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构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9: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现代的儿童发展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育观出发,建构一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课程主体的幼儿园课程,是新世纪对优质幼儿教育追求的热切希望;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实现的重要课题;更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一、新教材教育活动建构的相关理论支持。
    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幼儿园课程也走向“以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实践性”为特征的多元、开放的改革之路。人们期望改革后的课程,幼儿不再只是课程的受体,而是课程的主体。
    (一)实践性课程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著名课程学家施瓦布(schwab)提出:课程 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实践性课程它给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以启示。
    首先,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其次,关于教材的灵活性、情景性、可变性(多种活动中的各种教材)。
    其三,环境的支持性、启发性和丰富性。
    另外,师生共建课程适于环境和活动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的,激发课程意义的生态平衡关系。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学习理论。其基本内涵是:
    1、强调儿童学习是以理解为特点,是一种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想法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强调儿童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宗旨,认为问题定向的学习能加强记忆的语义表征与动作表征,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知识与技能。
    3、强调以师生、生生的协作关系和与环境 的交互作用为条件。三种知识建构:
    ⑴个体的建构(个体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⑵个体学习的建构(儿童―儿童、儿童―成人的相互作用);⑶在更大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知识建构;⑷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互联系的。
    儿童是 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他们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按要求提供和操作信息,并做出反应。建构性学习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的潜能,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与我国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最为吻合的教育理念。
    (三)生态式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生态式教育是指以一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策略。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各项活动的开展、人际的互动、环境的设置等都应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
    生态式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儿童发展的整合观
    注重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儿童具有关爱、友善、尊重、分享、开放等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不再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2、活动内容的综合观
    各个领域以生态的方式相互交叉融合,彼此相通,互生互补,成为一种有机融合的生态式教育活动内容综合的纬度。可从一领域切入,兼及其它领域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多领域综合”(大综合)的方式来具体实施。
    2、 活动过程的整体观
    生态式教育的每一次活动都应是包括几个环节,但它们的组合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线性组合模式: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评价与反思。渗透性组合模式:感知与体验+反思→创造与表现+反思→评价与反思等。各个环节有时环环相扣,有时相互交叉、渗透,感知与体验中有创造,创造与表现中有反思,评价与反思中又蕴含着感知与创造。这样就构成了完整多样的生态式教育的活动过程。
    4、活动开展的对话观
    没有对话就没有生态式教育。对话既是一种具体操作策略,更是一种指导思想。对话的核心是一种开放、平等的态度。
    生态式教育中对话具体包括:
    (1)不同领域、门类间的对话;
    (2)教师、幼儿与活动内容(作品)三者的互相对话;
    (3)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对话。
    5、师生互动的平等观
    生态式艺术教育中的师幼平等是以尊重、相信幼儿的能力为前提的。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而与幼儿形成了一种圆桌会议式的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幼儿成为了彼此尊重、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
    当然,在强调师幼间平等关系的同时,也应看到教师的独特价值。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是平等的,但她的角色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需要承担在必要的时候帮助、推动、提升幼儿发展的责任。
    学前教育各种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层出不穷,还有瑞吉欧教学、适应教育、主题课程、整合课程、生存课程等。总之,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将使幼儿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二、新教材的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的启蒙性、整合性和开放性。
    启蒙性: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粗浅的、初步的知识技能的学习)。
    整合性:观念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方式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发展的整合。
    开放性:教育活动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自由的、愉快的、和谐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促进儿童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结构的三个层面:
    (一)课程类型
    1、共同性课程:是指面向各类幼儿园和全体幼儿,体现促进幼儿基本发展的课程。课程目标着眼于最基本的经验积累,使每个幼儿积累相应的体验和感受,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2、选择性课程:是指“因园而异”、“因人而异”,体现尊重幼儿园和幼儿的个性发展的课程。课程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提升,以及幼儿潜能的充分开发。尊重幼儿园以及幼儿自主选择,形成个性化的风格特点。
    (二)活动项目
    幼儿园课程指向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是一日活动中的主要项目,它们既指向总目标,又有所侧重。
    1、生活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形成最初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在共同的生活中能够愉快、安全、健康的成长。主要内容:生活自理、交往礼仪、生活常识、自我保护、环境卫生、生活规则等。
    2、运动:旨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终身具有健康的身体奠基。主要内容:体育游戏、体操、器械活动、自然因素锻炼等。
    3、学习活动:旨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认知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为幼儿后续学习打基础。主要内容:语言、品德、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数学、音乐、美工等。
    4、游戏活动:旨在满足幼儿自主性活动的需要,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发展。
    (三)课程形式方式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
    教师“预设”: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教育活动。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
    幼儿“生成”: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应加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三、我省新编幼儿园教材体系结构说明
    《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含有《教师指导用书》和《幼儿用书》。均分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五个班。整体构想学前教育四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又根据我省大部分城乡、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学前班教材。每班分上、下两册,共20册。同时配备相应的挂图、音像带(盘)、操作材料等。
    《教师指导用书》内容顺序:
    说明、序、目录、总目标、领域目标、阶段目标(按年龄段分五大领域制定)。
    教育活动包括:主题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庭与社区教育、评价指南、参考资料等。
    (主题活动)
    主题名称:一级主体的名称。本名称应能涵盖整个主题的意义,能鲜明地统领本主题以下的各个活动设计的内容。
    不同的主题来源决定了主题的不同性质。
    主题的第一种来源是领域,即主题是以一定的领域为基础来设计的。如:中班的“我们爱秋天”、“欢迎你冬爷爷”,大班的“雪花飞”、“过新年”等。这些主题明显地与特定的领域有关,以某一个或两个领域内容为主,但在主题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又不限于这一两个领域。这类主题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主题的第二种来源是社会生活实践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主题的设计围绕这些具体的实践加以展开。如:中班的“会说话的标志”、“我喜欢的电视节目”,大班的“交通工具本领大”、“我会保护自己”、“我喜欢的民间艺术”等。
    这些主题均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或幼儿自身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同时涉及了多个其他的领域,这类主题往往更有生成的空间。
    主题的第三个来源是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现象和过程或原理。如:中班“多变的图形”、“什么变了”、“熟了”,这些主题是开放的,本身并不包含确切的内容,但却可以容纳不同领域中和多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主题内容的选择都是围绕着现象和过程进行的。
    主题的第四个来源是文学艺术作品。如中班下册“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民歌)、“阿凡提的故事”等。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涉及艺术和语言领域,而往往故事、语言等许多内容与科学、社会等领域紧密相关。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物品、道具、场景等都是主题内容生成的线索。
    主题目标:本主题系列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总目标。应该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的表述出来,并能体现本主题的教育要求。主题的目标有所侧重,需强调的目标要求,应明确提出。
    主题网络:应把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等都用网络图列出来,二级主题必须根据一级主题的教育目标要求设计。下一级主题必须是上一级主题的具体化,或者必须由上一级主题衍生出来,并且下一级主题必须能够支撑上一级主题。其中,二级主题和三级主题都必须有空框,代表生成的主题。
    活动时间建议:N-M周。建议本主题活动用几周内时间完成。
    活动设计提示:①说明主题设计目的及预设课程的意图,可能生成下一级主题的建议等;②活动中没有涉及到的、但又是本阶段内必须进行的内容,应说明这部分内容在哪一部分教育活动中进行或体现。例如,本主题无法包含的有关领域的内容,是在生活活动中进行?还是在环境创设中体现?③说明哪些活动中应由家长、幼儿积极参与有关的活动准备。
    活动一:好朋友画像(活动名称)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活动目标:依次序列出①情感、态度,②能力,③ 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活动准备: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知识准备及家庭、社会等相关的活动准备。
    活动建议:简要介绍活动的过程,重点要把握几个领域的整合、教育手段的整合、组织方式的整合、教育方法的整合。
    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内容,如:儿歌、故事、歌曲、游戏等与本活动相关的社会知识、科学知识。
    〖生活活动〗:在进行本主题活动时间内的生活常规、文明卫生习惯、早操及各领域的相关教育内容。如:认识同伴、认识数、认识自然、放背景音乐、室外体育游戏等。
    〖环境创设〗:根据主题的需要、孩子的身心特点、兴趣,布置室内、外环境(墙饰、区角)。
    〖家庭与社区教育〗:在本主题活动时间内为本主题服务所进行的家长工作和利用社区资源的情况。
    〖评价指南〗:是对本阶段内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
    更多精彩内容在资源共享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2 13:36 , Processed in 0.075508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