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一课三研”促进新教师成长 [打印本页]

作者: qiuhaoran    时间: 2018-12-20 19:25
标题: “一课三研”促进新教师成长
                                                                                                  

“一课三研”是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的多次实践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比较不同的教挚策略、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

我园业务部门在每学年度开始之前就对新教师的特长、喜好等进行分析了解。继而借助我园每一年龄段有三个班级的优势,在遵循教师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各教研组及其学科领域的教师任课情况做统筹安排,将特长、喜好相近的教师安排在同一年龄段的同一学科领域。再在此教研组内安排在这一学科领域比较出色的老师。

考虑到新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成长需要,我们的“i研”活动间周一次,并有两位老师轮流承担不同学习活动的“第一研”任务。如果第一周是A老师执教音乐活动的第一研,B老师执教第二研。甚至第三研;那么第三周就由B老师执教语言活动的第一研。由A老师执教第二研或第三研,如此交替进行。现以小班综合活动《鼻子出血了怎么办》为例,浅析“一课三研”的具体做法。

一、“一研”初始

新教师A实施了《鼻子出血了怎么办》的第一研,整个活动安排了观察――讨论――游戏三个环节。A老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多媒体课件中出鼻血的小朋友来引出问题: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了?他的鼻子为什么会出血?幼儿回答最多的是他摔跤了,鼻子出血了。A老师没有顺应幼儿的回答,而是告诉幼儿挖鼻孔鼻子会出血、多吃辣的东西鼻子也会出血。随后进入了第二环节的讨论.A老师主要提了三个问题:1.怎么做才能不让鼻子出血?2.鼻子出血了该怎么办?3.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你怎么办?几分钟之后,由于孩子的答案比较单一,A老师就开始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边看边说预防鼻子出血的方法和鼻子出血后的处理方法。看完课件,活动就进入游戏环节。A老师先简单介绍了一些图片,出示了黑板上的一个哭脸,一个笑脸。然后告诉幼儿正确处理和预防鼻出血的卡片放在笑脸旁.反之则放在哭脸旁。

幼儿纷纷前来拿卡片去配对,但由于A老师讲的知识幼儿没有理解,所以配对无法完成,活动一结束.我们就组织A老师和听课的教师进行评课活动。首先,由A老师就自己组织的活动思路、活动流程及其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她认为自己高估了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其次,由听课的新教师提意见:整个活动主要是A老师存唱独角戏,而把孩子忽视了;另外,A老师应把常见的鼻出血处理和预防的方法以及错误的方法做成PPT。最后,由教研组长、科研主任做总评:一是活动的环节比较单一,且活动环节的层次性、递进性不强;二是活动的主线不明,重点不突出;三是活动形式忽略了小班幼儿的特点。

经过研讨,大家认为第二研前教师一要了解本班幼儿对该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给予一定的知识准备;二要充实PPT的内容:三要调整哭娃、笑娃为哭鼻子、笑鼻子的娃娃;四要在活动中增加“说鼻子”和“鼻出血的处理方法”两个环节,并以游戏形式进行。

二、“二研”紧随

新教师B执教了《鼻子出血了怎么办》的第二研。活动有“说一说――看一看――找一找――学一学”四个环节。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中,B老师通过洒花露水让孩子感知鼻子可以闻到香味,继而又通过和孩子一起捏鼻子,引出鼻子不但可以闻气味。还可以呼吸。B老师的提问有: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瓶水,喷一喷,闻到了什么?你用什么闻的?我们的鼻子还有什么本领?在“看一看”环节中,B老师提了两个问题:鼻子为什么会流血?

怎么做,我们的鼻子会一直很健康?因为有了先前的知识准备和PPT课件,再加上B老师的肢体语言提示,孩子们的答案丰富多了:流鼻血是因为摔跤、挖鼻孔、将异物塞入鼻孔、多吃了辣的食物等,而多吃水果和蔬菜、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则会让鼻子不出血。接着,就进入“找一找”环节。B老师先出示有健康鼻子的笑宝宝和鼻子出血的哭宝宝.然后边告诉幼儿看清图片上的图案是哪个宝宝喜欢的,边示范操作将卡片贴在旁边。在两个宝宝旁分别贴上卡片后,就让孩子分散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操作结束后B教师做了简单评价。而后就到了第四环节――学一学。B老师问孩子:如果你的鼻子出血了,该怎么办?孩子回答:告诉老师、用餐巾纸塞住等。B教师就告诉孩子出鼻血时不要怕也不要哭,要及时告诉父母、老师.并示范了几种简单的处理方法.让孩子模仿。

活动结束,我们针对第二研的情况进行了分析。B老师说自己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得有点急,常常打断孩子的回答。A老师说环节调整后,感觉活动充实多了,不过配对活动分散在四周好像不利于教师检测。教研组长认为B老师忽视挖掘和利用孩子的现有经验(因为他们班前几天刚好有个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出鼻血了,当时就是B老师处理的),同时B老师最后的说教根本吸引不了孩子。科研主任认为较第一研而言,第二研在环节设计、活动准备、活动主线等方面明显进步,但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使用小班孩子易于理解的语言,给孩子的解释或答案不应模棱两可。

于是大家建议第三研在延承第二研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改进:1.活动的导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做到简洁明了,从闻到花露水的香味迁移到“你的鼻子还闻过什么气味”即可。2.教师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讨论和回忆的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在这方面的经验。3.要在合适的时机播放PPT,避免幼儿说一样教师就手忙脚乱找一样。4.归类时注意将两个宝宝贴在两侧,便于幼儿操作,也便于教师检测和总结。5.最后环节可请保健老师前来示范鼻出血的处理方法,并让幼儿模仿.以获得直观了解。

三、“三研”优化

我们又在另一班级,让有三年教龄的C老师实施了第三研,活动分闻一闻――说一说――贴一贴――学一学四个环节。在“闻一闻”的环节里,C老师提了三个问题:闻到了什么味道?你用什么闻的?你的鼻子宝宝还能闻到什么气味?孩子很快答出:用鼻子宝宝闻的,鼻子宝宝能闻到香味、臭味。接着C老师用“哎呀!鼻子宝宝的本领可真大,可是鼻子宝宝也会受伤,还会出血呢”引入第二环节。在提出“鼻子怎么会流血呢”的问题后。C老师先是播放PPT.让幼儿看几种平时不大了解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而后又让孩子说说还知道那些鼻出血的原因。在孩子说出答案后,C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对应的图片并提出第二个问题:

怎样才能使鼻子不流血?因为有了对鼻出血原因的认识,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当热烈。

于是,C老师就很自然地带孩子进入了配对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孩子们不但找准了图片,还学会了使用双面胶。接着C老师又以本班一幼儿出鼻血时拍的照片为教具,提出了问题:“看,××的鼻子出血了,该怎么办?”看到自己熟悉的伙伴,孩子们的记忆顿时被唤起:“老师,用棉花给他塞住!”

“老师,带他到童老师(保健老师)那里去。”

“老师,让他坐会儿。”C老师及时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同时提出“一起看看童老师是怎么做的”的要求.当然孩子们也很认真地看起了童老师处理鼻出血的录像。而后,又拿起老师准备的材料像模像样地做了起来。

“三研“结束了,我们要求教师按顺序将活动方案、活动后的反思、听课老师的评价、方案的调整意见进行整理,并予以汇总和优化组合,取其精华,最终形成完整而有质量的文字材料.作为今后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借鉴。


更多有关“新手幼儿教师入职适应与专业成长”的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2012年专题——               




        关键词:教师成长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