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蒙台梭利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打印本页]

作者: leiyongli    时间: 2019-5-5 10:21
标题: 蒙台梭利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事实上,早在1929年,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张雪门就出版了他的《蒙台梭利与其教育》一书,(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张雪门,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教育家,其实我很喜欢清末民初那个时代,人才辈出,都是有民族信仰有专业素质的人。)比之更早的是,日本人今西嘉藏所著《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于1922年就被翻译到中国来。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文章则是在1914年的《教育杂志》上,几乎与此同时,江苏省还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

      当我们看到这些材料时,不能不感叹,当时的中国距离世界多么近,那些先进的思想几乎在第一时间就传播到中国来!而在1949年以后,我们反倒长期隔绝于世界文明的大门之外,当我们再次看到蒙台梭利的名字时,时光已经进入八十年代了。

蒙特梭利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经历过一个低潮。


      以美国为例,正当蒙氏教育在美国如火如荼的时候,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中译克伯屈,人教社曾出版过他的《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在其出版于1914的The Montessori System Examined一书中给了蒙特梭利当头一棒,在这部篇幅不大影响却巨大的著作中,kilpatrick宣称:“就蒙特梭利理论的内容而言,仍停留于19世纪中期,比现代教育理论大发展落后了大约50年。”克伯屈绝非泛泛之辈,他是杜威的学生和同事,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他的批评几乎让蒙台梭利在美国的声誉一蹶不振。多亏了Nancy Rambusch女士对蒙特梭利的重新发现,蒙台梭利教育在1950年代以后才在美国开始了其“第二次浪潮”。不过,蒙特梭利在美国的影响一直局限于民间,在学院圈子中,他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可,这也许不能仅仅用偏见来解释,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虽然源于他个人的教育实践,但这种思想缺乏一种深刻的哲学辩护,其所依据的材料也较为有限。

       因此,在思想的层面,蒙特梭利的重要性始终无法与之前的洛克、卢梭、弗禄贝尔、同时代的弗洛伊德和杜威、之后的皮亚杰等相比。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到蒙台梭利主要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思想家,也许就应该换一种眼光来评价她。


蒙特梭利在中国的现状

     蒙特梭利教育开展的关键是有合格的蒙特梭利教师。蒙特梭利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蒙特梭利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科学家,即教师要有一双科学家所拥有的善于观察的眼睛,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体能发展的需求,还要了解孩子心理的需要;同时要求教师也要是孩子的仆人,即通过观察了解孩子成长的需要,并合适宜地将孩子需要的东西提供给他们。由此可见,蒙特梭利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是,目前在中国,不少幼儿园以及早教机构没有了解蒙氏的精髓就匆忙照搬,甚至出现了负责蒙特梭利班的教师仅仅进行10天左右的短期培训就开始教学的现象。一些不正规的培训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也在做培训工作,由于时间紧短,他们讲解教具多而介绍理论少,影响了蒙台梭利教育的质量,导致蒙氏教育变成“蒙事”的教育。

目前,国内的蒙特梭利教育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对蒙特梭利教育精髓的领会不足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严谨性和操作性,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蒙特梭利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提供者,还是一个观察者和示范者。
蒙特梭利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蒙特梭利教育的深刻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髓,真正把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当中来。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教师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其作用是能够适时地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予以回应,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儿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

但目前在我国,这种“导师”意识还尚未形成。蒙氏教育呈现出两种极端的状态:
1、过于自由,忽略指导和干预。这一种在新理念园中见的比较多,这也导致了为什么有的小学老师很反感“蒙氏园”出来的孩子,完全没有规则性和秩序感;
我见过这种园的状态,孩子随时可以放弃手头的工作去做其他吸引自己的游戏,而老师也视而不见,视之为“自由”。

2、过于刻板。这一种在某些公立园和大型私立园比较常见,蒙特梭利班的教师虽然经过了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培训,但是其对教师的传统认识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的传统教育模式。
或是对于蒙特梭利教具的认识并不客观、准确,存在过于夸大或歪曲教具作用的现象。

他们认为蒙特梭利教育就是操作蒙特梭利教具,重视向儿童展示这些材料时的一招一式,并不重视蒙特梭利教育本身的内涵和价值。比如,孩子所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还有一部分教师把蒙特梭利教具当作是进行教学示范时的辅助材料;他们只是在拿着教具进行直接的教学示范,并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让儿童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教具成了蒙特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傀儡。

蒙特梭利曾指出:一个东西要能吸引儿童的兴趣,不依赖于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是依赖于它提供给儿童行动的机会,以维持儿童在学习经验上的兴趣。

二、观察者的角色没能充分体现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蒙特梭利认为:“生命本身在运动,为了研究它,探索它的秘密,指导它的活动,就必须观察它,不带先入之见地去了解它。”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工作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孩子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兴趣。

      蒙特梭利在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是注意孩子外表的成长和活动,还应表现在对孩子成长和活动时内在需要的观察。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敏感地觉察孩子的反应,从而提供适宜的帮助和引导,促进孩子的发展。

      但目前很多所谓的蒙特梭利教师由于理论素养不够,并不知道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去观察孩子,从而忽视了教师作为观察者这个角色的重要性。

      比如在观察过程中只用眼睛看,却不懂得用心去聆听、去思考,很少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孩子内心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和步骤,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转移。

      举例说明:我带过的一个小女孩,刚刚来到蒙氏教育的时候,很少去自己主动选择工作,而是一直呆在老师的身边问“老师,我做什么”,但是当老师引导她去做一项工作但是没有陪伴她的时候,她会在教室里游晃,嘴里还一直念着“太没意思了,太没意思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女孩的奶奶,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引导者,她会去安排小女孩的一切事物:“你去做一下拼图,把那个汽车的拼图做完”、“你去做一下上堂老师教的工作,把它复习一遍”……在这个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跟小女孩的聊天、跟奶奶的咨询和跟其他老师的讨论和沟通,我们大致分析出这个小女孩是已经习惯了奶奶的指示,一旦失去了具体指示,她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已经失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
    基于这个判断,我们有针对性的和小女孩进行互动,和奶奶进行聊天,慢慢的引导孩子产生探索的乐趣,尝试让奶奶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空间。

     而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建立在教具之外的,教具只是一个载体,借由教具我们来观察孩子内心的需求。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