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让幼儿园课程“活”起来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2-20 19:06
标题:
让幼儿园课程“活”起来
几年来,随着我园的绿色教育研究的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课程目标的指向性、内容的平衡性、整合性,形式的联系性和实效性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逐渐形成了以“活”来构建绿色“活页”课程的思路,体现在以下方面:
涟漪式生成――投石定标、层层扩展、生成内容
绿色教育课程,通过主题活动实现。对于一些和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往往大、中、小各年龄班都会涉及到。如何在相同内容的层面上,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关注点、知识点和发展点呢?以“食物”的主题为例――
目标定位不同。小班幼儿的特点是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优势,活动以游戏为主.因此将活动定为《真好吃》,以幼儿直接的生活经验为课程生长点。课程目标是:帮助幼儿了解常见的食物的名称、种类、来源;爱吃不同种类的食物,知道要少吃甜食,不挑食。中班的活动“食物金字塔”,目标是:知道食物有不同的营养,了解哪些食物该多吃,哪些食物该少吃;认识食物金字塔,知道要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大班的活动“健康小宝宝”。目标是: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会将食物按营养进行分类;根据食物金字塔,和家长一起设计儿童营养套餐食谱。
活动形式不同。小班的活动主要通过参观、制作、品尝等形式实现。如参观水果、食品超市。制作各种食品,开办食品品尝会。创设小食品超市等等,让幼儿喜欢吃各种食物,少吃甜食。中班则以分析“肯德基”食品为例,运用讨论、家园合作和设计食物金字塔等活动完成目标。大班从建立食物金字塔人手,家园一起设计儿童营养食谱,还通过讲故事、家园问卷和天天厨房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重点不同。从三个年龄组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小班幼儿对食物的认识重点在于运用各种感官直观了解;中班幼儿开始从食物的营养这一较抽象的概念人手,通过对食物金字塔的认识,知道要平衡饮食;大班的重点则放在让孩子自己设计营养套餐上,结合幼儿的认识让其亲自实践,更深入地了解了平衡饮食的重要。难易程度及层次性一目了然,分别达到了不同的预设目标。
主题活动中的五大板块――教育活动、生活活动、环境与活动区、家园与社区、户外活动,都围绕主题不断扩展,不断丰富,不断深入。主题的内容就像投进平静河面中的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不断向四周无限扩展。
创新式生成――不同互动中,生成经典主题新内容
“三八节爱妈妈”的主题是每年都要进行的“经典案例”。2005年,在重新选择这一主题之后,各班都作了改动与创新,增加了预设内容。小班以与妈妈一同制作礼物的“亲子游戏”为主;中班则侧重于以幼儿为主的表征活动;而大班却别出心裁地采用“给妈妈一个惊喜”的做法,引导幼儿和爸爸一起为妈妈准备礼物,填写亲子单,教师在节日当天面向全班妈妈逐一进行宣读,使妈妈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情,孩子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妈妈,体验到家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这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丰富了大班原有的主题,使之更为丰满、完善。
有许多经典的主题,有些是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好、较为成熟的,有些是根据季节、节日等线索沿袭下来的,我们结合实际将其不断扩充,为“老”主题注入新活力。
网络式立体交叉――寻找联点、引线串珠、整体呈现
在月内容安排表中,大班安排了“上小学”的主题。主题内容是走进小学;目标是了解小学的生活;教育活动包括《好担心》、《特别的参观》;生活活动涉及自己整理衣帽橱、书包文具等;利用家长与社区资源方面,请家长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小学参观;环境创设方面有互动墙饰问题树、表征作品《我眼中的小学》;户外活动有体育游戏《飞快行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活动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这个联结点就是主题内容。从纵向上看,主题内容由“走进小学”到“离园倒计时”.一方面体现了时间的递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内容从感性认识到情感体验的推进变化,同时也体现出认知、知识、技能、习惯培养等方面的递进性、连续性和变化性。这样横向纵向立体交叉,形成主题实施的网络。
在主题的计划中,横向上体现各级目标、活动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统一性,纵向上体现前一个活动和后一个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在选择、设计、确定课程内容时,既注意各领域的平衡,又以主题内容为主线,像串珠子一样,在目标、内容、措施中寻找连接点,将其串联在一起。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做到了三点:一是寻找主题要求与知识要求的契合点:二是寻找经验的拓展与知识、技能学习的连接点;三是寻找集体活动与其它组织形式之间的联系点。
会诊式调整完善――会诊反思、螺旋推进、调整完善
根据对孩子的日常观察和过程评价。我们发现在课程内容的平衡性上存在问题:如我们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体育活动纳入到了户外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应管理和监督,很多教师就将其省略掉了。只组织幼儿自选体育活动,造成了幼儿动作发展的不系统、不全面,甚至出现有的孩子到了大班还不会双臂曲肘前后摆臂跑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调整:一是将基本动作的练习分解到每周,每日预设一个相应的体育游戏,并在周计划中体现出来;二是充分利用我园自然设施,增加大肌肉动作的练习;三是加强管理,利用抽查、日常评价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
课程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充实完善。反思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反思、二是对组织形式的反思、三是对师幼行为的反思,四是对评价的反思。结合反思内容,我们进行了会诊式诊断调整,方法是:组织教师进行小组或集体研讨,针对反思中发现的不足,对症下药,制定改进策略,并将改动过的内容及时添加到课程文本中去。使课程在反思做法、分析不足、诊断问题、调整策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动态发展。
对课程的诊断调整,从时间上分为日常调整和期末调整。日常调整是指日常实践中的调整,分为活动实施前(对计划及预设内容的调整)、活动实施中(对实施方法的调整)和活动实施后(整体反思调整)。学期末的调整是每一学期末,组织全园教师对课程方案进行全面调整.其依据就是日常实践和活动实施前后的诊断。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