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以幼儿为本 培养自主管理意识——“入区卡”的设计与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jiaotianjiao
时间:
2018-11-29 15:03
标题:
以幼儿为本 培养自主管理意识——“入区卡”的设计与运用
升入中班后,我们尝试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结果发现,孩子们通常会一窝蜂地冲向自己喜欢的区域,争抢区域材料。入区环节变得非常混乱,同伴之间的争执也增多,这不仅产生了安全隐患,也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看来,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入区规则。我们通过设计“入区卡”来调节自主与规则的平衡,使幼儿享受到更大的自由度,获得更多的乐趣。以下是我们与幼儿在设计与运用“人区卡”的过程中所作的几次调整。入区卡,出炉了针对入区时的混乱现象,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谈话,讨论对策。孩子们七嘴八舌。有孩子说:“还像小班那样,我们找小脚丫进活动区玩。”马上有孩子表示反对:“我们都上中班了,不能像小班那样了。”有孩子说:“谁表现好谁先玩。”又有孩子质疑:“老师说我们表现都好的。”突然有一个孩子提出:“我们来幼儿园的时候都要刷卡的,我们也来学学这个,刷一下门卡再到里面玩。”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下午,所有孩子都开始设计起属于自己的入区卡来,即在教师提供的人形底图上画上自己的肖像,再让教师帮着写上自己的名字,就这样,一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入区卡诞生了。有了入区卡还需要插卡牌,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把插卡牌做成房子的形状,又通过模拟确定每个区每次的活动人数,然后根据人数在房子上设置相应的小房间数量。孩子们如果想入区活动,可以把入区卡插到这个区域的小房间里(图1)。这一举措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在音乐声中一手搬着椅子,一手忙着将自己的入区卡插到相应区域的小房间里,显得有点忙乱,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看到这个情景,我们又引导孩子进行“怎样安全插卡”的讨论。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先把椅子搬到区域里,再插卡。”“不行的,那卡就没用了,再说有的区域不需要椅子。”有的说:“先插卡,再搬椅子去区域。”通过举手表决,大家决定先插卡后搬椅子。分析:当幼儿有了因秩序混乱而产生的不愉快的体验时,他们就会理解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了。由于规则是大家共同讨论决定的,入区卡是自己设计的。孩子们对规则的认识就比较深刻。是先搬椅子还是先插卡,这个细节处理很好地解决了安全隐患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幼儿也更加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了。三步走,用好卡经过调整,孩子们入区时的安全隐患少了,但还是存在争先恐后、吵闹等现象。看来,入区卡只是把孩子们的争执由区域内转移到了区域外。如何让孩子们安静、有序地入区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分阶段进行了引导。第一阶段:个别幼儿选择我们将入区卡集中在自己手上,先组织大家推选并确定优先选区的孩子。然后,我们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观察先入区孩子的情况,并讨论:“×××选区的时候先干了什么,后干了什么?这样好不好?”大家一致认同先插卡再搬椅子去选区域的做法。就这样,我们以邀请的方式请孩子逐个到教师处拿卡选区。第二阶段:分组选择在达到第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提前将入区卡发放给幼儿,先请女孩子选择区域,请男孩子看看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女孩子们选区时的平和得到了男孩子的认可。然后我们请男孩子选择区域。有的男孩子还是迫不急待地跑去插卡了,也有的男孩子显得很绅士。第二天区域活动时则换成男孩子先选。后来,则是男孩女孩各派一名代表进行“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获胜一方先选。第三阶段:一起选择我们事先将入区卡发放给幼儿。在简单介绍区域活动内容后,我们请所有幼儿同时去选区。因为有了之前的选区经验,孩子们没有出现争先恐后的局面,而是有序、文明了。虽说仍有小部分幼儿发生了小冲突,但他们也能通过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分析:常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中班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争抢现象不可避免。第一阶段,我们采取榜样示范和逐个拿卡入区的方式。帮助幼儿巩固入区常规。第二阶段,在熟悉规则之后,我们让幼儿分组选区。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帮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二是避免幼儿消极等待,三是体现相对的公平。第三阶段,我们让所有幼儿同时选区。既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又体现了幼儿自由选择的公平性。这是入区常规培养的最终目标。再设计,不偏区经过前一个阶段的努力,孩子们可以做到有序、文明入区了,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存在偏区现象,即有的孩子会天天去喜欢的某个区。虽然我们也对所谓的不热门区域材料进行了调整,并鼓励幼儿到各个区域去活动,但收效甚微。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偏区的幼儿中,虽然有极小部分幼儿确实会偏好某一区域的活动,但不少幼儿的选择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是受从众心理的驱使,还有部分幼儿则是不愿意尝试未知领域。能否在入区卡的运用上想点办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经过讨论,我们采取了这样的策略:为每位幼儿准备一套五个区域的入区卡,这样每位幼儿手上都有五张人区卡(图2)。在每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入区卡会暂留在小房间中让教师回收。在之后几天的选区中,孩子们手中的入区卡会越来越少。一个星期下来,孩子们五个区域都玩到了,这样偏区的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分析:通过这样的调整,幼儿很直观地知道了自己今天玩了什么,还剩下什么区域没玩,下次还可以玩什么,这样幼儿的选择具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各个区域的材料得到了优化,否则幼儿的自主选择就会变相成为强制选择。入区卡,有妙用区域活动结束环节的评价很重要。评价时,除了要引发问题讨论、回顾活动过程,我们还会针对幼儿活动情况进行点评,特别会对规则意识强、活动有创意、活动能力与水平方面有所提高的幼儿加以表扬,并在他们胸前贴枚五角星。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往往会忘记自己为什么会得到五角星。由此,我们又想在入区卡上做文章。我们在入区卡的背面设计了区域活动评价表格,分成文明小主人、聪明小主人、能干小主人等几个栏目(图3)。得到同伴与教师认可的幼儿可在评价表相应的栏目上贴五角星,集齐五颗星者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分析:分类评价充分发挥了入区卡的作用。它让幼儿更加明确活动要求,知道在活动中要讲文明、懂礼貌、多想好办法,要主动整理玩具和材料等,大大强化了幼儿的良好行为。反思入区卡不仅能控制好各区幼儿的人数,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升区域活动的质量。在设计与运用入区卡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以下经验。1.以问题为切入点,找准入区卡设计与活动规则间的“链接点”制订规则源于问题,规则制订的过程也是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案例中,教师及时关注幼儿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引导幼儿讨论、协商等方式寻找对策。比如,幼儿入区时秩序的混乱,导致了“入区卡”的诞生。随后,教师又发现幼儿存在偏区及评价上的一些问题,于是,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入区卡设计与活动规则间的“链接点”,根据新的需要作出调整,从而使入区卡设计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2.以幼儿为本,寻求自主与规则间的“平衡点”区域活动是相对自由的活动,但自由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自由要靠规则来支撑,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坚持“以幼儿为本”,努力实现规则与幼儿自主之间的平衡。比如,在解决“偏区”这个问题时,我们准备了入手一套入区卡,孩子们可以自主安排玩五个区域的先后顺序。3.小步递进。抓准从他律到自律的“成长点”由教师制订的“标准”或规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他律,幼儿容易陷入受支配、主体缺失的状态。幼儿只有在认识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参与制订规则,才有可能内化规则,变他律为自律。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密切关注规则制订过程中幼儿的种种信息,找准促使幼儿从外部控制到自我管理的“成长点”。如,在形成入区常规时,我们分三个阶段走,从完全借助外部力量到逐步加大幼儿自主管理的份量,变他律为自律,最终实现幼儿的自主管理。编辑:cicy
关键词:
幼儿为本培养自主管理意识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