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8幼师网
标题:
会跳的球――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婴幼儿的发展瞬间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anshan
时间:
2018-12-20 19:47
标题:
会跳的球――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婴幼儿的发展瞬间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早教指导形式,教师借助生动、短小的案例资料(录像、图片或文本),向家长呈现婴幼儿发展瞬间的细节或教养问题。通常,教师会按照教养主题有目的地选取婴幼儿活动的片段,精心制作成案例。由于这种指导形式生动、直观、灵活又易于操作,既贴合家长的教养需要,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深受教师和家长的喜爱。
0~3岁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本年龄段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如何正确认识婴幼儿那些看似不起眼却潜藏着发展契机的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支持,这是教师和家长面临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以下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示这种特写式分析法的价值。
活动室里,家长们正领着孩子拳与游戏。指导老师今天准备了《按颜色放球》。的游戏。18个月大的昊昊从身边的袋子里拿出球,把它们随机地放进洞里,在一旁的妈妈说:“按照颜色放,红球放在红洞里。”昊昊似乎并未理会妈妈的要求,仍旧漫不经心地拿球和放球,其间也会不经意地看看周围的人。
过了一会,昊昊从袋子里同时拿出两个球,放了一个突然不放了,而是低头看箱底。这时,另外那只手里的球无意间滑到地面,跳了几下,并发出响声。昊昊先是一愣,他聚精会神地盯着那个跳动的球,看了一会,然后拿起它,从手里放下和抛出去。一次、两次、三次……昊昊不厌其烦地观察、倾听,偶尔还用身体去模仿球的跳动,并跟随球说“蹦、蹦”。妈妈看到后,先是跟着他看,然后问他:“你看,球会跳、会滚动,球是怎么跳的?”并重复“跳、滚动”这些词。
两三分钟后,昊昊开始把球举过头顶,并用力向下砸,看球有什么反应。昊昊的行为很快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有好几个孩子也模仿他扔球、抛球,活动室里很快“热闹”起来。对于这些孩子兴趣的突然转移,有些家长置之不理,有些责怪他们搞破坏。
昊昊继续他的“探索”。这时他不再局限于球,所有看在眼里、拿到手里的玩具,他都给予和球一样的待遇。积木、勺子、图书,甚至是绒毛玩具,都在他的手里“飞上飞下”。但对于那些不能跳跃和滚动的玩具,他很快就没了兴趣。
这个不足十分钟且很常见的活动场景,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婴幼儿成长的脚步。
婴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婴幼儿像科学家一样主动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这一观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士的共识。案例中的吴吴显然不满足于按照成人的要求游戏――把球放在相应的位置,他有自己的想法。在一个偶然的瞬间,他注意到球掉到地上后能够弹回空中,并反复弹回地面,还能滚动,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弹跳和滚动,他想知道自己手里的球和这些运动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他把球放在地上,听声音,看滚动;然后加大动作幅度看效果,把球举过头顶抛出、砸出,观察球的运动轨迹,但是他仍旧不能理解。随后,吴吴又拓展了探索方式:他用身体颤动感受球的运动、用语言跟随球击地的声音,最关键的是,他的探索开始向其他类别的事物延伸,这是了解球和其他类别的事物本质区别的重要一步。也正是在这种不断深入的探索中,吴吴抽象出了弹跳、滚动与球类之间的唯一匹配,同时也了解到不同客体虽然有表面的相似,如颜色或形状上的接近,但它们的属性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婴幼儿通过直接操作建构认知图式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与客观物体的直接相互作用是其认知发展的最主要途径。皮亚杰曾生动地把人类认知的发展比作一个像地图一样的图式,图式的复杂化过程也是人类智慧增长的过程。这个图式在婴幼儿期更多的是一个个的动作模式――看到一个刺激,就引发脑中对应的一套行为方式。因此,婴幼儿必须对客观事物进行反复的直接操作,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也才能使认知图式获得发展。
案例中可以看到,吴吴对球的认知图式开始建立并得以发展。之前,他可能在生活中接触过不同的球,知道球有大小,有不同颜色,质地也不一样,但对球本质属性的认识尚未开启,即他原有的图式概念中不包含球会弹跳、滚动的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和球形状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一次无意间的注意,他产生了好奇――为什么球会跳、会滚,这是偶然的吗?因为它是红色的吗?和扔它的方式有关吗?其他玩具是不是也这样呢?这些他都想了解。
他一次又一次变换自己的动作方式,尝试不同的物体,希望从这些具体的反应中抽象出球和弹跳、滚动的关系。对于成人来说,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事实,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婴幼儿也知道,或者通过我们的讲解他们可以很快掌握,其实不然。我们看到,在吴吴探索的过程中,妈妈直接告诉他“球会跳,会滚动”,但这并没有阻止吴吴的探索,他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探索才能真正掌握,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事实。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钦佩婴幼儿对探索的专注,也不由得叹惜家长们忽略了多少重要的婴幼儿成长契机。作为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家长应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案例中,家长的反应大致有三类:放手、遏制和引导。显然,前两者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做到恰当的引导呢?案例中,吴吴妈妈的支持行为并不明显,但起到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从时间和方式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支持时机
整个游戏过程中,吴吴妈妈主要在一旁观察,偶尔通过语言进行引导。一开始,吴吴有些心不在焉,并没有注意到颜色是不是对应,这时妈妈提醒他注意颜色。吴吴没有照做,妈妈猜测他可能不会进行匹配,或者不愿意听从指令:一岁半以后的婴幼儿虽然能听懂成人的指令。但他们往往不愿意按照成人的指令行事,而是更偏向自己的爱好。
当他兴趣转移的时候,妈妈并没有着急把他拉回原来的活动,而是先认真观察他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是他真正感兴趣的,然后考虑到底要不要去干涉,这是符合婴幼儿特点的。接下来,当妈妈看到吴吴对球的弹跳发生兴趣后,开始用语言概括出了吴吴关注的焦点“球会滚动,会跳起来”,这种简明扼要的语言,有利于吴吴把握重点。随后,当看到吴吴模仿球的弹跳,她也用语言提示,以示对他行为的理解。后来,吴吴开始用他自己创造的语言表示心情,他可能是惊讶、也可能要模仿球的声音,或想要表达“弹跳”的意思。这时,妈妈再次用语言强调球的特性,这有利于吴吴准确把握球的性以及掌握具体的概念。
支持方式
整个过程中,吴吴妈妈更多是用语言标识吴吴的行为――他正在做什么事情,通过对婴幼儿心理的猜测,讲出他心中正在思考的概念。在本案例中,妈妈比较恰当的语言.不仅表明了她在关注吴吴,她理解要吴动作的意思,更让吴吴及时明面了自己的行为。
然而,支持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婴幼儿游戏时的具体表现。例如,当婴幼儿面对一个新玩具不知所措或感到厌烦,游戏不能进行的时候,我们应该提供多种操作方式或直接进行动作演示――通过动作给予支持。还需注意的一点是,对支持方式本身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狭隘地理解“支持”,认为支持一定要有看得到的行为,要有具体的语言或动作,其实很多时候,婴幼儿最需要的是成人无声的陪伴或赞同的眼神,不必要的语言或动作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探索。
早期教养机构是一个有准备的教育环境,能给家长提供大量的教养信息。但对婴幼儿而言,如果参与时间有限,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发展价值。因此,教师还要指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为婴幼儿提供后续的延伸支持,既能使婴幼儿的发展有个一致的环境,也使家长的教养技能得到锻炼。例如,本案例中的吴吴妈妈可以在家里准备更多的球状物体,大的、小的,软的、硬的,表面粗糙的、光滑的,轻的、重的等,让婴幼儿在不断重复的摸索中,巩固对球属性的认识,从而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和素养。
玩具和玩法:在纸箱的上面挖三个圆洞,并在洞边贴上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彩纸,每个颜色都对应一个颜色的塑料球。请孩子把球放进相应颜色的洞里,家长在旁边观察或指导。
关键词:
认知发展主动探索
欢迎光临 5678幼师网 (http://567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