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矛盾吗 [打印本页]

作者: 谢思洋    时间: 2018-12-20 19:42
标题: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矛盾吗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应如何处理好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这一关系?
●一个好的预设活动在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实录
在“亲亲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感受雨――孩子们将小手放在雨中,感受雨的大小、快慢并试着分辨雨的“气味”。在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两个问题并为之争论不休。
问题l:到底是雨水干净还是自来水干净?
一些孩子认为是雨水干净,因为雨水是直接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受到污染。另一些孩子认为是自来水干净,因为自来水是经过处理的,而雨水里有空气中的灰尘,所以不干净。
问题2:为什么有的瓶子收集的雨水多,有的瓶子收集的雨水少?
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时间的不同,瓶子放在外面的时间长,收集的雨水就多;时间短,收集的雨水就少。
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有的地方雨下得大,收集的雨水就多;有的地方雨下得小,收集的雨水也就少。
这两个争论的问题,就是孩子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生成的两个兴趣点。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孩子们开展了以下生成活动:
一些孩子对雨水是否干净感兴趣,继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根据孩子的需求,从中学实验室借来了显微镜,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实验。他们将雨水和自来水进行比较,发现雨水比自来水干净。他们又将雨水和烧开的自来水进行比较,发现是烧开的自来水干净。之后他们还将雨水和矿泉水进行了比较。
另一些孩子对瓶子收集雨水的多少感兴趣,他们希望再下一场雨,然后好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建议他们到时要记录收集雨水的时间与容量,并参加了他们的再次收集雨水的活动。在孩子们用各种瓶子收集雨水时,教师有意识地在孩子的大口瓶旁边放一个小口瓶,在口大而浅的容器旁放一个口大且深的容器。教师用这种暗示的方法引导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两组幼儿都有了进一步的探索经验后,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次大组交流,让两个小组彼此介绍各自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
思考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的预设活动和幼儿的生成活动是相辅相成的。预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幼儿的生成做铺垫。因此,教师在设计预设活动时除了要考虑幼儿的当前经验、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如何使幼儿有直接的体验外,还要考虑如何给幼儿留下生成活动的空间。教师有时还要预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在预设活动中产生问题,引起争论。这样教师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在哪里,了解幼儿的生成点是什么。
幼儿的生成活动存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其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有价值、有意义、能激起更多幼儿兴趣的生成点,并根据幼儿的生成点、兴趣与经验再预设下一个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发幼儿下一次的生成点……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不断地循环往复,推动着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预设”和“生成”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不管教师在设计预设活动前对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有多了解,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适应幼儿的动态发展,所以说预设是相对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使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在动态中不断地调整。教师还不应太刻意追求活动的结果,不应太固守自己预设的东西,而应该多关注自己的预设活动是否能激活幼儿的思维,能否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能否在“最近发展区”中给幼儿提供新的发展台阶。

         关键词:主题活动预设活动生成活动引导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