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在案例研究中成长
[打印本页]
作者:
leiyongli
时间:
2018-12-20 19:08
标题:
在案例研究中成长
[摘要]案例研究是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案例研究时,教师必须关注教育教学生活常态,善于发现问题;关注教育现象后的背景,善于发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关注教学策略,善于应对不同的情况。
[关键词]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教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案例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关注教育教学生活常态
案例来自于教师平时的实践,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和对策,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不少教师却不善于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不善于从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他们觉得每天的教育实践基本上是不断的重复,孩子还是这些孩子,所不同的是教育内容有些变化。实际上,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大有促进的。
案例一:
幼儿园的盥洗室非常小,在最多能容纳10名幼儿的盥洗室里涌进了十六七位孩子,而擦手的毛巾架又放在了盥洗室的最里端。突然,在毛巾架处传来一阵喧闹声与哭声,只见乐乐蹲在毛巾架旁捂着自己的脚背,一旁的强强正不知所措的看着乐乐。
这在幼儿园中是极其寻常的一个画面。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所做的大都是问一下是怎么回事,然后是提醒孩子在取毛巾擦手的时候小心一点。案例中的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在了解到是强强不小心踩到乐乐之后,她提醒强强取毛巾时小心点,不要踩到其他小朋友。但是,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因为空间拥挤而引发的小冲突在短短半日中上演了六次,而大多数的冲突因为是自生自灭而没有被老师所察觉。
在观察到上述现象之后,我们不由地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不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考虑到盥洗室很小,也为了让教师能更好的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采用了微格研究的方法。在随机摄录幼儿盥洗场景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策略一,控制进入盥洗室的人数,刚开始时可以由教师进行调控,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协调;策略二,调整毛巾架的位置,放在既便于幼儿取用又不会造成人员拥挤的地方;策略三,引导孩子自行制订进入盥洗区域所需要遵守的规则。
许多基层的教育工作者非常善于从不同渠道获得各种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诸如建构主义教学、瑞吉欧的教育理念等等,尤其是瑞吉欧中所提到的关注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然而,什么才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为什么要给予关注、如何关注等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我们进一步的探究,如同上述案例呈现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少老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典型的事例太少了,以至于没有办法写出经典案例,通过特定事件、情景的出现而寻找到规律性、典型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实践通常是一种常态,因此我们感到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要引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会关注常态,学会从常态中捕捉机会之窗,在寻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的同时,我们也能寻找到自身发展与提高的机会之窗。
二、关注教育背景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背景下,案例呈现的是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渗透着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同一件事,可能在其背后有着不同的故事,因此,要从极其寻常的事例中发现不同的背景要素,从而分析出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必然关系。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极其有利。
案例二:
在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在模拟的马路情景中玩得不亦乐乎,有推小车的,有开小汽车的,有骑自行车的,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老师们则分散在各个区域指导着孩子的活动。忽然,在马路中央,骑自行车的孩子撞倒了一位正抱着孩子过马路的妈妈,而旁边道上的小汽车驾驶员也正和推小车的孩子挤在了一起。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为孩子创造了丰富的活动条件,精心设置了情景区域,为了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还采用了混龄活动的组织形式。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敏锐地观察到了事件的发生,并及时地给予了关注。因为都是碰撞事件,所以各位教师采用的应对策略可以说是基本相同的,即让孩子在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学会躲闪与避让。
针对这样一个案例,我们运用了定点观察、共同质疑的研讨方式,让教师们自行结对,选择不同的观察区域,去观察户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通过随后的观察、记录与比较,大家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因为是混龄活动,所以孩子们在运动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方面差异十分显著。在后面多起的碰撞中,大家进一步发现有的是因为有些孩子根本看不懂标志而引起的,有的是因为部分活动区域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因而使得与之相邻的马路出现了拥挤现象,还有的是孩子选择了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材料,以至于在运动中因为不能得心应手而出现了碰撞。在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大家提出了以下策略:策略一,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对混龄活动进行调整;策略二,在活动场景、标志的设置上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与活动需要;策略三,根据孩子的活动兴趣,适时对活动区域进行调整,如对上述活动中比较热门区域附近的马路适当增加宽度、设置马路小警察等;策略四,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获得躲闪、避让等自我保护的经验。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因为其背景要素的不尽相同,其教学策略也应随之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的教育背景,不能采取划一的教学策略。
三、关注教学策略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专业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还能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出新的游戏。这才是真正的幼儿专家。为此,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巧。
案例三:
在托班的一次取礼物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室里悬挂了高低不同的礼物,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取礼物。只见孩子们将自己够得着的礼物一一取完后,对着其他没有取到的礼物(悬挂位置相对比较高)束手无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执教的教师在焦急等待之余,运用了语言提醒(我们请积木帮帮忙,好吗?)与肢体动作演示(将一块积木垫于脚下,伸手取礼物)的方式,在教师的直接提示下,孩子们终于发现了散在活动室四周的积木.一拥而上去拿积木了。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意将礼物悬挂得有高有低,其目的是希望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取到高处的物品。同时,教师还在活动室的四周放置了许多纸盒、长积木等辅助物品,希望幼儿能借助这些辅助物取到高处的礼物。但从活动实际来看,孩子并没有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一名托班幼儿有借助辅助物取高处物品的意识。对于孩子的反应,教师运用了直接的语言和动作提示的策略。而这些策略的运用,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更多呈现的是成人的经验,也就是说无论从为孩子提供的材料还是具体操作上,教师考虑比较多的还是自己能想到的、从高处取东西的方法。
由于是托班的插入式活动,因此我们运用了现场教研的方式来进行即时的案例分析。在研讨中,大家提出了两点想法:本班孩子有没有从高处取物的经验?如果有,是哪些表现方式?假设教师已知本班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那么除了直接讲授与演示外,还可以有哪些更好的策略去引发孩子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包括成功的或是失败的经验?对于上述活动,大家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策略一,教师要考虑悬挂在高处的礼物是托班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这样激发孩子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策略二,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如在活动中有孩子用往上跳的方式取礼物,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把握,肯定孩子的想法与做法,与此同时给予其他孩子以启发,如“原来往上跳可以让我们长高,这样就有可能拿到礼物,还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长高呢?”策略三,如果孩子确实没有相关经验,教师可以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如“那么高的礼物,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也长得高一点啊?”“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小手变得长长的啊?”“可以请谁帮帮我们的忙呢?”
我们都知道学龄前的孩子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行动,由此我们也应该把关注的目标更多地投向活动的主体,投向我们的孩子。静下心来,去观察孩子在做些什么,去听听孩子在说些什么,去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
通过审视、解剖一个个案例,给予我们许多的启示: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改进和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案例法是具有现象学解释意义的实践研究,开展这种研究会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教育智慧,改善教育行为,从而提升专业能力。
关键词:
案例研究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