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建构教师研究共同体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2-20 19:21
标题:
建构教师研究共同体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让儿童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儿童学习科学的方式如同科学家做科学研究的方式。我们认识到,“做中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儿童“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能“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这种思想与我们当今教育改革的理念完全一致。然而,要将这一先进理念落实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儿童学习方式的改变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过程。对于这种改变,我们没有太多现成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和经验,只能在“做中学”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我们认为,这种探索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集体的作用。我们发现,建立一个教师研究共同体并有效发挥其作用,是在幼儿园里有效进行“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
一、形成教师研究共同体
研究伊始,我们成立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教师在接受初步培训后,开始进行尝试。进入实践阶段,教师发现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会遇到困惑与问题。于是,大家就希望专家来解决问题、提供方案。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任何一项研究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都需要一步一步探索,而我们每个参与者都是一名身负重任的研究者。
通过讨论,大家在思想上明确了:我现在就是一名研究者。我们之所以成为研究者,是因为我们了解幼儿,知道他们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状况;我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我们能够探索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我们研究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要在我们幼儿园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发挥研究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共同体积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其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在我们的研究共同体里,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协调研究活动的开展,包括时间安排、形式选择。(2)提供与研究实践紧密相关的支持性措施,比如提供图书资料、物质材料等。(3)参与研究的过程,包括参与设计“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活动方案及其实施。(4)组织进行阶段性反思与总结。实验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设计“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活动方案。(2)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3)对“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经过这样的分工,首先,我们形成了两周一次的学习、研讨制度,每次都对研讨的内容进行整理。其次,为了充实教师的科学知识,我们查阅相关的科学书籍等资料,请来科学家做讲座。此外,我们还选择相关的科学书籍、材料供幼儿阅读和操作。再次,组织者在参与设计和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括与教师讨论制定活动的目标、方式方法,与教师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有效发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作用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运用集体智慧才能解决。
(一)共同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在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时,我们首先要选择的是教育内容。以往的科学教育内容是由大纲规定好的,教师只需按计划进行,而现在则需要我们自己选择。“做中学”科学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探究价值。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幼儿身边哪些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内容?这些内容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兴趣与能力?对此,我们积极开展讨论,决定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比如,春天来了,幼儿对小兔表现出浓厚的喂养兴趣。又如,幼儿在户外发现了一条青虫,并带回活动室。我们经过分析后认为,小兔、青虫是幼儿关注的事物,且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索价值,便开展一系列活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确定内容后,就要考虑如何运用“做中学”的方法“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用实验验证并记录信息,再展开交流与讨论,最后获得结论。在设计方案时,我们采取了逐步完善的步骤:个人思考初步设计方案,小组成员相互质疑完善方案,大组把关确定方案。
1.个人思考,初步设计方案。即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已确定的科学教育内容和目标,设计方案,主要考虑以下问题:如何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如何支持幼儿开展实验,用什么方法记录。
2小组成员相互质疑,完善方案。平行班的教师结成一个研究小组,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方案介绍给大家,提出自己在设计方案时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同组成员对该方案提出质疑,大家进行分析、研讨,共同寻找适宜的方法。
3.大组把关,确定方案。大组由小、中、大班各研究小组组成。各小组在大组介绍本组教育方案,各组教师再次对该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使方案更加完善。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在每个环节都经历了新观念与旧观念的斗争。如,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将幼儿引向探究过程还是告知结果?这也正是教师从旧观念到新观念的转变过程,是教师教育能力提高的过程。每个教育方案的产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大家共同提高认识、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实施过程中共同分析、调整
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发挥研究小组的作用,进行有计划的活动观摩,之后用“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方法、策略进行评析与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做中学”精神,哪些行为还存在着问题;根据分析,再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在本班或在平行班进行第二次尝试。
1.集体分析与研究。对于具有借鉴意义的、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大家就在集体中讨论解决。如“观察树的变化过程要猜想吗?猜想什么?”经过讨论,确定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猜想问题:“春天的树会有什么变化?”“芽里会长出什么?”“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此外,集体观摩与评析也能使每位教师受益。比如,在中班自然角种植活动中部分幼儿产生了挫折感,经过共同分析,大家发现这是由教师的提问“比比谁的植物长得快”以及个体记录的方式不适宜造成的。在教师将引导语改成“你们小组的植物有什么变化”,将记录方式改为小组合作记录后,幼儿都对自然角种植和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施教者或观察者都在学习运用“做中学”的知识与理论,对科学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与探索,共同积累经验,提高科学教育技能,加深对“做中学”的理解。这种共同学习与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教育研究的深入。
2.小组分析与研究。对属于某年龄段或某班级的问题,我们就在小组里讨论解决。如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个体记录没有兴趣,就和班里两位教师讨论,寻找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记录的形式过于复杂,不适合小班幼儿。于是,将记录方式改为直观形象可反复操作的集体呈现方式。幼儿十分喜爱这种方式,都能积极运用。
3.个别分析与讨论。对某个活动中出现的非常具体的问题,我们就与该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如在“蜗牛轶事”活动中,出现了教师提问无针对性的情况,经过与该教师交流、讨论,该教师及时改变问题引发幼儿讨论,使探究活动深入发展,帮助幼儿找到了“蜗牛为什么拉红屎”的答案。
(三)及时总结与反思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形成了一个共同学习与研究的集体,不断地通过阶段性总结与反思,审视与发现“做中学”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适宜的策略,有效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如在“观察春天树的变化”后,我们及时总结同一个主题里小、中、大班教育目标的差异与定位,经过充分讨论,初步确定为:(1)小班:初步感知树木变化的典型特征。(2)中班:初步感受树木渐变的过程。(3)大班:充分感受树木的细微变化,初步了解树木变化与环境的关系。有了这样的目标划分,教师在秋天进行“观察树的变化”教育时,就减少了盲目性与年级间的重复,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为今后的科学教育实验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教师研究共同体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