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儿童的逻辑不同于成人世界中的概念性逻辑。儿童的逻辑汇入了并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审美意蕴的诗性精神。诗性的逻辑是展现儿童精神之特质的基本表达形式,也为人类理性精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关键性]儿童精神;概念性逻辑;诗性逻辑
    逻辑是人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儿童的逻辑虽然只能属于泛逻辑的范畴,是一种前逻辑、原逻辑,或称前科学的逻辑,但却汇入了并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的审美意蕴,是一种诗性逻辑。
    一、与成人逻辑的不同
    从根本上说,成人世界中的逻辑是一种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性逻辑,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它超越了具体的直观表象和直接的现实情境的制约和束缚,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由于逻辑赖以展开的概念是获得了事物普遍性意义的概念,逻辑展开的理性形式是一般性的规范,因此,成人世界中的逻辑是一种超越了事物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的逻辑,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它的普遍性的认同与遵循,而且也内在地表现为逻辑过程中前后环节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因此,形式化的逻辑又是一种连续性的、直线性的逻辑。皮亚杰曾说:“形式逻辑就其论证的严谨而言,或许是今天学科中最精确的一门。”
    “尤其因为逻辑运用的是公理或‘形式化’方法,所以它在原则上不知有心理的‘主体’,因而变成了‘无主体的逻辑’,它给自己规定的权限甚至禁止它寻问是否存在着‘无逻辑的主体’。”总之,这种逻辑以揭示和解释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本质为直接目标,其中主客体界限分明,是一种科学化的逻辑。无疑,这种逻辑作为一种智慧,必须建立在自觉的、理性的意识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与之不同,儿童的逻辑是诗性的逻辑。“诗性逻辑(logic of imagination)”本是由意大利哲学家维柯(C.Vico)提出的一个人类文化学概念。他认为,在人类的远古时代甚至到荷马时代,人们依旧是记忆力强,想像力奔放,而思维能力不发达。这种感觉力和想像力发达的智慧表现形式,就是“感觉到的想像出的玄学,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因为能凭想像来创造”。维柯把这种以想像力为基础,以诗为表现形式的智慧称为“诗性智慧(wisdom of imagination)”,其思维方式就是“诗性逻辑”。所谓诗是“情志为本”、”“志之所之”、“志意之所适”的文化形式及精神表达,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的审美意蕴。儿童的逻辑犹如人类这种原初时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诗性逻辑,绝然不同于成人式的概念性逻辑。
    二、儿童诗性逻辑的根源
    儿童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及其在认知上的主客体不分,使儿童常常将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儿童眼中的万事万物,总是被注入了儿童的生命意识、主观意愿和情感意识,客体不再是纯粹机械呆板的,而被赋予了主体的特征。
    其中,泛灵主义的拟人化成为儿童进行逻辑心理活动的惯常手法。在一个孩子看来,花是活的生命,这不是因为植物是有机的生命体,而是因为“花是能呼吸的,它的叶子就是它的手,它的枝条是它的身体”。同样,房子也是活的,因为“窗户就是房子的眼睛”;风也是活的,因为“它知道自己在动”,“风会自己跑”;而汽车之所以会跑动,因为它“喝了油,有劲了”;树之所以能长高,是因为它从地下“吃了有营养的水”。然而,在成人的逻辑里,房子只不过是建筑材料的堆砌和建构,风不过是一种自然的空气流动,车能跑是因为动力能量的消耗,树的成长也不过是一种纯粹自然的生命现象而已。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这种泛灵化倾向在十一二岁以后才逐渐衰微。就像雅克・马利坦所说,“如果事物以其被提供给心灵直觉的存在这一简单事实来提高心灵和给心灵以快感,那么……这事物就是善,这事物就是美的”。正是由于儿童的逻辑渗入了自己的感性倾向和主体特征,才成为充满人性化色彩和浪漫主义审美意蕴的诗性逻辑。
    当儿童周围的每一个事物一旦被潜意识地赋予了他个人感性主义的主体特征,它们就从它们共同拥有的主体特征那里获得了联系(当然,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事物原本都是联系着的),世界由此获得了统一。正是这种联系或联结就自然地衍变成儿童进行判断或推导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依据。于是,儿童会认为一切事物肯定都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或者说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这种联系或原因肯定又指向人或者就是他自己。儿童的“目的论”“人为论”都体现了这种逻辑信念。一个6岁的儿童看到从斜坡上滚下的弹子,会问:它为什么会滚动?他不会对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的解释感到满意,因为他想知道的是弹子是否会知道下面的人在等它。同样,对于电灯为什么会照明,他也不满意于“电能变成光能”的解释,他觉得应该是因为他在黑暗里看不见东西、不能玩,所以它才发光的。
    在儿章眼中,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他们常常喜欢刨根问底,会有一些涉及哲学问题的深刻发问。如“世界上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天上的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都是梧桐树上的叶子,怎么就长得不一样?”“人死了,他自己还知道吗?如果他不知道,那我们怎么知道他就不知道?”“这是在现在吗?我怎么知道这就是现在而不是昨天呢?”儿童的许多“为什么”,常常成为成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是儿童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也是生动的、活泼的、情境化的表象世界,实在的表象集合构成儿童观念体系或精神系统的主体,恰如维柯所说的原始人的逻辑思维,就是“把各种不同的人物、事迹或事物总括在一个相当于一般概念的一个具体形象里去”。”由此,年幼儿童的概念获得,及其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几乎不可能摆脱具体表象和客观情境的束缚和制约。儿童在概念上的“实在论”、推理上的直觉性和接近性特点,以及守恒概念获得的延迟,都表现出儿童逻辑的直觉性和具象性特征。
    尽管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进行抽象的、形式化的逻辑思维,但正是由于儿童不拘于理性逻辑的形式规定,才运用他那种个体主观性的、直接经验式的逻辑,打破常规,表现出不拘一格的创造性、开放性和跳跃性。儿童的逻辑由此成为蕴涵着无数可能和偶然的逻辑。正所谓,一加一等于二,只是成人的逻辑,是按照成人的科学理性、客观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但在儿童的逻辑里,一加一则潜藏着太多的可能性,就不会正好等于二。在中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孩子们被要求到前面的图画板上,粘贴上小动物。图上画有河流、大树、草地等,备粘贴的是小猴子、小白兔、小鸭子等动物卡片。结果被叫的一个小女孩,上来就把小猴子贴在了天上,小兔子则被粘到河里,小鸭子被贴在了草地上。老师很惊讶,甚至觉得孩子故意搞恶作剧,因为按照常识,猴子在树上,鸭子在水里,兔子在草地上,这是很容易完成的。然而,当孩子讲完她现场编出的故事,我们成人就不得不惊讶于孩子的想像与创造了。她讲的情节大体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小猴子在树上打盹,小鸭子在河里游泳,小兔子在岸上吃着嫩嫩的草。一会儿,小兔子感觉太热了,看到小鸭子在水里那么舒服、凉爽,它也想到河里洗个澡。可是,它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结果一到河里就往下沉,小鸭子赶快救它,可是,小鸭子太小了,救不动,于是小鸭子就急忙跑上岸大声喊:小兔子落水了,快来救命啊……小猴子被惊醒了,就从树上向河里使劲跳去……
    三、儿童诗性逻辑的价值
    鲁迅称赞儿童:“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实际上,正是由于儿童天生地对成人世界里抽象的、机械化的理性逻辑的叛逆,正是由于儿童的逻辑是一种个人主观意愿和自我情绪的自由表达与释放,儿童的世界才有着荒诞不经的奇思妙想,行使权威的快感和惩治坏人的崇高,颠三倒四的随意发挥,无拘无束的冲动与鲁莽,惊险刺激的自由冒险,天真无邪的哲学发问,超印象派的绘画才能等。爱因斯坦曾说:“从经验材料到以逻辑性演绎为基础的普遍原理,二者之间没有――条逻辑的通道”,“我相信直觉和灵感”。四儿童依赖于我行我素式的直觉和灵感,依赖于自我的逻辑,也就在不断地发现着这个奥妙无穷的现象世界,徜徉于诗一样的童年生活中。儿童只有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之间开始建立起形式运算的系统以后,才“全面使用形式逻辑进行思维,于是,儿童也不再是一个原逻辑主义者”。叫儿童在相当长的童年期里如海德格尔所说,是“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
    儿童的诗性逻辑充盈着、涌动着儿童特有的天真、幻想、憧憬、灵性和自由。它是感性的、浪漫的,是直觉的、具体的,也是个体的、多样的、活泼的、生动的,充满着自由创造的精神和人性萌动的智慧。这样,儿童的世界不会是一个客观、理性的物理世界,更不是一个形式化的符号世界,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真实而具体的生活世界,奔腾着生命激情的精灵世界,充满着奇思妙想和爱恨情仇的梦想世界。于是,诗性的逻辑赋予儿童精神以灵性、智慧和人性之美,赋予儿童生活以童话、诗歌、故事、传说、假装、表演、游戏、音乐、绘画等诗性的精神表达形式,而这些精神表达形式也为儿童诗性逻辑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挥洒、恣意奔涌的广阔空间。
    儿童的成长必须是从感性的、直接的经验累积再到理性的、间接的经验学习的过渡,同样,儿童的诗性逻辑也是儿童走向真正科学世界和成人逻辑的精神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诗性的逻辑为儿童理性的发展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是保护儿童精神免受理性文化对他过度透支的屏障。儿童的诗意逻辑“不仅可以在想像世界的内部自由实现各种神奇的转换,还能够与触手可及的现实时刻保持着联系,在想像世界和现实之间轻松地转换视点,自如地化入化出”。于是,诗性的逻辑较好地防止了儿童过早地屈从于复杂的成人式生活而丧失自我的个体精神特质,从而为儿童从自我的主观性精神向成人的客观性精神、从当前的现有精神向未来的可能精神提供一个缓冲与过渡,以保持自身对外界作用的自由意志、创造意识以及更多更好的未来成人精神的巨大潜力。歌德曾说:“人类要逃避世界,最好莫过如通过艺术,人类要使自己与世界连结,最好莫过如透过艺术。”诗性逻辑的精神就是儿童自由的、艺术的精神。
    然而,儿童逻辑的诗性不仅仅是儿童成长健康和谐的精神屏障,它自身就是人类精神或文化中弥足珍贵的财富。曾经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类游戏进行深入探讨的胡伊青加声称,成人“必须能够像披一件魔衣那样换上儿童的灵魂,并且放弃成人的智慧以便拥有儿童的智慧”。团当儿童的逻辑精神成为生命激情、浪漫诗意的一种本真表达,它就应该可作为矫治当今成人社会技术理性的机械、僵化、功利、冷漠之弊病的一剂良药。珍爱儿童的诗性逻辑,呵护儿童的精神成长,不仅意味着教育的人性化祈求,也是成人归复健康童心,彰显教育灵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逻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9-28 08:31 , Processed in 0.042720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