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在解读幼儿作品中实现家园有效互动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2-20 19:14
标题:
在解读幼儿作品中实现家园有效互动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双向互动,共同影响、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传统的家园互动过程中,家园双方多以幼儿园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家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针对共性的问题多,针对个性的问题少。
家长作为幼儿园平等的合作伙伴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因而互动的有效性不够。针对家园互动的现状,我园把消除教师和家长在互动观念上的偏差,增强家园的双向交流,促进家园的有效互动作为研究的重点,在探索有效的家园互动行为过程中,尝试运用“作品分析法”增强互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教师和家长通过共同记录、解读幼儿作品,实现家园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于“幼儿作品”与“作品分析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作品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方式。”幼儿作品包括语言作品、绘画作品、手工作品、艺术作品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孩子还不会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内部言语的时候,作品就成了他们内心世界最好的诠释:展示孩子眼中的世界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展示他们独特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可以说,幼儿作品不但涵盖了孩子全部的“语言”,更概括了孩子不断成长过程中所有自圆其说的朴素理论。
“作品分析法”则是指通过记录和分析幼儿作品来评价幼儿,强调教师、家长、幼儿三方面的参与,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式。
最初的触动:解读作品,聆听童声,实现家园教育价值观的统一
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不要自以为比幼儿高明,总是站在高处俯视幼儿,如果能够蹲下身来与幼儿视线持平,彼此进行平等的对话,也许就会发现奇迹。让我们一起先来看这样一幅作品: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这幅简单的作品,在成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我们来看家长的反映:当孩子向妈妈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时,妈妈刚才还阳光灿烂的脸上突然充满了失望,在瞄了一眼别人的画后,神情瞬间转成愤怒:“你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你看人家林林画得多好,你这简直是乱画,真是气死我了!”“哗”,幼儿作品被扔进废纸堆里。我们再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原来,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图形是一个多功能的机器邮筒,可以识别好人和坏人的信,只有好人的信才能放在里面;那个像“怪兽”一样的东西是个机器人,他每天用他的几双手不停地工作,一只手用密码打开邮筒的门,一只手拿信,还有的手专门分信,有给妈妈的,有给爸爸的,还有给小朋友的,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刺猬大侠专门在天上巡逻,他还要负责送已经分好的信……
这就是孩子对作品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让在场所有的老师和父母都感到震惊!原来,孩子的想像如此丰富,孩子的世界如此精彩!一幅简单的幼儿绘画作品给了教师和家长们一种深深的触动。可见,幼儿作品是孩子们表达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孩子们的一种语言,更是我们了解童心的窗口,我们不能总以成人固有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幼儿的作品,评价优劣等级,而应真诚地尊重他们每个幼稚的想法,耐心细致平等地对待,从而真正了解、理解、尊重孩子。
家园共同记录幼儿作品,走进幼儿心灵,实现有效互动
在瑞吉欧的“集体学习”过程中,就强调了记录幼儿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儿童和教师“重温”学习时刻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从高结构向低结构转变,教育方法从教师传授向幼儿自主探索、主动学习转变的过程中,记录和分析幼儿的作品,是工作方法的一大转变。通过记录,家长、教师有机会和儿童“深度”对话,有机会和儿童重温已经学习过或发生过的事情,使幼儿的学习过程变成教师、家长、幼儿看得见的过程。
记录的方式方法
可以是文字记录、照片记录、录像记录等方式,也可以是对幼儿作品的注解、孩子的原话记录、幼儿创作作品表现、作品说明、对作品的评价等。
附:教师和家长的记录方式之一
记录的内容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纲要》明确指出:“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方法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幼儿的重要依据。”这对我们记录幼儿作品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我们认为,幼儿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表现和各种作品可概括为以下几类:物化类,包括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修建作品、自制图书等;语言类,包括口头作文、对事件的陈述、对学习经验的陈述等;行为类,包括对幼儿有典型意义的行为等。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在孩子日常的生活行为中仔细观察孩子,聆听孩子,关注孩子的需要,猜测他们的内在动机,倾听孩子的心声。为此,我们的记录不仅关注幼儿作品本身,而且关注幼儿创作的过程及日常的行为表现等,从中揣摩孩子的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最为重要的是要抓住能反映儿童所思、所想、所感的东西,把对认识和理解儿童有益的材料,以及对儿童认识自己有用的材料记录和整理出来。
记录需要注意的问题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1)记录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能充分调动家长参与记录的积极性,我们的记录就应该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为此,我们始终围绕一点:记录、分析幼儿作品的目的,在于增进教师、家长对幼儿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家园合作措施,通过记录反映幼儿的成长变化。如容容小朋友,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记录发现:她胆小、怯懦,心理承受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差,较容易妥协;而她的妈妈一直希望她能歌善、舞、能说会道。于是,我们通过家园合作,共同记录分析其行为表现的做法把她每次的表现、表演,通过录音、照片等方式记下来,在给小朋友的展示中,在每一次对比中,让她和她妈妈看见她的进步,不断地给她鼓励。如今,她的自信心明显增强,愿意主动、大方地在公众场合说话和表现。又如卫国小朋友;绘画的想像力特别丰富,但在表现力等方面要稍稍欠缺,父母每次看了他的作品都要数落他一番。通过家园共同记录和分析他的作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家长通过作品看见他的长处,并且记录和收集了他的初期作品(从第一幅开始),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长促短”。一学期下来,他的绘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通过记录的作品,教师、幼儿、家长见证了他成长变化的全过程。
(2)注意记录过程中的询问和追问。“记录”,不仅仅是在幼儿的作品旁边记下幼儿的话,也不仅仅是关注作品结果,而是要关注幼儿的创作过程,教师应善于观察、询问、追问,通过追问,寻找幼儿的“本土概念”。通过记录的过程,挖掘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幼儿发展中的优势、弱项,了解和摸索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加深对儿童的能力和兴趣、不同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及在不同领域内获得概念特征等方面的了解,更全面地认识幼儿,从而思考如何在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施教,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记录还应注意把握好家长和教师的“纬度”与“数量”,要适当地把握好记录和评价的度,不能一味地给家长布置太多的任务,因为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同时,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记录和评价的度应该有所把握,如刚入园小班幼儿家长可每周参与2―3次,专职家庭主妇可增加次数,而工作忙碌的家长则可以相应减少记录和评价的次数。
[TR]
[TD]
幼儿: 班级:家长: 教师:
[/TD][/TR]
[TR]
[TD]
作品名称:
[/TD][/TR]
[TR]
[TD]
背景:
[/TD][/TR]
[TR]
[TD]
孩子的话(对作品的阐述,由家长或教师记录):
[/TD][/TR]
[TR]
[TD]
家长的话:(可以是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记录、分析、说明,也可以是家长对孩子作品的解读、对孩子发展的分析等。)
[/TD][/TR]
[TR]
[TD]
老师的话:(可以是教师对幼儿作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的内容反映了幼儿怎样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也可以是说明:此前幼儿画的是什么,班里其他幼儿是怎样画的;也可以是对家长的话合理性的分析或补充说明等)
[/TD][/TR]
家园互动、评价幼儿作品的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通过教师和家长共同记录、分析幼儿作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作品记录,无数次地引发了教师和家长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他们开始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作品,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孩子的“理论”,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孩子独特的创作,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幼儿。同时,通过记录幼儿的作品,转变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和评价观:由最初的关注技能技巧到现在的关注幼儿的创作过程以及幼儿创作时的内心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以前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横向比较到开始注重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开始从欣赏的角度去寻求幼儿作品和行为背后有价值的教育契机。
一位家长在通过一段时间对孩子作品的分析记录后作了这样的反思:“通过对女儿前后三次创编故事的记录,我明显地看到孩子在这方面的巨大变化。虽然孩子所编的故事题目与内容还不符合,创编水平比起班上的其他孩子还有差距,但我还是看到了孩子的进步:编故事情节越来越完整了,比上次编得好多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不但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最可贵的是让我有机会放下家长的架子,静下心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久违了的童真的眼光去看孩子,看她的点滴进步,并有机会尝试老师的话:‘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孩子断断续续的话语一次比一次更连贯,想像一次比一次更丰富,我也感到和孩子的距离一次比一次靠得更近了。感谢幼儿园给了我这个机会。”另一位孩子在学习电子琴的过程中,家长在不同阶段分别为他做了录音。第一次记录:“今天是某月某日,从今天开始,我练习弹《小蜜蜂》”。然后是断断续续不成曲调的练琴声。第二次记录:“今天是我练习《小蜜蜂》的第十天。”接下来大家听到的是已经连贯的练习曲。这组录音的最后是孩子即将登台演出的前一天的记录:“明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将在幼儿园的庆祝会上演奏这首曲子。”这时孩子弹出的曲子欢快娴熟。试想,听到这一组录音的人,包括孩子自己,谁能不被成长所感动呢?
在家园互动,共同分析幼儿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似乎每一位家长都是幼儿教育的专家,他们不再对孩子一味地埋怨与指责,反而更加理解与支持。教育因为家园合作而形成了合力,孩子们的发展更富有个性和创造性,他们更喜欢探索,更加乐学、会学。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也因为有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参与和配合而变得不再“孤单”。而这,正印证了方明教授的一个比喻:“家园是一辆自行车上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个轮子朝着同一方向转动,才能共同地作用于幼儿,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幼儿作品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