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2-20 18:33
标题:
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
[摘要]通过对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的观察分析,研究者探究了这种行为发生的主动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教师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斯伯乐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本研究则主要采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幼儿不懂交往、谦让、分享与合作,,而目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半集中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很少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多是经验性的分析总结或文献式的综述,较少真正的观察研究。鉴于此种不足,研究者将采取文献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重点观察中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主动性程度,以期能为教师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研究者首先选择并编制了观察量表,主要涉及亲社会行为的5种表现形式,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助人、公共道德。其中每种形式按照其发生的主动性程度,从强到弱设定了4个水平等级。然后,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从西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选取两个中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对游戏过程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现状进行了现场观察与记录。观察时间为每天上午8:30-9:00,10:30―11:00,下午3:00―3:30,共计15天。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分享(从家里带来玩具或者自己先拿到有趣的玩具时)
[TR]
[TD]
水平
内容
[/TD]
[TD]
水平1
[/TD]
[TD]
水平2
[/TD]
[TD]
水平3
[/TD]
[TD]
水平4
[/TD][/TR]
[TR]
[TD]
分享次数
[/TD]
[TD]
0
[/TD]
[TD]
2
[/TD]
[TD]
6
[/TD]
[TD]
1
[/TD][/TR]
[TR]
[TD]
所占比重
[/TD]
[TD]
0
[/TD]
[TD]
22.2%
[/TD]
[TD]
66.6%
[/TD]
[TD]
11.1%
[/TD][/TR]
(X2=9.22,df=3,查表知X2(3)0.05=7.81,X5XY(3)0.05,p
分享在此包括允许别人暂时玩自己的玩具,允许别人共玩或互换玩具。从上表可以看出,水平1“极其乐意分给别的小朋友且没有犹豫或矛盾迟疑的”发生率为0,水平2“愿意分给别的小朋友但是稍微有点迟疑或者犹豫的”占了22.2%,水平3“经过老师提醒会把玩具分给别人但不是很情愿”出现的比率占66.6%,所占比重最大。通过检验我们也可以看出,有无教师的引导对孩子的影响差别很大。观察过程中,笔者也曾问过部分孩子:“你为什么同意分你的玩具给他呢?”回答通常是:“老师让给的,老师会表扬我。”“我也可以玩他的啊。”“不知道:想给他的。”这类答案透视出孩子的分享动机主要是“诱发、互惠、权威”等等。而水平4“无论如何都不会把玩具分给别人”这类现象还是存在的,占了11.1%。孩子的理由是“谁让他先拿到玩具啊?”“谁让他妈妈没有给他买啊?”总的来说,分享对中班幼儿来说更多的是作为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不具有明显的道德意义。
(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模型或者完成一项活动时)
[TR]
[TD]
水平
内容
[/TD]
[TD]
水平1
[/TD]
[TD]
水平2
[/TD]
[TD]
水平3
[/TD]
[TD]
水平4
[/TD][/TR]
[TR]
[TD]
合作次数
[/TD]
[TD]
5
[/TD]
[TD]
6
[/TD]
[TD]
3
[/TD]
[TD]
1
[/TD][/TR]
[TR]
[TD]
所占比重
[/TD]
[TD]
33.3%
[/TD]
[TD]
40%
[/TD]
[TD]
20%
[/TD]
[TD]
6.7%
[/TD][/TR]
(X2=4.846,df=3,查表知(3)0.05=7.81,X20.05)
合作是出现最多的亲社会行为,各个水平所占的比重也与其他亲社会行为有所差异。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有无教师指导对孩子的表现影响不大。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自主自发合作的特别多,即水平l“能主动与同伴商量共同完成活动并相处愉快不争抢玩具的”占33.3%;而水平2“不会与同伴讨论但是也能够共同完成活动不争抢玩具的”占40%,两者共计73.3%。这主要在于孩子们自主自发的合作通常都是由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游戏兴趣或活动目标,而这些游戏或活动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所以孩子们会自发地结成同盟,促成活动的完成,如“过家家”“警察抓小偷”“建大桥”等都要求孩子合作。即便对游戏材料或角色有纷争时,很多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会合作,以保证游戏或活动能正常进行下去。
(三)谦让(在玩玩具或游戏角色方面发生纷争时)
[TR]
[TD]
水平
内容
[/TD]
[TD]
水平1
[/TD]
[TD]
水平2
[/TD]
[TD]
水平3
[/TD]
[TD]
水平4
[/TD][/TR]
[TR]
[TD]
谦让次数
[/TD]
[TD]
0
[/TD]
[TD]
1
[/TD]
[TD]
7
[/TD]
[TD]
1
[/TD][/TR]
[TR]
[TD]
所占比重
[/TD]
[TD]
0
[/TD]
[TD]
11.1%
[/TD]
[TD]
77.8%
[/TD]
[TD]
11.1%
[/TD][/TR]
(X2=11.33,df=3,查表知X2 (3)0.05=7.81,X2>X3(3)0.05,p
谦让不同于分享和合作,就游戏材料玩具来说,在分享和合作中“玩具是大家一起玩,是大家共有的”,而谦让就不一样,对孩子来说“玩具给・了你,我就没有了”而不是“你有我也有,大家都有”;就游戏角色来说,“你要扮演,我也要扮演,你演了,我就演不成了”,孩子们很难想到“大家可以轮换着演”,所以通常没有积极主动的谦让,即水平1“自己很想玩玩具很想参与游戏但会主动先满足别人的要求”的发生率为0。稍微犹豫的,即水平2所占的比重也不大,仅占11.1%。只有水平3“喜欢别人满足自己,口头上不愿意谦让经提醒能够实现谦让的”占77.8%。可见,教师的引导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助人(同伴有意或无意地受到了身体或者心灵的伤害时)
[TR]
[TD]
水平
内容
[/TD]
[TD]
水平1
[/TD]
[TD]
水平2
[/TD]
[TD]
水平3
[/TD]
[TD]
水平4
[/TD][/TR]
[TR]
[TD]
助人次数
[/TD]
[TD]
5
[/TD]
[TD]
关键词:
中班,亲社会行为,幼儿,教师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