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压力探究
[打印本页]
作者:
cuinannan
时间:
2018-12-20 19:32
标题: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压力探究
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据统计,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比例在协矿脾0之间,一个班级里通常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这种情况已经造成两种不容乐观的后果:一是幼儿教育机构中由于缺乏男性教师,儿童在性别角色学习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状态。二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稀缺,使教学环境几近成为一个女性世界,孤零零酌一两个男生夹杂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与精神压力。我们暂且将这些压力称之为“性别压力”,主要指男性因长期生活于女性环境中所感受到的边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性别认同危机和心理障碍。
那么,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性别压力?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压力的产生?本研究将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访谈、观察等形式来进行,尽可能真实地呈现被研究者的基本心态,寻求他们的切身体验与感受。研究者之所以进行本项研究,是因为:第一,教育理论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非常少;第二,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对该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视角,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第三,可以敦促教育管理人员去关注与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具有实践意义。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国内的一所重点师范大学和一所普通的师范学院抽取研究对象。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在叙述中将隐去研究对象所就读的院校名称及研究对象的真实姓名,分别用赵同学和李同学来代替。
赵同学,男,江苏人,就读于某重点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现在是本科三年级。
李同学,男,云南人,就读于某所规模较小的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四年级。
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二是访谈对象的口述资料。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第二手资料,对于形成理论假设和访谈提纲起了比较大的作用。访谈对象的口述资料则构成了本项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对访谈全程进行了录音,回来后用纸笔全部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
一、“我是被选择的,不是选择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男性通常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和职业产生排斥心理,因为社会现念一贯将学前教育视为专属于女性的领域,而男性则应当从事更加男性化的工作,若进入女性领域必定会被视为异类。“虽然职业分离的现象有减小的趋势.但男女所追求的职业类型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正因为如此,男生几乎都不愿意攻读学前教育专业.被学前教育专业录取的男生也几乎都是被调剂过来的:
赵同学:不是第一志愿报考,我是被调剂到学前的。男生很少有自己想上学首的。……我记得大学里有一个老师,问我们男生一句话.她说你们为什么要报学前?很多人不想回答,有些人选择沉默。我说,我不是选择的,是被选择的……对学前这个专业(我)一直很郁闷。
李同学:没有一个男生是自己主动想上的,到现在我没有认识一个是自己想上的.全是调剂的。(李同学的脸上现出非常肯定的表情)我第一志愿报(考)的是编辑出版专业。
赵同学和李同学都说自己不是第一志愿报考的,并且都认为“男生很少有f{己主动想上学前的。”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不难看出男生不愿就读学前教育专业,不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意义。文森特・帕里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对社会交往的行为和模式加以规范。在这些文化规范和角色期待中,还包括性别差异的制度化标准。”因此,男女两性该有何种举止行为.该选择何种职业,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文化规范和制度化的性别角色标准所决定的。显然,正是这些规范和标准影响了赵同学和李同学的选择。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就读了学前专业,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考生录取后放弃就学的机会而选择复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想再经历一次“黑色的七月”(赵、李同学的口述)。
二、“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当时吓晕了”
赵同学告诉我,当他得知自己被学前教育专业录取时,他感到很恐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赵同学:拿到通知书(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当时吓晕了!打电话问学前是干什么的?有人说是做幼师的,有人说是教幼儿园的。(当说到“吓晕了”时,赵同学的表情显得凝重。)
拿到重点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是赵同学却高兴不起来,甚至“吓晕了”。赵同学告诉我,他当时的情绪之所以如此低落,是因为他无法想像自己以后要当一名幼儿园教师。他甚至都害怕去幼儿园实习.刚开始的时候是被老师赶着去的。
赵同学:不去幼儿园,老师赶着你去。去了躲在小游戏房里不出来。就这样搞的!老师来了,拼命把我拖出去。……(在幼儿园)感觉放不开手脚,有压力。他们感到好奇,我自己很恐慌。有一次园长对我说,小赵,你来了也有半个月了,准备一节课吧,我们来看看。听了这个消息我虽然很恐慌,但还是想准备的。但后来我找了个借口,就不了了之了,在那边的实习我也主动中断了。
赵同学: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老师搞活动,三十几个女生在那边看,还有好多女老师。我坐在一群小孩子后面。然后,主教老师就问了我一个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我站起来回答,感觉自己很唐突。我一直感觉自己在整个群体中很唐突。
赵同学起初害怕去幼儿园,最后又“找了个借口”主动中断在幼儿园的实习,因为幼儿园中绝大多数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作为惟一的成年男性显得很唐突,觉得放不开手脚。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他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自己不属于这个群体,一个大男人不应该站在一群小孩和女教师的中间。事实上,他的这种焦虑情绪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化的环境使他失去了集体归属感,失去了自我身份的认同所致。
三、“感觉自己的专业就是一个女生的世界,我们在里面能干些什么呢”
在女性化的学习环境或职业领域中,男性通常会感到压抑,甚至觉得自己闯进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世界。这是因为,职业角色经常是性别类型化的,护理、文员和幼儿教育等被视为传统的女性领域,男性一旦进入其中往往就会招致异样的目光。这种目光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敏感、焦虑、厌倦和缺乏成就感。
李同学:刚开始开会的时候,一进去,发现只有我一个男生,感觉蛮奇怪的。在教室里面只有你一个男的,大家都看着你,你说你有什么感觉?有时候出去活动,游戏嘛,要在公共场合活动呀……别人看到了之后就会讲了。当时觉得蛮难受的,脸都会红起来,像长了冻疮,心里面蛮有自卑感的。
赵同学:我记得实习的时候,我的实习单位要经过市中心。我带着一群孩子,维持秩序,周围的人带着好奇的眼光看过来。……感觉自己的专业就是一个女生的世界。我们在里面能干什么呢,能做什么呢?没有信心。感觉就是……就这样过吧,再看吧,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
赵同学和李同学都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们很难树立起自信,因为“周围的人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在教室里面只有你一个男的,大家都看着你,你说你有什么感觉?”
在访谈之前,研究者曾假设他们的不自信和缺乏专业认同感与家庭成员的不支持有关,但是访谈的结果证明了研究者的假设是不确切的。
赵同学:我家里人无所谓,反映比较平淡。没有反对,支持偏多一点。我爸爸对我特别好,对我一直很支持。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太好,但是一直很支持。
李同学:开始的时候肯定蛮高兴的。专业嘛,别人问起来也不太愿意提,只说是教育学,蛮笼统,蛮模糊的!因为大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幼儿教师,男的学这个……所以,家里人都不太愿意向外人提。
虽然赵、李两同学都强调家人很支持自己,但是从家长“反映很平淡”“家里人不太愿意向外人提”中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家人的态度准确来说应该是介于支持与反对之间,既不是很支持,也不是很反对。
四、“男生跟女生的交往不多。基本上是封闭的”
在访谈中,当问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时,赵同学和李同学都说与班里的女生没有太多的交流,主要是和其他专业的男生交往。两人也很少参加班级活动。但是让研究者感到意外的是,赵同学和李同学都认为男女生之间的封闭状态到大三、大四之后有了比较大的改善,这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之前未曾想到的。
赵同学:大三之前很少参加班级活动。我一般会找个托词不参加。直接说有事。那些活动是属于她们的,几个男生硬扎在里面,感觉很尴尬。到了大三之后,情况稍微好一点,整个过程是从恐慌……抵触,无奈,最后到接受。
李同学:开始的时候比较排斥,班级活动大部分都没参加。大一、大二的时候是一道槛,有种整天憋着受不了的感觉。压抑,因为你没法和别人交流。外边的压力是很大的,还有一方面就是说,你学的时候没有人和你交流,比如说有时候换教室了,没人通知我,我跑过去,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大三之后,这种情况有了改变,感觉和她们的关系好了一些,因为,在一起久了毕竟会有情感上的交流。
赵同学认为,自己与女生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得到改善,从恐慌、抵触、无奈,最后到接受。至于为什么自己在认识态度上会有这种转变,赵同学将之归因于个性:自己是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既然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不如就做好应该做的。李同学的转变也同样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原先他从来都不参加班级活动的,但是到后来也愿意参加了,并且“感觉和她们的关系好了一些”。研究者尝试着去追问了他之所以会有如此转变的原因。
李同学: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吧。一是自己更成熟了,从大一到大四,人成熟了不少;还有就是对这个专业有了些了解,见解不一样了;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可能……大家在一个班里面,感情还是会有交流的,就开始融入了这个集体。
赵同学和李同学的陈述表明,男女生之间的隔阂并非是无法消除的。在相互之间的交往、接触增多之后,男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女性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融入到班集体正常的人际关系当中。
本项研究主要是通过质的研究方法,采用访谈、观察等形式来进行的。通过研究,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压力得出了一定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建立在对两位男生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的,体现了这一一群体的某些共性,但并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一是男生通常都不愿选择就读学前教育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的性别观念所造成的。社会观念将学前教育划归为专属于女性的领域,而将男件排除在外。一旦男生进入学前教育专业或职业,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的认同危机,轻则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怀疑,重则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到个人人格的健全。
二是在一个女性化的环境氛围中,男生通常会有自卑、孤独、寂寞、焦虑、恐慌等情感体验。一方面是因为圈子中的同性较少,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同性朋友.因此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必须独自一人硬撑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男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常常会招致别人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歧视。
三是男女生之间人际交往的封闭状态不利于男生形成集体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反之,经常性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男生克服焦虑心态。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或实习中。如果能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就有可能缓解男生的心理不适感。
四是性别压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学校、课堂教学、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期待等方方面面,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在性别观念上仍然缺乏宽容度。只有当社会的性别观念更加开放与合理时,男女两性才有可能打破各自性别的限制.进入更广阔的职业领域。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