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所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需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守住“根脉”。习近平同志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和重要思想源泉。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起点就是我们规划的小康之路,“小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民主”体现了“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要素;“文明”汲取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内涵;“和谐”的本源则是“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儒家思想智慧。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观在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也有体现。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敬业乐群”“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知行合一”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身处世的诚信准则;“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立德做人的友善思想。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守住“根脉”。 传承“基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一重要论断,既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也表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积淀了厚重的思想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并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敬仰和传承,如感恩、行善、仁爱、谦让、孝道、勤俭、敬畏等。回顾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传承“基因”,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也要推进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升华。 擦亮“标识”。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充分体现了五千年文明古国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而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标识具有外在形态和特征,但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穿穿唐装、背背四书五经,也不是为了“整理国故”“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形成中华文化的新境界和新形态,彰显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的高度凝练,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操和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我们要擦亮这一精神标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国人,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