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硬实力建设固然重要,但国家形象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软实力建设也同样不可或缺。大量事实说明,近现代以来,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竞争力往往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兴衰成败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这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规律性现象。 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灵魂是什么?就是价值观。《黄帝内经》讲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就好比形者与神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没有价值观作为灵魂,文化则“形不可活”,没有文化作为“体用”,价值观也就无法附着和依存。说到底,文化软实力的比量和竞争,就是价值观的比量和竞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在比量和竞争中,立稳脚根、掌握主动、赢得优势、站位靠前,就必须建设核心价值观,增强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谋求现代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潮流、大趋势,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已、内乱频发,发展停滞、四分五裂,甚至有的经济发达、实力较强的国家也难以幸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崩塌和核心价值观的颠覆所导致的思想混乱和争斗无疑是一个重要根源。一些观察入微的学者说:“城头变幻大王旗”不再是刀枪舰炮的结果,“兵不血刃夺天下”正在取代传统的武力征服,这其中价值观所起的作用是一目了然的。显而易见,这样的看法不仅深刻,而且是符合实际的。为什么某些发达国家极其热衷地推行其信奉的价值观,在海量的影视、书刊、游戏和各种信息中顽固地宣扬和输出其价值观,其用心用意也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辉煌,举世瞩目,但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个是,到建党100周年,即2020年左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再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即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表,也是我们常说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繁重。另一个是,前进道路上横亘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毫无疑问会有各种声音,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激荡也是在所难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在多种声音中求共识?如何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治理和秩序?如何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倡行,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是因势而来、应运而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植根现实,引领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是观念形态,但绝不是观念王国所固有的,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以观念形态出现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毫无疑问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意识,但这也绝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需要教育、培养和弘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成为引导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精神信念。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需要和价值追求。 具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和激励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社会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难看到,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是贯通融合、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紧密结合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也不难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5年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60多年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后在90多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发展中矢志不渝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从追根寻源的渊源和命脉来看,又积淀和包含着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在现时代的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其产生和倡行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现实、植根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引领现实。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内心的信念,成为他们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在走过的历史中,我们为什么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应对许多难事,办成许多大事,成就许多喜事,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条重要经验。尤其在当前,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从国内来讲,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强基固本;从国际来讲,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风云变幻、挑战频频,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和考验的压力也在加大,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维护我国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从思想道德层面、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给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行动,成为支配行为、引导生活、推动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生活中的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意味着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它是非常实在具体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人们常常看到,面对同样的事情、处于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反应可能会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面对危难,有见义勇为的,也有溜之大吉的,有扶危救困的,也有袖手旁观的,有助人为乐的,也有冷漠处之的;面对金钱,有热心慈善事业的,有诚实守信的,也有不择手段、利令智昏的;面对白发老人,有赡老敬孝的,也有厌老弃老的。总之,在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诸多问题上,几乎都可以看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正因为如此,才有各地相继出现的推选最美好人的活动和持续不断的赞美声浪,也才有社会舆论对“小悦悦事件”等失德、败德现象的鞭挞、愤慨和反思。为什么在同样的事情面前会有不同的立场、情感和举止?原因就在于人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不同,也就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这一方面说明,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之中,而且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另一方面又说明,我们必须要在多元中确立主流价值观,在多样中求得最大公约数。这个主流价值观和最大公约数,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所必需的,而这只能是、也必须是我们所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和用好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凡人善举、义德义行。普通百姓身上的崇德向善、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深刻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中可以立小见大、处低观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生动活泼、易学易懂、亲切感人,落细落小落实,入脑入情入心,从而变为人们内在的信念意识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先进性要求,但它同时又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价值观念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群众基础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不能狭隘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只是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观,更不能视为少数精英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内心积淀深厚的价值追求,是他们期待和向往的共同价值观。毋庸讳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对于当前来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做好的,不少人还有差距。但不能因此否定和抹杀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认知感。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和褒扬,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和斥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社会呈现的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也尽管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但广大人民群众自始至终存在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相契合、相一致的,实质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待和向往。人民群众内心世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恰恰是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力量,也真切地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和多种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活动结合起来,体现在精神文明创建实践和各种重大纪念庆典活动之中,贯穿于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之中,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让群众从这种浓厚的氛围和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增强认同感,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从外在行为规范到内在自觉追求的转化,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