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在对客体进行比较时,必须确定一个共有的属性领域,从中选定比较标准。所谓属性领域,具体到美术欣赏课的图例选择上来说,最好选择那些“同”的因素明显,具有显而易见的可比性的作品,或是题材近同,或是同一作者,或是使用同一画法,属于同一画种……这些“同”的方面构成了比较的基础,即可归纳为规律性的东西,又能清楚地映照不同作品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毕加素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我们让幼儿欣赏毕加素的4张肖像作品,通过分析比较,对毕加素作品的线条、色彩有了较细致的感受,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让幼儿体会到画面人物的共同性,即作品中的脸是正面人和侧面人结合起来画出来的,线条基本都是曲线和圆滑线,给人的感受都是舒服、快乐、高兴、自由、温柔、温暖等感觉。6.综合运用规律再现感受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它的艺术价值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他们在造型、色彩、构图、线条、作画方式、画面的总体感觉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法。如何让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经验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可以通过请幼儿欣赏一幅整体的、综合的、能够表现已有规律的作品,通过充分自由的讨论和发言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善于发现作品中那些最突出的、最重要的部分,注意到它们与那些次要的、较为隐蔽的视觉点的相互衬托关系,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规律。从一开始对规律的一知半解,到初步感受却不能表达,到最后既能感受又能很好地概括和表现规律,这个过程既是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如,在让幼儿欣赏《对比产生美》时,我们先让幼儿欣赏三幅运用不同对比方法的作品,即大小、色彩、开头的对比,然后逐个总结规律,等幼儿感受和认识规律后,我们再让幼儿欣赏一幅马蒂斯的《爵士乐的解说》,让幼儿感受三种对比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此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对比,慢慢地发现并自己找出三种不同的对比方法,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习欲望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7.评价、创作的过程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艺术品下判断需要综合艺术创作、艺术背景知识、艺术欣赏和美学的各方面知识,是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对学前儿童来说,评价作品不是重点,如果儿童能够对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说出自己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例如,欣赏毕加索的《梦》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你看到这幅画后有什么感觉?”“这幅画在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最后,教师在幼儿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让孩子欣赏优秀作品后,再进行创作,可以使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优秀作品中获得启迪,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潜在影响能使他们在审美创作中有飞跃发展。幼儿在初步感受名画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和启发他们把这种感受通过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幼儿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幼儿在欣赏了毕加索不同风格的作品后,创作欲望非常强烈,他们不仅能正确选择色卡纸,创作不同心情的人物,而且在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运用上超出了我们的想像,运用了毕加素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夸张变形的手法。作品非常有特色,而且反映个性,体现了孩子们的艺术感悟力和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编辑:cicy         关键词:大班欣赏活动设计规律初探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