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教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02: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现有幼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幼教课程改革的方案、内容、历史等,而对于幼教课程改革本身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缺乏全面思考,缺乏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基本依靠儿童发展心理学;没有在社会一政治、文化的层面思考和设计幼教课程改革;缺乏明确的幼教课程标准;缺少对课程改革过程和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研究。
    [关键词]幼教课程;课程改革;课程研究
    回顾已有研究成果,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得失”。由于幼教课程领域至今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指导课程改革的理论框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颇丰,因此本文拟借它们的框架和理论来分析近年来幼教课程改革研究的成果。
    一、课程改革的含义、推行策略、实施的取向
    (一)课程改革的含义
    人们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课程改革是课程革新的一种方式;课程改革就是课程观的变革;课程改革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有学者在分析各家对于课程改革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界定:课程改革是不同的主体通过行使课程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促进课程、社会和人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界定将课程改革与一些邻近的概念,比如课程实施、课程发展等区别开来,充分估计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观,比较有说服力。
    (二)课程改革的推行策略
    课程改革一经发起,就需要一定的推行策略来保证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Havelock~睁课程改革的模式总结为三种:研究发展传播策略(research,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strategy)、社会网络策略(social interacting strategy)、问题解决策略(problem―solving strategy)。第一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理性主义和权威主义,其程序主要是自上而下纵向推行;第二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互动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它的推行程序属于横向扩散式;第三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实用主义哲学,其推行程序属于自下而上的纵向影响方式。
    由于不同的策略分属于不同的理论派别,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不存在最佳策略。但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课程改革而言,就存在一个选择哪种策略比较合适的问题。
    (三)课程改革实施的取向
    富兰认为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实施是一个采用一实施――机制化的过程。实施的取向主要有忠实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相互调适取向(mutual adaption orientation)和缔造取向(enactment orientation)。候斯的研究则将课程改革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技术观(technical perspective)、政治观(political perspective)和文化观(cultural perspective):取向不同,实施的重点就会有所不同,参与课程改革的人员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同。这些不同的取向提供不同的视角,可为思考、批判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理论分析的框架。
    二、近年来幼教课程改革研究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上面,如选择最新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筹划设计能够反映社会要求的目标体系、选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评价等。同时,研究方法也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本文拟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一)从研究内容上来看
    1.幼教课程要素及其方案的编制。
    研究者站在自己的价值立场上,研究幼教课程要素,诸如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以及幼儿园课程的评价等,并提出了一些建构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比如认知发展理论、活动理论、整体观、生态观、后现代主义,等等。这部分的研究在现有幼教课程改革的文献中所占比例比较可观。
    这方面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构建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以及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幼儿园课程。其中的代表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发起的大讨论――“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该讨论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带动了对于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2.中国幼教百年来的课程遗产。
    相关的研究者们一方面研究著名幼儿教育家,诸如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人的幼教课程理论和实践,讨论其理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试图勾勒中国百年幼教课程的发展轨迹,加强课程史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凸现出研究者在课程研究中的历史观念,其核心问题是增强课程改革研究的历史感,在历史中寻求可供利用的精神贤源。
    很多研究者将中国百年的幼教课程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并整理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历史的经验出发,思考如何构建新的幼JLN课程。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并介绍了国外幼教课程改革的动态,思考其对于我国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同时预测今后中国幼教课程改革的走向。这方面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为中国幼教课程改革提供参照点。
    (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近年来对于幼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思辨、历史和比较研究法。当然,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由于以往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构建理想的课程方案或者理论、整理先辈们的课程遗产、介绍外国经验,这就决定了研究者必然侧重理论的构建和思辨方法的运用。
    三、幼教课程改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幼教课程改革研究确实取得了很多有用的成果,指导了以往和当前的幼教课程改革。如果局限在幼教自身的圈子里,可能会很难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循着普通课程理论关于课程改革研究的框架、范围和成果,则可大致看到幼教课程改革研究的不足之处。
    以往的研究重点关注课程改革的内容,对于课程改革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幼教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基础、如何确定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幼教课程概念的重建、幼教课程标准的构成、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策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震.以受课程改革效果评估等却思考甚少=这豆映出我们对幼教课程改革行为本身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从而会直接影响幼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深度。
    概括起来看,以往和当前幼教课程改革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缺乏全面思考,缺乏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基本依靠儿童发展心理学。多年来幼教工作者习惯于谈论儿童发展,而所谈论的发展基本都局限于心理发展,比较偏重于儿童发展心理学,主张按照儿童中心来设计课程。对此已有学者提出了批评。
    从理论上来讲,可供作为幼教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理论非常之多。而弄清楚哪些理论可以作为幼教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于,面对中国国情和儿童的现实发展状况,究竟选择哪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比较恰当。
    第二,在技术层面思考和研究课程改革,而没有在社会一政治、文化的层面思考和设计幼教课程改革。未能从复杂的社会、政治层面去深人思考幼教课程改革的进程。比如农村幼教课程改革面临着与城市迥然不同的起点,这就要求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和研究都要考虑地区发展差异、文化多样性等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第三,缺乏明确的幼教课程标准。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薄弱。虽然有研究者对于幼教课程标准的构成进行了探讨,但是都没有研制出像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那样的标准。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只是为课程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但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幼教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的缺乏,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困难,直接影响到了课程改革的效果。
    第四,缺少对课程改革过程和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研究。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就是课程实施的过程。而课程实施涉及国家、地区、幼儿园和教师四个层面的众多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思考了当时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但由于视角仍然局限在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等上面.对于课程改革的过程、推行策略、改革的效果、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等问题几乎没有人涉足。
    四、幼教课程改革研究展望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应得到深化,并建立指导改革的理论框架
    启动一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评估现实改革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系统连贯的、可以指导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系和框架。随着课程改革中深层次矛盾的暴露,这方面的研究必然会得到深化。为此,需要研究者立足现实,在进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各种理论,提出符合实际的、可以指导课程改革的系统思想和理论,确定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的目标,并指导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改革推进方案和策略等的制定。
    (二)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应得到扩展
    其实,课程改革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建构和推行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还要研究课程改革推行的策略、不同层面推行课程改革的状况以及改革的效果等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不是某一种研究方法能够胜任的。
    美国学者肖特对各种课程探究方法作了系统总结,分析了17种课程探究的方法以及每种方法主要探究的问题。肖特认为,不同的课程探究方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资料收集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因而往往适合于处理不同的课程问题,那种普遍使用的探究方式是不存在的。可预见的将来,对于课程改革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和对应的研究方法,都应得到扩展,以使研究走向深入。
    (苏贵民 蔡其勇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课程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2 06:18 , Processed in 0.039271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