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言传身教 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打印本页]
作者:
luoxiaoying
时间:
2019-5-21 06:32
标题:
言传身教 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犹如天使,能随时随地温暖他身边的人。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情感、道德和人性的重要手段。孩子学感恩,需要从小开始。 不论什么样的家庭,都会有相似的家庭教育问题。它包括教育目标、亲子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家长的道德和文化素质、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效果等等。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可以服务你我的家庭、提升父母育人的素养、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还可以改变彼此生存的现状。为此,让我们携手在学好家庭教育这门科学的路上不断前行。
祖辈的细心照料、父母的日夜辛劳成为理所当然;老师的耐心辅导、循循善诱变得无足轻重;别人的倾力相助、雪中送炭也无须感激涕零……如今的孩子,被动地将自己的时间和心思花在了潜能开发和知识学习上,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以致不少孩子从小只知道被爱,却很少关心别人,以自我为中心。
多少孩子不懂感恩
近日,记者在北京的一所中学门口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其中,多数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在听到“针对父母的付出,你会如何回报?”的提问时,学生的回答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在绝大多数孩子看来“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考上好大学、将来多挣钱”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仅有少数同学表示,在家多帮父母分忧,孝敬父母是感恩。
家长吴女士对记者说起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次吴女士感冒发烧,正赶上丈夫出差,她不得不去学校接10岁的儿子,回到家,她硬撑着给儿子煮了一碗鸡蛋西红柿面,然后就去休息了。儿子不但没有关心妈妈的病情,反而冲她发起了脾气:“妈妈,你早上不是答应我做红烧鱼的吗?你病了,可我也得吃饭呀,我不吃面!”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记者看得出,吴女士至今依然伤心。
初二学生程楠14岁生日那天,爸爸特意买了一个电子词典送给她做礼物。程楠先是很喜悦,可当她打开包装,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了,随后,很不高兴地说:“你怎么买的是这种呀,这个太不好用了,我要卡西欧的!”然后随手就把它扔在了沙发上。程爸爸满心的欢喜也在瞬间转变为失落,他答应女儿,过几天一定给她买个卡西欧的。
感恩心理的缺失,在如今的孩子中并不少见。小学放学,孩子一出校门,书包便往等待已久的爷爷奶奶手中一扔,自己则轻轻松松、大步流星地往前走,丝毫没有考虑到身后的老人追不上自己的步伐;在中学门口,早上送学生的车排成了长队,孩子们一个个走下车,“砰”的一声关上车门,急匆匆地跑进学校,没有想到要跟爸妈说一声“再见”;饭桌上,面对丰盛的晚餐,孩子们往往忽略了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辛劳,即便“饭来张口”也总是习惯于挑毛病:“今天的虾不好吃”“这个茄子油放多了”,却很少夸奖爸妈的厨艺,更体会不到父母变着花样准备晚餐的那份苦心。
张芳是北京某医院的一位护士,去年9月,儿子到外地去上大学,张芳说:“儿子上大学以后,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多数情况是缺钱了才跟父母联系。如今,张芳夫妇对儿子的电话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这样的情形在学生中也并非少数。曾有媒体报道,武汉一初中生给父亲发短信要钱,内容只有三个字: “爸:钱。儿。”父亲看罢心酸不已,他感叹:在“爸”和“儿”之间夹了一个“钱”,也许在儿子的眼里,维系父子关系的纽带就是这个“钱”字,要是没有了“钱”,父子之间可能也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子女为何“知恩不报”
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羊跪乳,鸦反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样浓厚的感恩文化,然而,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感恩之心为何却逐渐远离孩子?
孩子不懂得感恩,与家庭环境不无关系。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也就难以产生感恩之心。在一些家庭,过多的溺爱使孩子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权利无限,想要什么很快就能得到,逐渐对物质的欲望就会变得无休无止。同时,他们也将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样东西——期望,而期望之情往往就会带来感恩之心。很多东西,孩子得到的越快,厌倦得同样越快。相反,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时,等待的时间越长,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得到之后的欣喜就越多,感恩之心就会越强烈。
孩子感恩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受到家长的认可和鼓励,对于孩子能否将感恩的行为持续下去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孩子学习的内容多、节奏快、压力大,在家庭中,家长往往包揽了一切,孩子的义务几乎是零,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比如,不少孩子曾向父母或长辈表示“我来帮您、我给您削个苹果”等意愿,家长往往会说“我自己来,管好你的学习就行了”“多大点儿事啊,不用你操心”……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很可能把孩子感恩之心给扼杀了,他们会因此逐渐形成一个观念:“家里的事与我无关。”
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使他们对“被爱”的感觉逐渐麻木。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把父母家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看作是理所当然,受人恩惠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也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关注孩子的感恩情结,及时把握住教育的契机,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从说“谢谢”开始
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将感恩教育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受到别人的帮助,要懂得说“谢谢”。大人递给他一杯水、别人送给他一件礼物,我们都需要教会孩子说“谢谢”。孩子天生爱模仿,大人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示范。如果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表示感谢,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比如,到饭店用餐,我们可以对服务员说“谢谢”;遇到别人帮忙时,我们可以通过言行表达感谢,对别人的感谢,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这些,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意味着在孩子内心播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其次,告诉孩子,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服务,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比如:给父母盛一碗饭,外出购物帮长辈提东西,而我们成人,也需要对孩子表达的感恩给予愉快的接受和积极的回应。
人都是在经历中长大及懂事,泛泛地对孩子说,要孝敬父母长辈,他们根本无从理解,家长要为孩子做好表率: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要想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理当身体力行,自觉去做孝敬父母长辈的楷模。
可以借助生日引导孩子懂得回报。比如,当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个小礼物,一起给老人祝寿,让孩子为老人献上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和老人亲热亲热,说说心里话。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请他想办法给家长一份惊喜,这份惊喜可以是一个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悄悄话、一个拥抱、一次服务如捶捶背、也可以是自己的爱心小制作。同样,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也可以延续类似的活动,让孩子意识到亲情的珍贵,对家人心存感激。
另外,可以在孩子生日那天,和他一起献爱心,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或者残疾儿童捐款、赠书、赠送玩具等等。这样,孩子渐渐地就由家庭走向了社会,由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扩展到对他人的关爱。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