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的误区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02:2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误区一】越俎代庖——追求形式,脱离实际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认识蔬菜》的科学活动。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蔬菜图片,并用软件将它们合成胡萝卜爷爷、花菜阿姨、大蒜宝宝等拟人化形象,点击某一蔬菜图片,便会有相应的“自我介绍”。这个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他们对答如流:“大蒜是绿色的,叶子长长的、细细的、扁扁的……”活动顺顺当当地结束了。 在一次餐后散步中,我和孩子们来到了园部的小菜地,恰逢新近种植了葱。不容我介绍,他们便纷纷嚷了起来:“看,这儿有大蒜。”“哦,细细的、绿绿的,真的是大蒜呀。”……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哑口无言。 【问题透视】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感性、直观。他们除了用眼睛看、耳朵听外,还需要动用其他各种感官参与认知之中。只有亲自体验、动手操作,幼儿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事物的特性,获得正确的认知。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辅之多媒体技术。那些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等),就远不如通过实物直接观察感知来得自然。若将这种原本通过感知就能获得的直接经验转变为通过多媒体感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则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 【对策】在科学认知活动中,多媒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时机辅以教学: 1.突破疑难点。多媒体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根据需要变化时间、空间,还可以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或把宏观的事物缩小,这使得幼儿的认知更为深入。如认识蚂蚁时,多媒体能将蚂蚁的形象放大,让孩子清清楚楚地看清蚂蚁有几条腿,长在什么部位;又如认识花时,多媒体能将花开花谢的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让孩子感受其生长……这恰恰填补了幼儿认知上的不足。 2.梳理经验。多媒体呈现给幼儿的大多是全面、系统、生动的知识,易于幼儿识记。在幼儿通过感知初步获得零散的经验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幼儿梳理和巩固认知经验。 3.拓展知识。多媒体信息资源丰富,通常在幼儿意犹未尽之时,可以帮助幼儿获得认知上的满足。如认识餐具后,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看碗、盘的制作过程,欣赏我国著名的景德镇陶瓷,了解砖窑……从而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 【误区二】盲人摸象——流于层面,缺乏探索     【案例描述】在“比较长短”的数学课件中有一道供幼儿操作的练习题:要求在一组组长短不一的图案中,将长的物体点击出来。操作正确,屏幕上会出现一张笑脸并说“你真棒”;反之则提示“加油哦,再找找看”。整个活动有声有色,幼儿乐此不疲地尝试了一遍又一遍。 个别交流时,我问了几个幼儿:“你怎样判断物体的长短呀?”幼1:“我用眼睛看,看一下就知道谁长谁短了。”幼2:“我一个个试过去,一直点到电脑说‘你真棒’,我就找到答案了。”幼3:“我找到规律啦,每一道题目,长的物体所处的位置都不一样……”幼儿五花八门的回答使我惊叹万分。 【问题透视】幼儿思维的进行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更离不开自身与外部环境、操作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操作材料应能彰显幼儿活动过程,引发幼儿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系统地帮助幼儿建构知识。 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是具有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的材料,它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建立了链接,操作带有较强的随意性、猜测性和盲目性。它内化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即使想比一比、量一量图案中的物体,也难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幼儿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容易使幼儿形成思维定势。 此外,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鼓励性评价直接将幼儿的价值取向指向了操作结果,即是否能得到“你真棒”的夸奖。幼儿处于“尝试成功”的状态,凸显了结果,弱化了过程。过多依赖这种电子化的操作练习,幼儿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策】在科学活动中,可运用多媒体设计以下两种类型的练习: 1.判断型练习。幼儿对多媒体的操作通常只是点击、拉动鼠标,因此选择型、连线型的练习以及拼图型的练习适宜采用多媒体课件。如“为动物找尾巴”游戏,幼儿通过目测判断后,直接将“尾巴”拖动到相应的“动物”身上。又如“图形找家”游戏,将几何图形按形状标志移到相应的地方。 2.检验型练习。幼儿已有了多次实物操作的经验,熟练掌握了操作方法。这时可考虑用多媒体设计练习题,以此来验证幼儿是否真正获得经验、习得方法。如:按物体的长短、高矮排队,开始时应当给幼儿提供实物,引导他们一端对齐比较谁长(高)谁短(矮),用逐一筛查法将物体按从长到短或从高到矮的规律排序。多次练习之后,当幼儿通过目测就能判断长短高矮时,便可让幼儿用多媒体练习排序。 【误区三】囫囵吞枣——讲究便捷,弱化成效 【案例描述】在电脑室里,我带领幼儿开展科学活动《认识叶子》。上网一搜索,有关叶子的资料真多:有各种各样形状的叶子图案,有一些奇妙叶子的flash,有用叶子拼成的图画,等等。在幼儿津津有味地看完后,我问:“看了这些有关叶子的材料,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幼儿回答:“没有。”我又问:“你们还想了解叶子的什么吗?”幼儿异口同声地说:“不想了。” 【问题透视】年龄越小幼儿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且幼儿注意容易受无关刺激干扰而转移或分散。多媒体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等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但它瞬息变化的画面及五彩缤纷的信息,却容易使幼儿产生视听觉的混淆和疲惫。而且,过多信息资源的输入,也使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和吸收。因而,幼儿成了名副其实的“观光客”,所拼凑起来的只是零星的、断断续续的知识。 【对策】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时尽量要做到准、精、活: 1.选得准。在选择多媒体时,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又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以及重难点相适宜。比如:在一次科学活动《动物怎样睡觉》中,两位教师的“取材”不同,效果也截然相反:第一位教师的课件中营造了寒冷的冬季景象(树木光秃秃、大雪纷飞……),并配有教师的配音和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第二位教师的课件中只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角色动态,色彩单一,画面也较简单。结果,第二位教师的课件教学效果反而优于前者。究其原因,前者无关内容太多,幼儿更多地把注意放在了音乐及背景图案上,而无法领会画面、配音所包含的教学内容。 2.取得精。对多媒体要敢于取舍,真正做到去粗取精,用出彩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的需要适时出示相应的媒体,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叶子》中,我让幼儿观察叶子的形状,并引导他们说一说:“叶子像什么?”当幼儿说“叶子像扇子”时,我立即将“扇子”的图片点击出来。通过对比,幼儿一目了然。这种少而精的课件,在关键时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用得活。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需要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等来灵活使用多媒体。比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叶子》中,在播放“叶子是个宝”的课件之前,我先组织幼儿讨论:“叶子有哪些作用?”并将他们说到的而难以理解的叶子的作用一一用课件展示,这样幼儿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看课件。 编辑:cicy  更多有关“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2012年11月专题——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教学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19:54 , Processed in 0.041160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