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谢思洋
时间:
2018-12-20 19:24
标题:
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
约翰・享利赫・裴斯塔洛齐(Johnn Heinrich Pes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际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生活在西欧资本主义正在确立的时期,当时法国已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国影响下,裴斯塔洛齐的祖国瑞士虽然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广大农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不得温饱,更谈不到受教育的问题。裴斯塔洛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了广泛的教育和社会活动。
一、教育活动和改良社会的政治观点
裴斯塔洛齐生于医生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就在慈母的抚育下,受到母爱的教育。幼年时代住在农村外祖母家。当时瑞士的农村正处于由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的时期,广大农民遭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这在裴斯塔洛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起对农民的强烈的同情。
还在求学的时代,裴斯塔洛齐就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十七岁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感受颇深。
大学读书时,他受到一些具有民主进步倾向教师的影响,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小组,研究有关社会、政治和教育问题,发表抨击政局的意见,一度受到拘留。后来,裴斯塔洛齐放弃继续上大学的机会,回到农村,经过各种波折,终于在一位朋友的相助下,在新庄(Neuhof)这个地方购买了一块土地,开办示范农场。他是抱着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愿望,进行农业种植的示范实验的。他希望农民能从示范农场学到新的耕种土地、管理农事的方法和技能,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这仅是一种尝试,试验很快就失败了。
社会的动乱,农民流离失所,造成不少孤儿和流浪儿。1774年,裴斯塔洛齐又在新庄开办了千个孤儿院――“新庄孤儿院”。收容了五十个五至十岁的孤儿和流浪儿。他开办这所孤儿院的初衷是,一方面先让这些孩子暂时有个安身之地,更主要的是要他们一边学一些知识,一边从事一些劳动,教给他们从事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技能,以便将来能够独立生活,免受贫困与饥饿。在田间或纺织场他请专人领导儿童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或在劳动以后,裴斯塔洛齐亲自教孩子们学习读写算。可以说,这是一个较早的企图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机构。裴斯塔洛齐没有任何别的经济来源,他希望以自给的办法,用儿童的劳动所得,来维持孤儿院。对于这样一些年龄的教育对象来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到1780年,试验又失败了,裴斯塔洛齐本人完全处于破产此后十八年间,裴斯塔洛齐总结自己的初步社会、教育活动经验,集中精力从事著述。《林哈德与葛笃德》这部著名的社会政治和教育文艺著作,就是在这期间写成的。著作问世后,受到一些人士的赞赏和好评。
1792年,法国立法会议决定授予裴斯塔洛齐以“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称号。裴斯塔洛齐以此而感到自豪。
1798年裴斯塔洛齐在斯坦茨(Stanz)又开始了他的教育试验活动。这一年,瑞士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瑞士共和国。斯坦茨地方,在平息一次由天主教和贵族煽动的暴乱以后,留下不少孤儿。裴斯塔洛齐接受共和政府的委托,组织了斯坦茨孤儿院。他满腔热忱投身于这一工作。孤儿院收容了八十个五岁至十岁的儿童。他以慈父般的情感和态度来对待这些孤儿,真诚地关心他们,热情地教育他们。后来,他在描写孤儿院的情况和他与孤儿们的关系时说:“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的和心灵的一切需要……我们分享着食物的饮料,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除了他们,什么都没有。……”裴斯塔洛齐一面教孩子们劳动,同时又教他们识字。他把全部情感和精神都倾注到这些孩子身上。他以惊人的毅力,把这些性格、脾气和兴趣完全不同的孩子们,教育、团结在“和睦融洽的家庭”中,“孤儿院充满了信任和兄弟般的友爱”。在这里,裴斯塔洛齐很注意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注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也注意智力、道德和体力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为使教育心理学化,裴斯塔洛齐开始了初等教育的合理的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他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寻找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容易最简单的方法,以改进初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很短时间内,裴斯塔洛齐在斯坦茨孤儿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后来,由于这个地方要改作军医院,孤儿院的工作不得不中断。这给裴斯塔洛齐带来很大痛苦。
1799年裴斯塔洛齐在布格多夫(Burgdorf)的一所招收五至八岁儿童的市立幼儿学校担任教师,并继续初等教育新方法的实验研究。第二年担任了布格多夫中学(也称学院)的领导工作。这所学校的规模较大,附设有师资训练部,还有寄宿舍,也便于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可以说,这是裴斯塔洛齐在教育实践,特别是在教育理论上最有成效的一个时期。《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观察初阶》,《母亲读物》和《数的直观教学》等著作,就是在这一时期相继发表的。这些著作是他依照教育心理学化的原则,对改进初等学校工作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正是在这些著作中,对简化教学问题,作了较详尽的阐述。这时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实际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并获得很大声誉,各国派来许多学生(有些后来成了著名学者)向他求教。1805年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称伊佛东学院(仍分为中学和师资训练两部)。此后,这所学校继续存在了二十年。头十年是其全盛时期,学校声誉驰名欧陆。不少有名人士相继前来参观访问,其他国家富豪子弟也纷纷来此上学。这些富裕阶层子弟的不断来到,和他办学的初衷愈益相去甚远。同时,教师之间彼此攻击、互不团结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以致后十年这所学校则日趋衰落。
1825年,裴斯塔洛齐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伊佛东,回到他最初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涅伊霍夫。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他写成总结自己一生教育工作经验的最后一本著作《天鹅之歌》。
从他的全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裴斯塔洛齐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人道的社会政治观点。他抱着一副悲天悯人的善良心愿,希望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当时瑞士的社会矛盾,企图通过改良主义的途径,帮助贫苦农民摆脱悲惨处境。他并不理解产生这种状况的真正原因,以为只是由于农民缺乏教育,生产能力很低,不会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劳动所致。因此,他认为一方面必须从教育入手,普遍提高农民的智力和教育水平,帮助农民改进耕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技能,进而提高农业生产,以改善农民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劝说开明地主、官吏乃至最高的统沼者,要他们同情劳动人民,愿意从各个方面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使之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他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也就在这里。他之所以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家庭化的爱的教育、重视劳动农民的教育并强调以“爱”相待,都受他的这一社会政治观点的支配。
裴斯塔洛齐主要接受了莱布尼兹和康德的某些观点,构成他的哲学见解。这些见解,成了他的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依据。莱布尼兹(1646―1716)的“单子”“预定和谐”的思想,对裴斯塔洛齐有较大影响。莱布尼兹断定,宇宙万物都是由上帝所创造的、无数精神实体“单子”所构成,由于上帝预先的安排,这些精神实体得以相互依赖和谐相处,单子本身又要求发展。裴塔洛齐接受莱布尼兹的这一思想,认为人生来就蕴藏有各种能力和力量的萌芽,它们都渴望得到发展。这就是裴斯塔洛齐的天性的自我发展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康德(1724―1804)把天的认识分成三个阶段:感性、悟性和理性。他以为在感性阶段,由于外在事物刺激人的感官便产生感觉。感觉还只能形成一些杂乱无章的混混沌沌的感性材料(“质料”),质料必须经过人先天固有的“直观形式”去整理,才能构成认识对象并由此获得感性知识(“现象”)。由于“直观形式”(认识主体)是先天的,因此,经过“直观形式”整理出来的感性知识也是主观的。裴斯塔洛齐接受了康德感性直观的观点,强调认识事物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显状态存在的”观念引申出来,使之成为清晰的观念,所谓认识就是“从模糊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观念”的过程。
二、关于和谐发展教育的见解
从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社会政治观点出发,裴斯塔洛齐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作了过高的估计。他始终相信,通过规劝、启蒙和教育,激发人们善良的心愿,就可以很顺利很自然地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和贫富悬殊现象,从而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他还认为,贫苦人民的生活所以贫困,是由于愚昧无知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教育应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但当时的情况是,只有极少数有钱有势的人才能受教育,而绝大多数贫苦人民则根本无权受教育。他说:“就我所知,教学正如一座大厦,大厦的上层宽敞明亮,艺术高超,但是为少数人居住。……中层,居住的人就比上层多得多,但是这里并没有上升的阶梯使他们能够合乎人性地爬到上层去……最后,在下层住着无数的人群,他们和上层人们一样,有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的同等权利,但是,他们不仅是被放在令人作呕的黑暗中和没有光亮的洞穴里,而且被蒙住了双眼,他们即使仰望大厦的上层,也是不可能的。”裴斯塔洛齐对于大多数人根本无权受教育的现象,深为不满,对于那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等级教育,表示愤慨。这充分表现出他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感。但这并不是说,他承认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相反,由于他相信贵族、农民、手工业者的天赋力量各不相同,将来从事的职业就不一样,因此,每一等级的人所受的教育也应各异,贵族的子弟应受到准备当贵族的教育,手工业者的子弟应受到准备做手工业者的教育,同样,农民的子弟就应该受到准备当农民的教育。这种使每个等级的人受到适合于他们社会地位的教育,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变相的等级教育。他以为,如果每个等级的人都受到适应于他们的生活和地位的教育,那么,社会自然就会安宁了。这是裴斯塔洛齐思想认识上的一大缺陷。
在教育对人的作用问题上,裴斯塔洛齐特别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谓教育适应自然,是要求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因为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力量的萌芽,渴望并要求获得发展,而只有教育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发展起来。因此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就在于发展天赋的潜藏在体内的能力的萌芽。而且,“只有依赖于教育,人才能成为人”。这样,裴斯塔洛齐就赋予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以巨大意义。
裴斯塔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基于适应自然的原则,裴斯塔洛齐确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按照裴斯塔洛齐的解释,人的天性的发展和形成完善的人,就是要使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使之成为有智慧的、有德行的、身体强健、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在《天鹅之歌》中,裴斯塔洛齐这样写着:“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这里的“平衡”,实即各种能力的协调与和谐发展的意思,它要求在各方面都能发展,而不是只注意发展某一方面忽视其它方面。“初等教育的任务,在于……和谐地发展个人的各种能力……”。这就是裴斯塔洛齐所以既重视智育,又重视德育,还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原因。可见,裴斯塔洛齐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是和他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相联系的。
裴斯塔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包括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1.体育和劳动教育
裴斯塔洛齐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主张体育跟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他认为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所有这些力量都是要求发展的。他说:“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抓物”,以至人的整个身体都要求通过各种活动,得到发育成长。这种活动从小就在进行着,如从手抓、脚蹬、走动、伸举到“打击和搬运,戳刺和投掷,拖拉和旋转,围绕和摆动等等。”都可使体力得到发展。
裴斯塔洛齐把体育看成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阶段。他认为,如果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那么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由于他还把劳动教育看成儿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改善贫困生活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所以,他就更加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他曾这样说:“使功课劳作合一,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的途径”。并且他自信这是一个“伟大的主张”,是“抓着了人生的真正需要,找到了造成幸福与保证生活的根源”。
应该看到,裴斯塔洛齐重视劳动教育,重视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并力求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以实施,是很可贵的。不过,他认为每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应受到符合于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的教育,因此,只有农民、手工业者的子弟才应受到劳动教育,有钱有势的贵族,就没有必要受劳动的教育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再有,他使功课劳作合一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而这种合一,是以劳作为主,学习为辅,其结果,学生可以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却很难学到什么实际的文化知识。
2.道德教育
裴斯塔洛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说,不仅是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抓物,“心也要信仰和热爱,智力要进行思维”。他认定,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人的各种天赋的道德力量的萌芽,通过对儿童的抚养、教育,逐步地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儿童的道德观念,进而养成到的习惯。
按照裴斯塔洛齐的设想,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与家庭式的教育相联系,通过对儿童的慈母般的热爱、信任等情感,来激发、唤起儿童的爱、信任和感激的种子,由于母亲对儿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热爱,“爱的种子就在孩子心里发展起来了”。由于母亲对儿童表现出来的充分的信任的感情,“信任的种子在他(儿童)的心里发展起来了”。也由于母亲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和照顾,感激的种子也就在儿童的心里发展起来了。“爱、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发展着良心的萌芽”。儿童对于母亲的爱,进而及于兄弟姐妹、周围的邻人,以至扩大到所有的人。裴斯塔洛齐肯定这“就是道德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由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自然关系所揭开的。”
可见,裴斯塔洛齐确定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爱所有的人--博爱。他相信爱所有的人又是对上帝的爱相一致的。这样,他就又把“博爱”与宗教教育结合起来了。
怎样进行道德教育呢?裴斯塔洛齐非常重视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和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实际练习。在新庄,在斯坦茨,裴斯塔洛齐都是以身作则用家庭化的母爱精神教育和感化孤儿,发展他们的道德力量,激发他们爱的思想感情。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儿童的教育上,所以在短期内,就把那些在身体、智力和道德面貌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孩子们,感化和教育过来,变成他所期望的人。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裴斯塔洛齐举了许多有关儿童道德行为练习的事例。葛笃德教育自己的子女,为了帮助邻居的孩子度过困难和灾难,即使暂时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心甘情愿。
应当指出,裴斯塔洛齐把道德教育归结到爱所有的人――博爱的观点,是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反映。他把德育又跟自然神教联系起来,认为道德品质是上帝赋予的,道德教育的最后归宿是爱上帝等,更是极端错误的。
3. 智育
裴斯塔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认为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他断言,所有的人生来就有各种“才能”和“能力”,智力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儿童的这些天赋的才能核能力。在《与友人谈斯坦茨经验的信》当中,裴斯塔洛齐明确地谈到了这个见解,他说:“我已经观察了一个长时期,在孩子们的粗笨、怕羞以及显然的无能的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能,最珍贵的能力。”他又说:“我知道,生活……教导人们事物的关系,启发他们的天赋的智慧,形成他们的判断,激发他们的才能。这些才能好像埋藏在他们天性的比较粗糙的成分下面,直到它们得到解放,才会活跃而有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解放这些才能,塑造并发展儿童的心智。因此,他认为智育的最高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智力要进行思维”,所以发展心智,也就包括着发展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思考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还包括表达的能力和接受印象的能力。
但是裴斯塔洛齐认为智力的发展,不能够离开一些知识的积累。正是从这一基本见解出发,所以他主张在初等学校,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如语文、算术、历史、地理、制图、图画、唱歌,等等。他并且主张,关于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应尽可能多地通过观察、练习去获得。这和他重视感觉直观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裴斯塔洛齐确认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应儿童垫自然禀赋,把他们培养成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和谐发展的具体内容为通过体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把与生
俱来的各种力量和才能的萌芽,充分发展起来。这种和谐发展的完人,不但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得很好,而且是能关心别人,更不侵犯别人的生活。这正是裴斯塔洛齐全部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三、关于教学的理论
裴斯塔洛齐在教学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明确提出并认真探讨了教学所应依据的基本原则,详细地探究并奠定了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系统研究并创立了初等学校的各科教学方法。
1.教学论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裴斯塔洛齐认为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感性经验去获得和积累一定的知识,同时借助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但他更重视智力的发展,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他说,必须“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是泛泛地增加知识”。
裴斯塔洛齐重视通过感官去认识外界事物的观点,在教学论上,特别是在初等学校教学上,有重大价值。他认为只有通过感官,才能获得初步的正确的知识,因为“正确的看和听是获得实际知识的首要步骤”。当然,裴斯塔洛齐所说的感官的感受,绝不限于视觉和听觉,而是包括所有感官的感受。因为,“你追究一个事物的性质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对这事物知道的也愈正确。”这一见解是很正确的。
裴斯塔洛齐着重强调观察(直观)在获得知识与发展智力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认识所获得的观念清楚、明白与否,首先要看观察是否真切,其中包括距离观察对象之远近及感官注入的程度。“你的观念的清晰或是模糊,绝对地、主要地依赖于外界事物接触你的五官(也即与你本人这个中心)的远近,因为所有你的观念都汇集在你身上”。他认为这是人类认识事物获得事物观念
的最初的确定不移的途径。而“教学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就是说,虽终的目的是发展心智,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心智,而发展心智,必须从感性直观这一最原始最初步的形式开始,从而确认了教学遵循直观教学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样,裴斯塔洛齐就确立了教学方面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并且把直观性教学原则作为发展心智的最坚实的基础。这也切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所以,他的直观性原则的提出和论证本身,也完全符合他的教学心理学化的要求。由于裴斯塔洛齐还不了解他以前的教育家(尤其是夸美纽斯)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建树,以致很自信地声称,他对人类的教学所做的最大贡献,正是他确认观察为一切认识的绝对基础,并牢固地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裴斯塔洛齐进一步提出,观察最好要从最简单的开始,但必须要逐步向复杂过渡,这样,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确切、准确、清楚和明晰的地步。所以教学也必须注意“采用一系列的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练习”,才能逐步引向深入,最后,达到发展心智的目的。
同时,他还要求教学要有条不紊地、有次序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不应随意跳跃或先后倒置。裴斯塔洛齐说,“要循序渐进地教育儿童”,因为“智力和才能的发展,要有一个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心理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这里他把循序渐进和适合人的本性、适合儿童的心理的方法直接联系在一起。
裴斯塔洛齐曾一再要求,给予学生的知识,既要“确切”、“清晰”,又要“透彻”,便于彻底了解。
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到要从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近的、具体的事物开始,进而到复杂的、困难的、远处的和抽象的。这样,教和学都要容易得多。因此,贯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各教学规则,十分必要。
在裴斯塔洛齐以前,已有不少的教育家提出并论述过这些教学原则和规则。裴斯塔洛齐的贡献在于他对有些问题进一步作了论述,有些问题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尤其他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和阐述教学问题,反复强调心理学化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表明他在教学理论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科学的发展,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探讨工作,业已开始。裴斯塔洛齐的业绩正在于此。他正确提出,为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他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依靠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他以前的教育家,还没有人能提出如此明确的见解。
2.要素教育论
在其活动的后期,裴斯塔洛齐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上,即他所说的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这个新方法就是设法从最简单最容易最能见效的地方入手,去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费了很大气力寻找简化教学的基本要素,作为教育和教学的起点。他指出:“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讲,要夹晋遍地简化它的方法,这种简化,是我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又说:“我的目的在于简化教学方法,使得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可能自己教他的孩子。……教学方法被简化得使每一个母亲……不需要其它帮助就能够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证明,简化教学的结果,不但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很容易地教好许多不同年龄的儿童,而且也完全可以使儿童在从事手工劳动的时候,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技能。
裴斯塔洛齐研究简化教学的成果,即其所提出的“要素教育论”。他确认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体育的最初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他认为自然赋予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这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练习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劳动是体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要素。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感情。他认为这种爱是由母亲对儿童的真挚的热爱而激发起来的,这种爱反映和表现得最早,并将逐步扩展到对家庭其它成员以至全人类。
裴斯塔洛齐着重研究了智力教育和教学的要素。他说:“富有生命但还是模糊不清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要素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已盘旋好久了。……最后,像一个奇遇,突然地想到使从感觉印象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来自数目、形状和语言。这对我所进行的工作是一个新的发现”。
这样,裴斯塔洛齐便确定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最好先从观察开始,进行感性知觉,通过感性知觉去观察事物时,必须注意三点:
(1)在他面前呈现着哪几种物体?
(2)它们的外貌、形状或轮廓是怎样的?
(3)它们叫什么名称?他怎样用一个声音或一个字表达每一个物体?
要想对这些问题做出确切顺利的回答,他必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具有按照外形来认识不同的物体,并认清它们内涵的能力;
(2)说出这些事物的数目,指出它们是一个还是多个的能力;
(3)用语言表达物体,表达它们的数目和形状,并在记忆里保持它们的能力。
裴斯塔洛齐认为,“任何物体的外部特性的总和包含着它的外形和数量,这是通过语言而达到自己的意识的”。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裴斯塔洛齐便得出结论:数目、形状和语言是一切教学的最初的最简单的要素。根据数、形、词的基本要素的理论,裴斯塔洛齐认为教学首先应该培养“以一切从感觉得到的事物的确切知识为基础”的计算、测量和说话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计算适合于数,测量适合于形,言语(说话)适合于词。这样,知识(学科)教学的要素,便可以归结为测量、计算和讲话的能力的训练,和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他认为这一过程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要素教育理论,是裴斯塔洛齐对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3.各科教学法
裴斯塔洛齐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他为初等学校创建了各科教学法。
形状、数目、名称,是要素教育论的基础或基本要素。裴斯塔洛齐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形、数、词本身的最简单的要素。他确认直线是形的最简单的要素,1是数的最简单的要素,声(音)是词的最简单的要素。从直线到曲线、角、圆直到正方形及其它形状,从1到2,3,4……9个位数、十位、百位数直到其它数目,从发声到说话、到语言、名称等等,这里都有个要素的要素问题。
裴斯塔洛齐对小学低年级各科教学法的探讨,正是以他的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依据的。
他在研究语文、算术、测量(初级几何、制图)等学科的教学时进一步证明,数、形、词(声)完全符合于算术、测量、语文三科的教学。
语文教学。他提出语文(本民族语)教学的最简单的要素是词。“声音”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基本手段”。他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阶段或步骤。首先是“发音教学,或语言器官的训练”,其次是“单字教学或关于单个事物的教学”,再次是“语言教学”,使学生正确表达所熟知的事物以及有关这些事物的认识的教学。发音教学从熟悉全部发音,并使之迅速具有发出这些声音的能力,进而认识字母,懂得音节。单字教学是在发音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关于事物的名称的教学,让儿童熟背各名称的单词,为以后进行阅读作准备。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后阶段,要求把每一事物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熟悉它的形状、数目、特征(圆或方)及如何表达这些特征,进而区别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等。
测量(初步几何、制图)教学。为了使“形”的要素得以具体化,裴斯塔洛齐进一步研究了测量教学法。他确定在进行图形测量、绘画和书写时,首先要注意直线。从直线进而练习转角,正方形、平行线、正方形的分割(二等分、四等分等),然后练习曲线和几何图形。教师应把几何线条指示给学生看(直观),告诉他们这些线条和图形的名称。儿童应从一开始就去观察(直观)它们,了解它们的特点、名称,……并能画出这些线条、图形。
算术教学。为了使“数”的要素得以具体化,裴斯塔洛齐进一步研究了算术教学法。他指出数目是精确的,可以计算的,它能引导到肯定的结果。因此,算术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清楚的概念”。在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对个位数的运算及其关系有初了解,再进而及于十位数、百位数,然后逐步到对于心智的发展。在初步计算的教学中,他以为最好能借助于手指或如小豆、石子等手头可以利用的实物来表示数的关系的运算。在教分数、小数时,裴斯塔洛齐用许多积木堆成一个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当成整数“1”,再拿它来对比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的后继者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算术箱”这种教具。
此外,裴斯塔洛齐也还论述了地理教学方法,他主张地理教学,也要由近及远,即先从观察儿童所熟悉的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始,进而熟悉学校园地、本村的地理情况,再逐步扩大到对本县、本省、本国以至对全世界地理的认识。这样,先给予儿童以初步的地理观念,然后再将这些观念予以扩大,直到获得关于整个地球的观念。在地理教学时,裴斯塔洛齐还主张先观察用泥塑造的地形(模型),逐步过渡到使用地图。
裴斯塔洛齐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基础。
裴斯塔洛齐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实际活动,他的教育活动丰富、充实了他的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都贯穿着如何通过他个人的活动,去改善农民的贫困生活状况。
在教育理论方面,裴斯塔洛齐做出了一定贡献。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如强调教育对人的重大发展作用,重视通过体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的相互协调配合使人得到和谐发展,确认感官在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强调直观教学的地位、作用,提倡要素教育理论,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基础,等等。
当然,也需要指出他思想观点上的不正确之处。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他试图用教育改良社会的社会观点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由于前者,致使他根本不能了解社会不平等和农民生活贫困的真正原因及寻求正确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由于后者,使他相信天赋能力的存在,并错误地认定,农民和贵族由于天赋能力的不同,生来就应处于不同地位,从事不同职业?受不同内容的教育。他的全部事业始终不能遂其心愿的主观障碍即在于此。
裴斯塔洛齐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的全部理论,他对师资培养工作作出的贡献,他对初等教育的改进等,不仅当时对西欧各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且后来对欧美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也有很大影响。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裴斯塔洛齐运动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裴斯塔洛齐运动的中心内容,在于宣传他在改进初等教育、提高师资培养方面的功绩和推广他在教育理论方面,特别是在方法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裴斯塔洛齐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