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来自前沿的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谢思洋    时间: 2018-12-20 19:22
标题: 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来自前沿的报告
                                                                                                  
●走进真实的孩子世界●
许多文艺作品习惯于把孩子描绘成“一张白纸”,天真纯洁似乎成了孩子的代名词。在人们意识中,这样的认识也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我的一些所见所闻使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世界中的色彩绝不仅仅是纯白,它远远要丰富、复杂、生动得多。笔者在这里大胆邀请诸位一起回顾可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又常不在意的几个真实的片断。
案例一:幼稚的“世故”
几年前的一个教师节,有些家长很早来园,他们一边向自己的孩子匆匆交待着事情,一边神秘地把一些小小的礼物往我手里塞。我忙着接待孩子,又忙着推辞,不免有点手忙脚乱。七点半左右,班内的孩子已经来了很多。敏敏(系幼儿化名,下同)和她妈妈在这时来了。敏敏妈看到我就把一瓶香水放在外面的桌上,还朝我挤了一下睛睛。我连忙把她往屋外让,以便把香水悄悄地还给她,惟恐我身后的一双双小眼睛发现。我正推辞着敏敏追了出来,很大声地对我说:“老师,你收下吧,可香呢!我妈妈也最喜欢,我就要妈妈送给你,妈妈还不让呢!”等我以不用香水为由送走了敏敏妈回到孩子们身边时,听到敏敏正眉飞色舞地在小朋友中间发表演说:“我送香水给老师了,我爸爸说这下子老师肯定最喜欢我。”看到敏敏兴奋的样子,我心生感慨:幼儿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某些意识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成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态度、方法在孩子眼中一清二楚,孩子在不知不觉地模仿着。如小敏敏就用“送礼”这一幼稚而又“世故”的行为来尝试影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从而改变彼此的交往内容与方式。
案例二:敏感易伤的心
午餐时,王阿姨在给小朋友分汤,分到奇奇时,王阿姨对我说:“这个奇奇,太胖了,像个小皮球,还爱吃肉。”我注意到小奇奇端着碗怔了一下,就默不作声地走开了。我吃完午饭刚到活动室,就有小朋友前来“告状”:奇奇剩饭了。我走近一看,小奇奇基本上什么也没吃,眼中有泪水滚动的样子。我轻轻把他揽在怀里,柔声问:“小奇奇,你不高兴了?”他一下子哭了,大声说:“奇奇不是小胖子,不是小皮球。”
在孩子看似快乐单纯的表面下,隐藏着敏感易伤的心。特别在幼儿园这个类似于家的生活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孩子在情感上对教师的依赖是绝对的。因此,身为教师,更需谨言慎行,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打击。
案例三:热闹中的冷漠
“六・一”节到了,幼儿园是十分美丽而又热闹的,亲子活动就要开始,父母正忙着给自己的孩子打扮,还不时小声交流着。我在进入午睡室拿化妆晶时,看到中间的小床上坐着玲玲。她正用手托着下巴,面无表情地看着前面。我心里一怔,不由得责怪起自己的粗心。玲玲的父母目前正为玲玲的抚养权闹纠纷,今天过节竟然一个也没有来。看着玲玲失落的神情,我心里酸酸的,轻轻地抱住她说:“今天老师缺个伴儿,你愿意做我的伴儿吗?”小玲玲仰起花儿一般的脸,笑了。
近年来,幼儿园中的孩子父母离异日益增多,许多离异父母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使孩子成为直接的受害者,他们中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被迫关闭,他们在成人分分合合的纠缠中备受折磨,他们早熟、孤独、敏感而脆弱。面对这些离异家庭的小孩,我们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在幼儿园享受到家的温馨,让他们的情感能找到一些归宿。
案例四:碎的饼干
吃早点了,孩子们洗好了手准备用点心。倒豆浆时,我看到一张餐桌上五个孩子在把放饼干的盘子推来推去。走过去一看,只见四个孩子手里各拿了两块饼干,盘子里还有一些碎饼干。这时盘子正推向洋洋,洋洋手里没有饼干,看来无声的拉锯战就是由饼干引起了。看到我,一个孩子马上说:“洋洋不吃点心。”洋洋大声说:“我不要碎饼干,为什么要我吃碎的!”然后又蹦出两个响亮的字:“自私!”我问:“谁愿意和洋洋换一下?”静静迟疑地不情愿地把一块完整的饼干放进了盘子里。看着洋洋气愤的样子和另几个孩子不以为然的表情,我知道“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孩子也无法幸免。很多孩子心中常有自私、霸道、独占、嫉妒等不良的情绪。尤其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孩子托付给老人,“隔代亲”使许多老人失去了理智,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使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失去丁判断能力,缺乏交往的方法。我们教师该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笔者之所以花如此长的篇幅介绍这几个案例;目的就是想说清楚一个问题,即关于教师爱孩子的问题。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幼儿园教育”中把“面向全体,热爱幼儿”明确规定为工作原则。所以“爱孩子”是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要求,是一门必修课,管理者、社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教师对此也非常敏感。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幼儿园中的各种宣传板上、教师的言谈中、文章里无不洋溢着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而实际真正深入到孩子中间,深入到教师中间去时,才发现这种理想的、高尚的、无处不在的博大的爱基本上是夸张而不现实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把“爱每一位孩子”作为情感要求来给教师打分,那么很多教师可能是不及格的。这是因为:首先,教师的素质、世界观、对幼教这一工作的态度,以及教龄、阅历等,都影响着他们对孩子的情感;其次,孩子们不同的长像、家庭、性格、爱好等使他们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影响着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必须要认识和承认的是,幼儿教师本身的情感与任何社会人没有什么两样,虽然特殊的工作有特殊的要求,但它不能改变人的本性。但是,我们可以把对孩子的态度作为一种行为目标来完成,也就是确立教师在这一工作中应有的行为目标,对于与幼儿相关联的不良情感应适当隐藏和淡化,多表现给孩子以冷静、科学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
以上这些案例是极为典型的,虽然它只是在个别幼儿身上发生,但基本上代表了孩子的部分性格特点,并且天天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它是明亮的儿童世界中的一种不和谐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脆弱的,他们极需要教师的发现、引导和关怀。只有把“爱孩子”作为行为目标的教师才能由此了解到孩子世界的复杂多变,从而以“行为责任感”来对自己提出科学的要求,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认识,并不断地调整白己,使自己尽快适应孩子,有正确的教育行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应是空泛的高调,而应是落实到教师教育行为上来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让教师静下来,注重幼儿情感的发展,把走进孩子真实的世界作为责任和目标,切实理解孩子的需要,踏踏实实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幼儿教师是教师中独特的一个群体这种独特取决于她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孩子进入幼儿园是独立生活的开端,是集体生活的开端,也是进入社会生活的开端。教师每一种角色的扮演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严格说来,这些孩子尚不能称为教育对象,孩子的特点和幼儿园的环境使更多时候教师和孩子是互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把握这种多重角色时显得并不轻松。一方面,各级各类大规模、大容量的培训活动以及多种信息通道的建立,使教师的角色意识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已有的教学理念仍保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之各种课程模式的介入,不免使教师们有一些晕头转向,有些无所适从。因为从理论层面上来说是有规律可循,可到达教师的实际问题中便是变化万千了。我们常常在活动中看到,教师在各种角色间徘徊,小心翼翼地不敢逾雷池一步。
由此笔者认为必须先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做什么?我怎样做?
我是谁?是教师的自我定位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谁?是“智慧老人”解疑?是“问题宝宝”设问是“仙女魔杖”引路?还是“快乐伙伴”共同活动?……角色选择是多种多样的,角色的扮演决定了孩子活动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握不清角色的界限,便会有角色串位。我们常看到一些现象如:有的教师在发现问题后代替孩子进行处理;有的教师则以“百科全书”的姿态出现,俨然是权威等等。这样做必然出现越俎代疱或者放任自流的现象。所以,角色的定位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随时变化。
我做什么?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教师与幼儿的角色谁明谁暗?“主导”与“主体”的地位如何摆准?这些都是教师明白的但木容易做对的问题,比如“主导”与“主体”的问题就一直是探讨的中心:教师做得太多,则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抑制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太少,则无法达到引导的效果,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仁者见仁,在这里就略过不说。
我怎样做?是教师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教师也容易走人误区,稍不小心就会有偏颇。特别是教师在各种教学模式中举棋不定,不知道是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潮流走。当前“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席卷而来,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学习方案教学、讨论方案教学、实施方案教学……“预成”、“生成”等等均成为了热点话题。然而是不是任何人、任何幼儿园都可以使用这个课程模式呢?方案教学强调幼儿的主体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案来自于孩子的兴趣,“预成”方案与“生成”方案巧妙结合,构成教学整体,是优秀的教学模式。但同时它对教师和幼儿园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幼儿园现有的条件下每个教师都实施它是不符合现实的。因此;在考虑“我应怎样做”这个问题前首先应该考虑“我能怎样做”。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城市有大部分幼儿园的师资现状还不够理想,跟着感觉走和跟着潮流走都不现实。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力量和条件下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公开教学时的尴尬●
很多地方,公开教学活动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的特色展示、幼儿园整体教学能力展示时,更是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公开教学还是很多幼儿园进行园际交流、探讨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公开教学的规模大至省、市级,小至本园、本年龄段,观摩活动的人数也有多有少,多至两三百人,小至一二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有公开教学的经历,那么,公开教学时以下几个小小的场面对大家来说都是不陌生的。
场景一:令人担心的冷场
这是教师十分担心然而极易发生的场景: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或者要求幼儿讨论某件事时,幼儿极为冷漠地坐着,仿佛在比赛定力,任凭教师左启右导,他自巍然不动。场景二:令人生疑的我知道这是让教师十分尴尬的场景:比如教师讲故事后想提问,问题还没有提出来,就有数位幼儿自信地高举小手:“老师,我知道!”这令参加活动的幼教同仁哗然,并顿生疑惑:“知道了?”接着便心照不宣地释然了。
场景三:令人无法应对的“不好”
教师在这时需表现出超人的耐心及过人的机敏。在活动中,教师满怀自信地组织环节过渡,突然在孩子整齐的“好”声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不和谐音“不好”,它是如此的响亮,不能忽略不记,不能不处理,否则个性如何体现!于是,教师的预定目标有可能无奈仓促地改变了。这是考验教师心理素质的时候。
场景四:令人眼花缭乱的“配合教学”
为了确保公开教学的成功,一般由一个人组织教学活动,由个别配班的教师跟随。但有时,公开教学时有些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具实在太多了,于是不停地有教师端着各式各样的盘子穿梭于孩子中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以上是笔者从公开教学的场面中随意摘取的几个小小花絮相信大家莞尔之余也会心照不宣。如何会有这些尴尬产生呢?这些尴尬是偶然的吗?
首先,场景一中的情况经常出现在借班进行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对该班幼儿原有的经验认识不够,加之幼儿对陌生教师的情感距离,“冷场”便自然而然发生了;而“我知道”事件的发生,则在于教师在活动前对孩子过多地进行了前期准备――幼儿是不可能控制回答问题的最佳时机的;至于“不好”的故事更是寻常,这才是孩子,明知道公开教学时老师怕这个,就玩一下。由此可见,公开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心态与平时的活动是不同的。在公开教学中,教师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因此整个活动多少带有一些表演的成分在其中。在面对很多观众的时候,教师的表现与平时有很大的差异,包括语气、体态都会有变化,而孩子受到环境及教师的刺激,特别的兴奋,也会有异于平时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公开活动更适于教学交流而不适于作为评估的条件,且公开教学的规模宜小不宜大。


          关键词:幼儿教师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