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见了,艾玛奶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05:25: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见了,艾玛奶奶
    摄影·文字:[日]Atsuko Otsuka
    翻译: [日]猿渡静子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开本: 16开
    页 数:60页
    装 帧:精装
    适合年龄: 2岁以上
    原价: 28.00元
    现价: 21.00元
    作者简介:Atsuko Otsuka,1960年生,上智大学文学部英文系毕业。做过公司职员,1986年开始为报纸拍摄照片。曾深入现场,拍摄过菲律宾人民军、中东、巴勒斯坦群众暴动、天安门事件、海湾战争等国际事件。也拍摄过海豹、海驴、狐猿等野生动物。90年开始参加拍摄以美国为舞台的“人类档案”(Human Document)、记录与艾滋病搏斗的女性的生活,获得了98年“准太阳奖”。著作有《海豹宝宝1、2》、《生命的馈赠》、《狗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帮助犬塔莎》等。
    关于本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用摄影的方式,从一只猫的视角见证了一位坚强的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书中饱含生命之爱,令人读后感动不已。原来死亡也可以如此温暖! 案
    本书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重要的是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本书最适合作为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读本。让孩子明白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或迟或早都会发生,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还要让孩子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并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作用下,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增进生活的品质,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
    内容选摘:
    我叫思达,
    8岁了,是一只混血公猫。
    两岁那年,艾玛奶奶把我带回了家。
    那一年,夏天快过去的时候,医生告诉艾玛奶奶,她生病了,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奶奶离开这个世界前,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奶奶好像一点都不悲伤。
    她说:“也许,我很快就无法走路,无法进食,一件一件的,可能我都无法再做到了。但这些,不过是我的身体在为一次遥远的旅行作准备。”
    她的脸上,没有一点恐惧的表情。
    “因为,死啊,就是灵魂离开这个肉体,离开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啊。”


    来自艾玛奶奶的“最后的礼物”---------------本书作者:Atsuko Otsuka
      我第一次见到艾玛奶奶是在1997年的夏天。当时我正在离艾玛奶奶家不远的一个女子监狱,采访那里的服刑人员是如何培育看护犬的。在那里,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年轻的义工布莱安,他就是艾玛奶奶的外孙。他带我去了他的家,拜访了奶奶,从那以后,我每次从日本到美国去采访时,都住在奶奶家。奶奶还特地给我准备了一个房间,她对我好极了,称我为她的“第十三个孙女”。  艾玛奶奶的丈夫没有工作,多年来她一直支撑着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即使已经80多岁了,每次外出,她还是会精心地化妆,穿戴得十分整齐。她就是这样一个优雅的人。 当我知道她得了多发性骨髓癌(一种血液癌),生命已经不长久时,我决定守在我从心底敬爱的奶奶身边,看她怎样面对死亡,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我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用照片将之记录下来。当我小心翼翼地提出我的想法时,奶奶这样回答我:
      “你是我的孙女啊,想拍就拍吧。不过不能拍我摘掉假牙的那张脸噢!”
      我得到了奶奶的许可,在她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两个月,住进了她的房间,成了照顾她的很多人中的一员,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通过这件事,我好像了解了一点点,人是怎样从这个世界踏进另一个世界的。
      比如,艾玛奶奶睡着的时候,不知为什么脸上总会现出严肃的表情,看上去非常痛苦。而当她睁开眼睛,我问她“没事吗”的时候,她又会带着明朗的表情说:
      “人们都说,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刚才是在睡梦中经历那个过程呢!我们的一生,就像一幅拼图,由一个个片断组成一幅巨大的图画。当我们拼完这幅画,看到完整的画面时,我们才总算明白了那些原来不理解的事。”
      还有,艾玛奶奶临终前一天的眼神也与往常不同。她的眼睛看着我,视线却似乎落在我身后某个遥远的地方。我想知道她看到了什么,便问她:“您好像在看远处?”奶奶回答说:“今天,是我踏上旅途的日子了!”
      艾玛奶奶想在自己的家里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选择了慈济院的护理。美国的慈济院不会接收病人住院,而是派出护理员、医生、义工等人员到病人的家中,帮助病人在家里生活。因此,病人的家属,对人的肉体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走向死亡的,以及应该如何照顾病人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都要有一些知识与心理准备。所以艾玛奶奶和她的家人,能很坦诚地谈论死亡,以及必经的死亡之路。
      艾玛奶奶说过:“如果我出血后流血不止,不用把我送到医院,我想死在家里。”所以,当艾玛奶奶流鼻血止不住时,家人知道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他们没有叫救护车,而是为奶奶点上蜡烛,彻夜不眠地守在她的身边。奶奶的爱猫也似乎知道即将发生什么,它一会儿坐在奶奶的膝前,一会儿躺在奶奶的枕边,寸步不离。
      在家人吃晚饭的时候,艾玛奶奶静静地停止了呼吸,她的表情很安详。9月11日,夏天已经接近尾声,夕阳的光辉温柔地透过窗户射进来……一如奶奶所愿,在夏日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离去了。
      艾玛奶奶死后两个星期,她的家人和朋友们聚在一起,遵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撒进了大海。然后大家郑重而庄严地举起了香槟,为艾玛奶奶85年的人生干杯。
      为什么艾玛奶奶的家人能如此坦然乐观地接受这个结局呢?可能是因为,奶奶活出了最后的尊严,她的家人理解并且尊重她的心愿。艾玛奶奶很平静地决定了自己的治疗方案,尽量为自己的死作好准备,这一切也许全都源于她对家人深深的爱。当某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如果有人还在追悔“假如那个时候我那样做就好了”,那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艾玛奶奶一定不想给任何人留下那样的痛苦与遗憾。
      艾玛奶奶的家人说这是奶奶留给他们的“最后的礼物”,直到现在他们仍充满了感激。艾玛奶奶没有留下任何叹息与悔恨,而是将很多很多的爱留在了人间。


    该怎样告诉孩子关于死亡的事 -------------------季羽倭文子 日本慈济研究会代表
      《再见了,艾玛奶奶》通过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眼睛,记录了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多发性骨髓癌)到去世的这段日子。照相机镜头追踪着这只猫所看到的奶奶,如实地反映了死神给奶奶的身体带来的变化。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艾玛奶奶日渐虚弱。
      已经感觉到死亡临近的奶奶,在“临终意愿书”上签了字,并开始处理后事,与亲人一一道别。艾玛奶奶能够这样度过剩下的时间,是因为医院和亲友告知奶奶实情,使奶奶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
      此外,书中的照片还告诉我们,死亡的瞬间是很平静的。死亡原来是这样降临的,可能连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
      现在,人们仍在回避死亡这一话题,“不能说‘死’这样的字眼”,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即使有亲人面临死亡,大人们都不愿告诉孩子。但是,大人们不知道,即使他们隐瞒了这样的事实,孩子们凭他们的本能,依然能够感觉到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

      不幸的是,有些父母因为疾病,在孩子还小的时侯,就离他们而去。这时,得了病的大人们大多不会告诉孩子,他们来日无多,已经不能再陪伴他多久了。结果,父母的离去,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有些孩子甚至会一直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
      一直从事“儿童的死亡认知”这一课题研究的心理学家玛丽亚·那迪在研究报告中指出,9岁左右的孩子通常已经能够理解死亡。
      3岁至5岁的孩子通常会认为,死是到了另外一个新的环境,他们还无法区分活着和“生命的消亡”有什么不同。5岁至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死亡,但他们会觉得,那种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不测,与自己并没有关系。9岁以上的孩子却开始意识到,死亡同样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还知道,死亡就是肉体生命的消失。
      当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也可能是孩子自己,患了不治之症面临死亡时,最重要的是,不回避这个话题。当住在同一病房的病友死去时,不要欺骗孩子说“他已经出院回家了”,因为孩子凭直觉也能感受到,他的病友其实已经死了。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住院的孩子,因为想知道自己死的时候父母、医生、护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屏住呼吸装死。
      孩子的年龄不同,让他们了解死亡的方式也应该不同。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真诚,同孩子建立一种无话不说的亲密关系。若想让孩子感到安心,就必须努力去了解他的内心。
      曾经有一位医生是这样与即将去世的年幼女孩谈论死亡的。
      在去医院之前,这位医生从他家院子里剪下了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在医院里,他对女孩说:“我和家人每天都在精心培育这些花朵,所以红玫瑰才能如此美丽。这些花每天都能带给我欢乐,但是,今天我走过院子的时候,它们拜托我说,把我们剪下来带到医院吧。我知道,不管我再怎样精心照料这些玫瑰,它们都不可能永远这样鲜艳。孩子,你也和这些玫瑰一样,不可能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是,即使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爸爸、妈妈,还有朋友,都永远不会忘记你。”
      关注死亡,讨论死亡,也就是认识“生命之重要、生命之宝贵”的过程。
      父母经常会遇到“小宝宝是从哪儿来的”这样天真的提问。因为婴儿的降生,常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喜悦,成为家庭中最关注的话题。
      但是,很少有孩子会问“人死了以后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因为成人不愿意涉及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他们自己也很少有机会认识到,生命其实是有限的。
      这本书用镜头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死亡这一过程和死亡本身。我认为,不仅是孩子,父母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这样的人生真理,难道我们不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好好分享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01:06 , Processed in 0.044968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