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幼儿扎染方法例谈 [打印本页]

作者: 谢思洋    时间: 2018-11-28 23:10
标题: 幼儿扎染方法例谈
        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民间工艺,是把布料或服饰成品,按照制作设计意图,用折、压、揉、缝等方式捆扎染色,再拆去捆扎线或缝线,形成一定的图案花纹。由于扎染中使用了各种捆扎技法,所以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一、游戏法——用形象化的联想引发幼儿动手的兴趣民间扎花的方法多种多样,材料程序繁简不一,其中,对幼儿来说,最基本和简单的扎花方法就是用捆扎的方法制作出丰富的图案来。通过前期的探索尝试,我们寻找出适合幼儿的材料和方法,即“包珠子”的方法,就是将幼儿游戏中用的小串珠、塑料雪花片等包裹在棉布里,用皮筋缠绕扎紧,染色后会出现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环形花纹。但绕皮筋的技能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较好地掌握的,于是教师利用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引导幼儿想象:被包裹在白布里的小珠子看起来像什么?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像小蘑菇。教师趁势引导说:“好啊,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用雪花片变棒棒糖,用小珠子变小蘑菇,看谁变得又快又多。”这样,在游戏的气氛中,幼儿争先恐后参与扎花游戏,边操作边和同伴交流:“我包了一个大大的‘棒棒糖’”“我种了好多‘小蘑菇’”……二、验证法——用比较的方法提升幼儿的操作经验幼儿的扎染经验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但是零散的操作经验需要及时地提取和整理,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可迁移的新经验。如在扎染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用“包珠子”方法产生的环形花纹大小、形状会有不同,细心的幼儿还会发现,用皮筋缠绕捆扎的地方产生的花纹也是有变化的,有的环形很粗、有的环形花纹很细,一圈一圈的。另外,在卷折扎花时,幼儿发现自己只用了一根皮筋捆扎了一圈,但染色后却出现了好几道线形花纹。幼儿的这些发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扎染中需要提升的操作经验。于是,教师特意安排了一次比较实验,幼儿两人一组,用相同制作方法完成扎花、染色的程序,接着在拆解前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捆扎情况,尤其细致地观察皮筋捆扎时的疏密变化和布料的折叠方法,再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扎染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在布料的什么位置?然后再一圈一圈地拆解皮筋,观察所产生的纹理效果;同时,一层一层地展开布料,观察花纹的位置变化。最后,请幼儿一组一组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根据花纹的差异来分析两人在折叠、缠绕时的不同做法。这样一来,幼儿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如果扎花时皮筋一圈一圈缠绕得很紧密,就会出现一圈粗粗的环形花纹,而皮筋缠绕时每一圈都有空隙的话,就会出现许多圈细细的环形花纹;再有,如果把布料卷折了一次进行捆扎,就会出现两条线形花纹,而卷折两次捆扎,就会出现四条线形花纹,卷折的次数越多,出现的花纹就越密集。三、添加法——用开放的过程丰富幼儿的创作思维我们一般鼓励幼儿首先想象并确定中心花纹或主要扎花方法,当幼儿完成后,再引导幼儿利用剩余的布料继续创作。如有的幼儿想设计一个太阳的图案,太阳有一圈光芒,下面是大海,海上有一道道的波浪。在实际扎花的过程中,当他捆扎出太阳和波浪后,发现周围的布料还剩余很多,于是,他给太阳又增加了两圈光芒,在波浪的空隙中又添加了许多小泡泡,这样一来,作品图案变得丰富起来。还有的幼儿并不确定要扎什么样具体的图案,而是就用包珠子的方法来捆扎许多的圆形花纹,他先用大珠子,都捆扎满以后,又用小珠子在空隙中来捆扎,直到剩下的空隙再也包不下一个珠子了。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改变方式,用棉线将这件半成品随意地缠绕成团,染色后拆解开来,发现大珠子变成了一朵朵的花朵,小珠子变成了小花苞,而最后棉线的缠绕使得背景产生了深浅不一、朦胧晕染的效果,整幅作品看起来就像是山野上盛开了一片烂漫的花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意外的收获是扎染活动中常有的惊喜,也是扎染活动吸引幼儿特别之处。四、情境法——用事实的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创作当幼儿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扎花方法后,就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尝试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制作了。我们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和游戏活动等,设计了一系列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真实的创作空间。在“香香茶社”的扎染情境中,我们布置了多张小茶桌、小椅子,摆放了茶盘、茶壶、茶杯等,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悬挂的大大的“茶”字将幼儿带入了茶社游戏的情境中。而茶社里的桌布、坐垫、手巾、餐垫,以及服务员的围裙、头巾等都是未经装饰的白色。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能让茶社变得更漂亮?更能吸引客人?”、“茶社是人们休闲品茶的地方,用什么样的色彩更能让人觉得舒服、轻松?”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场景的提示,幼儿很快就进入创作情境之中,自由选择不同形状的桌布、餐垫、头巾等进行扎染制作。五、图示法——用记录的方式建构幼儿的整体意识我们的图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花纹的示意图,如圆形花纹、菱形花纹、线形花纹等,另一类是扎花方法和位置的示意图,如中心扎、四角扎、对边卷折扎、对角卷折扎等(图8)。它们的形成是跟随幼儿在扎染活动中的经验发展而来的。首先,在欣赏扎染作品时,教师引导幼儿整体欣赏作品的形与色,如“这幅作品的图案是什么样的?上面有哪些好看的花纹?”“这些好看的花纹在什么位置?是怎样组合的?”等,然后根据师生的讨论,画出整体图案的示意图;接下来,引导幼儿共同讨论“这些花纹可以用什么方法扎出来?”,于是就产生了扎花方法的示意图。通过图示,幼儿能很清楚地了解扎花的基本方法与可能出现的花纹之间的关系,幼儿根据作品和图示的对照,自己总结出:中心扎能在布的中间出现花纹、四角扎能在布的四个角出现、对边卷折扎能出现直线花纹、对角卷折扎能出现斜线花纹等。利用图示帮助幼儿分析图案的特征和探讨扎花的方法,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到用简单的方法就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来,扎染真的很神奇。图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逐渐增强幼儿整体设计的意识。在学习的后期阶段,教师鼓励幼儿借鉴图示中的符号形式,自己画出设计图,表现花纹的形象和位置,使自己的创作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图示和设计图只是对幼儿理解和创作作品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幼儿可以在设计图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调整,使有形、无形自然融合,使创作思维更加开阔。编辑:cicy         关键词:幼儿扎染方法例谈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