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与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00:2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认得心理正常海时不正常,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却非常复杂。因为人的心理是在正常和不正常的两极之间发展着的连续体,它们是相比较而言的,很难找到一种绝对的评判标准。尤其是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它们与正常心理的差别并不明显,就更不容易识别。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在许多方面也是正常的,但可能在一两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而正常儿童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儿童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大多属于发育过程中特有的障碍,它们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出现尚属正常,只有当表现得过分突出或者在不适宜出现的阶段出现时,才被认为是异常的,与心理疾病一般也没有特殊的关系。

    一般来说,判断儿童正常心理和行为的标准如下:

    (1)心理表现与年龄相称;

    (2)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

    (3)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

    (4)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与罚的意义,并能遵守有关的法则;

    (5)能正确处理与小伙伴的关系;

    (6)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情绪表现与环境要求相一致。

    由于儿童正处于发展之中,年纪较小,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心理与行为的易变性、波动性比较突出,所以,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使成人为难、不易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见足就是雨,动辄便说儿童有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鉴别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状态,即如何鉴别儿童是否具有心理问题呢?我们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的心理表现是否与年龄相称。

    某个年龄常见的,而且是正常的行为,到另一个年龄阶段依旧存在,就可能是异常的了。例如,3岁儿童夜间尿床是正常现象,但是8岁或10岁还尿床就不正常了。再如,大部分学前儿童都怕动物和陌生人,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小学二年级的儿童还害怕动物和陌生人,这就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了。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人多数怕生病、怕犯错误、怕老师批评和同学讥笑,而不是怕动物。

    2.特殊心理表现出现的频率。

    儿童的某种不太正常的心理表现如果经常出现,就需要注意了。例如,大部分儿童都有一两种惧怕,如怕黑、怕大声等,这种惧怕不需特殊帮助也会自行消失。但是儿童若有多种惧怕、十分胆小,甚至不能独自接触社会,这种表现就不正常了。再如,小学儿童每月可能会发几次脾气,这也是正常现象,但若儿童每天至少要发一次脾气,那就应该查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教育了。

    3.特殊心理表现持续的时间。

    任何儿童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或行为表现,譬如行为有点古怪、胆小、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不久又自然消失了。这没有什么特别,不必在意。但若某种特殊行为长期保持,几个月后仍然这样,就需要特别关注了。因为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就可能发展得更加严重以致产生其他问题。例如,听任儿童长期说谎话、不诚实,将可能使之发展成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4.特殊心理表现的严重程度。

    儿童所表现出的特殊心理或行为是否正常,还可以从其表现的程度上加以鉴别。

    首先,与同龄儿童的一般行为相比,看某种行为“有”与“没有”。如果某种行为大多数同龄儿童都有而他没有,或是大多数儿童没有而他有,就要引起注意了。例如,大多数2~3岁幼儿的睡眠都很沉,而一个2岁半的孩子常常梦中惊醒,睡眠很不稳定,或大多数儿童在2岁时一般都能说许多话了,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说话,这些就可能预示着某种问题。

    其次,看表现的程度。如果儿童某种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其程度或严重性大大超过其他孩子,就可能预示着某种心理问题。比如,3、4岁的孩子容易为玩具等发生纠纷,出现相互争斗的现象,这不足为奇。但如果孩子无论什么时间、场合,总爱出手伤人、出口伤人,那么,就需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矫正了。再如,儿童刚进幼儿园一般都有些适应困难,但多数经过父母或老师的诱导和鼓励,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可是有些儿童害怕去幼儿园或学校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说要送他们去学校,便立刻表情惊恐,还会出现心率加快、肌肉紧张、出汗、呕吐、腹痛、腹泻等种种躯体症状,这样的恐怖表现就不正常了。

    再次,看心理与行为是否易于受普通方法的控制。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通常都善于组织教育,如使儿童都参加小组的各类活动,引导儿童从事有趣的活动,使儿童都不犯规,等等。但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其反应往往不是一般教育、正常管理方法可以控制的。如果有经验的教师在班集体教育活动中,对某一儿童的行为表现难以理解,那么这个儿童往往就是有问题的。

    5.心理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儿童如果不理会现实,忽视四围的环境,也是心理问题的信号。例如,在正常的情境中,儿童却经常出现一些不适当的愤怒、无理由的猜疑、莫名其妙的紧张、不能和四周人群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等。凡此,都表明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可能有一定的问题。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儿童的表现看来似乎是异常的,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分析,它却是儿童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反应。那些所谓的“问题表现”是由于父母、老师或周围人们的行为引起的,问题不在于儿童本人,而是在于他周围的人。例如,儿童的对抗或不顺从行为,往往是因为父母对他提出过多的要求、唠叨不休,处处限制他行动的缘故。儿童的攻击行为,如好打架,也可能是模仿父性好与人吵架或经常打骂孩子的结果。儿童偷窃和逃学可能与父母或老师的冷淡、歧视态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能从其他人或其他地方得到父母和老师不能给予的感情与温暖。

    所以,对儿童心理与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应认真区分是剧围环境造成的,还是其本身的原因引起的,仔细观察其心理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相一致。

    更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第18期专题:    



            关键词:儿童心理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2 05:54 , Processed in 0.041617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