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好课应“好”在哪里——从幼儿喜欢的一节科学课谈起
[打印本页]
作者:
qiuhaoran
时间:
2018-12-10 01:16
标题:
好课应“好”在哪里——从幼儿喜欢的一节科学课谈起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努力让自己上出一节节好课,应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追求。那么,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现结合幼儿喜欢的一节科学课《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来谈一谈我的看法。一、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中的相同,是基于幼儿的理解水平的“模糊性”相同。这个活动的产生,是因为吴老师发现当今幼儿对身边的自然资源关注不多,更少深入观察。本次活动选用幼儿常见的枫叶、银杏叶、黄杨树叶和香樟树叶作为学习材料,从第一次操作到第二次操作再到活动的拓展延伸,一切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似乎都在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但参与其中的我分明感到,一切都在吴老师的精心准备之中。为了优化这一活动,吴老师多次思考策略,改良方案。比如,活动设计中的第一次操作材料,用的是特征差异明显且幼儿较为熟悉的枫叶和银杏叶,而第二次操作材料用的是不为幼儿所熟悉的黄杨树叶和香樟树叶。两次不同层次的材料及要求都是吴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因为有了新的挑战,幼儿才有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愿望。二、轻松与不轻松之间让幼儿摆弄摆弄叶子,看一看、说一说,看似比较轻松。其实,上科学课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由于幼儿的经验基础不同,因此一节科学课对幼儿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幼儿有意义等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首先,教师需要做好学科知识储备。贺斯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切教学法的基础”,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认识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则任何活动都是枉然。为了教好这节科学课,吴老师请专业的小学科学老师和从事幼儿园科学教学研究的专家指点迷津,明确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次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吴老师查询和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用多种方式充实自己。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组织课堂的能力储备。许多老师都说科学活动不好组织,因为孩子一会操作材料、一会记录、一会交流……比较乱。但吴老师却游刃有余,她有一套做前想、做中想、做后想的组织策略。比如第二次需要操作后记录,由于吴老师不清楚借班上课的幼儿的水平究竟如何,因此她将要求浓缩为两条:“1.找两片叶子,它们相同的地方必须很多。2.做记录.每张标记卡记录一个标记,标记卡插右边,两片树叶最后插左边。”面对找到两个相同点就不再探索的幼儿,吴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小朋友一般都找到2个相同点,看看谁还能找到更多的相同点。”在这样的语言刺激下,幼儿又一次带着不服输的劲头投入到探索之中。三、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大班幼儿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其思维发展处在逐步学会抽象概括、进行整理和加工的阶段,吴老师根据这些年龄特征精心设计了此活动。教学中吴老师不刻意求新、不一味求活,而是在求真、求实上下功夫,给予了幼儿安静学习的氛围。比如,探索时吴老师对幼儿说:“时间长一点,慢慢找,科学家总是要静静地思考的。”为了进一步萌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在最后一个环节,吴老师再一次掀起了幼儿的学习热情。通过观看课件,幼儿发现原来这四种树叶就在自己的身边。当看到那些花生与小鱼时,他们好奇地问:“它们中真的会有相同的吗?以后一定会再用今天学到的观察方法试一试。”诚如吴老师自己所言,这节课也有瑕疵。比如“教学应弄清楚希望幼儿去哪里(目标)、幼儿现在在哪里(起点)、怎么到哪里去(过程)、是否达到了(达成目标)”,但借班上课最难把握的就是幼儿的起点。吴老师只能凭借对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了解,来“大概、差不多”地去把握这节课所教幼儿的起点。因为起点不明确,所以能到哪里也很难清晰,只能按着自己原有的意愿根据现场来调控和把握,并充满期待地执行。比如,吴老师所执教的几所幼儿园的幼儿在这一个活动中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很好,但在操作中缺乏不断探索的钻研劲;有的善于观察和比较,但不愿意听同伴讲述,只急于自己表达……面对不同的幼儿,教学策略应做怎样的调整都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思考。好课应好在哪里,就好在这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编辑:cicy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成长好课分析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