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爸爸去哪儿:解读分离焦虑和亲子依恋 [打印本页]

作者: yuhan    时间: 2018-11-30 00:52
标题: 爸爸去哪儿:解读分离焦虑和亲子依恋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开播以来引发热议,其中生动具体地呈现了亲子互动的细节,最印象深刻的还是孩子们和爸爸们的关系变化。疏于带孩子的名(忙)人爸爸们从最初手足无措到与宝贝的亲密感逐渐加深,更加融洽和谐,相信当事人和观众都感到欣慰。
        不过第九期的“换爸爸”环节打破了趋于平稳的亲子关系,年幼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给亲子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看到网上有很多对这期节目的强烈批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尝试去理解身处其中宝贝和爸爸们的感受,看看这对我们有怎样的提示。
        分离焦虑和依恋模式
        说到分离焦虑,我们普遍会想到小朋友要上托儿所幼儿园了,刚开始那段时间特别抵抗,不愿离开父母,觉得这就是年幼儿童特有的心理阶段。其实分离焦虑是伴随人一生的,从2岁左右产生自我意识,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世界的分离,就开始为适应环境和自我保护而努力。确切说,我们一生的发展就是在逐步学习处理自己的分离焦虑,获得安全感,获得向外界自由探索的独立性和勇气。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3-5岁初次离开父母的贴身陪伴,是个不小的挑战,根据每个宝宝不同的先天气质、神经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实属正常。之后幼儿会根据外界反应,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此形成的模式就叫做“依恋模式”,直至成年后和亲密伴侣的关系,也将延续这样的模式。
        所以这些初次的分离,是重要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去发展独立感;同时作为形成依恋模式的基础,对今后的人际关系乃至幸福感至关重要。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分离焦虑如何做反应,它的影响不可忽视。
        □ 安全型
        一个情绪平稳的妈妈,不会被孩子的执拗和哭闹吓到,也不会因此断然拒绝孩子的需要,而是让孩子明白,有时候妈妈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暂时离开,但还会回来,在孩子需要支持时,会无条件的提供帮助。这样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虽然妈妈离开时会难过一阵子,但这是暂时的,只需自己玩耍,安心等待,当妈妈回来,又会高兴地迎上去。这是形成了“安全型”的依恋模式,有了这个“安全岛”,孩子才能够忍受分离,尝试独自探索。
        在三个比较年幼的孩子中,Angela就属于“安全型”。换爸爸时虽然刚开始有些不愿意,但稍后就能够和新爸爸互动,一起做饭,和小朋友玩耍。在5个家庭聚到一起晚餐时间,她俏皮地说“郭涛叔叔,我的王叔叔呢?”,然后喊着“爸爸”飞奔迎接王岳伦,在之后表达不满还说“把村长装到篮子里面去”,她能够理解这只是个游戏,能够理解这是村长提出的规则,而且对爸爸的关注关心一点没减少。4岁的她,情商非常高。
        □  回避型
        照料者缺席,或者情感隔离的妈妈,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孩子会感到任他如何哭闹,妈妈也不会出现,强烈的恐惧使他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就是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也隔离那些不安的感觉。长期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就失去了呼唤的能力。那么如果妈妈对孩子寸步不离,孩子就不会有分离焦虑吗?答案是否定的。正是因为过度紧密的关系,使孩子对独处非常陌生和害怕,这更加强了分离焦虑的强度,使孩子过于焦虑而变得退缩隔离。
        比如Kimi的教养环境就容易形成“回避型”的孩子。很多网友都认同林志颖教子有方,我有不同意见。他边界清晰,对孩子有接纳有节制,这是很好,但是对待退缩害羞的Kimi还是显得缺乏弹性,顺应孩子的发展水平来互动,比成年人自认为的原则更重要,不应矫枉过正。在和新爸爸的互动中,Kimi一开始显得反应平淡,不哭不闹,但也不和新爸爸说话,郭涛怎么逗他都好像没有看到,只有在晚上睡觉时,Kimi才在被窝里默默地啜泣起来,他的情绪反应非常抑制。
        □ 矛盾-焦虑型
        一个情绪化的照料者,比如心情好就又亲又抱,心情不好就又打又骂的妈妈,会给幼儿怎样的感觉?那就是不可预料的灾难随时会降临,妈妈随时会因为幼儿不能理解的原因而转身离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如果自己争取多一点,也许妈妈会脸色好看些,但有时好像却换来更多惩罚,令孩子不知所措。于是孩子和妈妈在一起时不敢享受亲密,分离时非常不安,又不相信妈妈会给予安慰。
        在节目中Cindy看起来情绪反应是最大的一个,会哭闹很久,而且按田亮的说法“她哭起来大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因为面对阴晴不定的养育者,只有一直激烈争取才可能得到关注。当然这并不是田亮夫妇单方面的问题,父母的反应也是由孩子激发的。我们看到Cindy是一个活力充沛的孩子,活跃也意味着敏感、激烈的气质,有时会让父母难以招架而崩溃,比如节目第一集中田亮虽然一心想做个“好爸爸”,僵持之下还是忍不住责备了Cindy,瞬间变身“坏爸爸”。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也是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结
        尝试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几个小朋友做例子来解释这三种主要的依恋模式,并无褒贬之意,一些分析也仅是根据节目中的片段所做的猜测。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气质风格,顺应他的节奏去回应他,使孩子顺利度过最初的强烈不安,以后的路会走得顺畅得多。
        最后想到一个小故事,大风和太阳看到一个行人穿着大衣在赶路,他们说比赛一下看谁能让这位行人脱掉大衣。于是大风呼呼地吹起来,行人瑟瑟发抖地更加裹紧大衣,而太阳只是默默地发出温暖的阳光,不一会儿,行人就热得脱掉了大衣。养育孩子也是同样,只有孩子感到温暖安全,才能卸下依赖,轻松前行。(文/壹心理)
        >>>>>随时随地相约心灵咖啡——下载手机APP
[color=](安卓版)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窝” ——心理学文章都在这里!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