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班案例分析:在幼儿的主动表达中适宜地点拨与引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23:0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班案例分析:在幼儿的主动表达中适宜地点拨与引导
    小班案例:秋雨图与杨树
    有些教师认为,中、大班的孩子们才能欣赏或仿编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儿歌,“文学表现力强的儿歌,小班孩子也不见得懂”。于是他们可能会更侧重于为实现健康、社会等其他领域的教育目标来自编或选用儿歌,不大注重儿歌的文学表现力。殊不知,幼儿诗化语言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正是从小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熏陶与逐渐养成的。
    我们来看一看,张老师怎样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引导小班孩子们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美,用儿歌的语言形式表现美。
    案例:秋雨图与杨树花(小班)
    以前带中、大班时,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仿编儿歌和诗歌。新学期开始了,我接了新小班。小年龄的孩子能仿编儿歌、诗歌吗?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学习特点呢?在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我发现他们总是对自然现象充满着好奇和惊喜,尤其是秋天的千姿百态,更是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对现实生活富于感受和激情,正是儿歌和诗歌所注重的要素。我抓住机会,和幼儿一起欣赏有关秋天的儿歌。但怎样能让幼儿感受到,儿歌是来自于他们眼中、心中美好的世界,他们也可以“创作”儿歌呢?
    小雨的诗和画
    一天,刚吃过早饭,天就阴了下来,不一会儿,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孩子们连心爱的玩具都不想玩了,挤在窗户处看小雨。我看孩子们那么感兴趣,也跟了过去,和他们一起看。这时,一个站在门边的孩子对我说:“张老师,小雨点跳到我的手上了,真好玩!” 我眼前一亮,觉得孩子说的话很有诗意,何不让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对下雨的感受呢?这时孩子们正争先恐后地往门边挤,伸出小手去接雨。我对孩子们说:“刚才有小朋友说‘小雨点跳到我的手上’,说得真好听!我们都来说一说,雨从天上落下来像什么?”“像针。”“像好多线。”孩子们纷纷回答,有的孩子说不上来,急得用小手比画。“那雨落在地上又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们抢着说“就变成水了”,“有好多好多圆圈圈”,“是水坑。”我接过孩子们的话说:“刚才小朋友说,雨像好多好多条线,从天上落下来,落在地上,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圆圈圈,还会跳到手上,真好玩。”孩子们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说:“张老师能把刚才小朋友说的这些话,编成一个下雨的新儿歌,你们愿意听吗?”孩子们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边用手比画边说:“千条线,万条线,落在地上画圈圈,跳到手上和我玩。”说完,我又热情地对孩子们说:“看,我们小朋友多能干,可以自己编儿歌了。”孩子们可高兴了,七嘴八舌地抢着“认领”儿歌中的哪一句是他说的。有的小朋友却提出:“老师,我说的水坑,你还没编到新儿歌里去呢?”我指着雨中的水圈对他说:“你看,你说的这一个一个小水坑,不就像雨点画的圈圈吗?你说的意思,老师已经编进儿歌了。”他接受了我的说法,高兴地走了。又一个孩子噘着嘴来找我:“老师,我刚才说的像针,你没编到新儿歌里。”我想了想,对她说:“雨是挺像针的,不过你看,新儿歌里有一句,‘跳到手上和我玩’,要是针跳到手上……”不等我说完,她抢过话来:“那手就该疼了。”
    看到孩子们都愉快地认可、喜欢上了新儿歌,我趁机和孩子们一起边朗诵边比画。几天后,等孩子们完全熟悉了这首儿歌,我提议他们根据儿歌把下雨的情景画下来,孩子们边说儿歌边画,而所用的绘画技巧又正是符合孩子水平的短线条和涡轮线。当孩子们画完后,我把这些画艺术地剪贴到一张大白画纸上,在画面四周添画了云、雾、树、花等,我还特意把花设计成小手的形象,并加上一个拟人化的小雨点,使画面更契合儿歌中的表达。最后,请家长帮我们把新儿歌抄写在画面上,一幅《秋雨图》就完成了。
    墙饰里小雨的诗和画吸引着孩子们,让他们重温着成功和喜悦。
    诗中的杨树花
    冬去春来,伴着明媚的阳光和徐徐的春风,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游戏。玩了一会儿,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被掉在地上的杨树花吸引住了。有的孩子捡在手里不愿意放下,有的孩子互相逗闹。“老师,你看!我捡了一个小毛毛虫。”小柯大声喊到。其他的孩子听到也跟着应和:“我也有,我也捡了。” 菲菲不同意,质疑说:“这个毛毛虫怎么不爬呀?”听了菲菲的话,我看孩子们开始仔细的研究起来,有的说:“它不会爬吧?”还有的说:“是不是死的?”……看来,孩子们还真不认识这杨树花。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感叹着大自然的奇妙,明明是植物的花,却生得像动物的毛毛虫,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儿歌素材,天然地蕴涵着比喻和联想。于是,我也捡起了一朵杨树花晃了晃,同时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它是从哪来的吗?”孩子们开始四下寻找起来,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争先恐后地指着大树:“在那儿,老师你看。”“它挂在树上呢!”“哦,原来它是从大树上掉下来的。”“它是毛毛虫吗?”我告诉孩子们说:“它当然不是毛毛虫,它是这种树开的花。”孩子们惊奇之余开始议论:“这花好难看!”我笑着说:“花有各种各样的,这花的样子其实挺可爱的,不然干吗你们都愿意和它玩?”“它真像毛毛虫。”“它还像小狗狗的尾巴。”我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孩子们纷纷说出他们所知道的树的名字,但还是没有猜出来。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我为孩子们揭晓了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们这棵大树叫杨树,树上的“小毛毛虫”当然就是杨树花。
    正说着,一阵春风又吹落下来不少的杨树花,孩子们叫着跑着追着捡。看着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我即兴把他们刚才的交谈整理成一首儿歌,并大声朗诵出来:
    小小杨树花,高高树上挂。
    春风轻轻吹,花儿落地下。
    好像小小毛毛虫,不会往前爬。
    孩子们一听,高兴地说:“我们又编新儿歌了!”愉快地跟着我大声朗诵起来。当家长来接时,“毛毛虫”和新儿歌,成为孩子们向家长描述得最多、最兴奋的的话题。
    个人反思
    在《秋雨图和杨树花》的案例中,我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教育契机,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提出可以引发他们感受并愿意表达的问题,将孩子们零散的话语收集起来,用诗歌、儿歌的格式加以串连,让幼儿感受到语言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也体会日常语言和诗化语言之间的转换。
    经过这样的活动也让我对幼儿语言学习活动有了更新的感悟。幼儿的语言来自于生活中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他们对于词汇的理解,对于语句的形成,都是和自己的直接体验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幼儿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来引发他们积极的语言表达愿望和动机;教师还要给予及时、到位的引导,让幼儿主动学会表达。
    点评/  易凌云
    把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好事物与情感的个性化感受,用有韵律、富想像、具美感并充满激情的精练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诗化语言的特点。
    “使儿童高兴的那些活的儿歌是心灵的游戏,是精神的自由创造,它具有梦想的成分……在这种活动中有现实世界投射过来的影子和痕迹”。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童年时期,‘雨水滴答滴答掉在河里’形成的环状物,对我来说像入迷的咒语一样神秘莫测,对那种图景的迷恋至今难以忘怀。”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年龄幼儿在学习诗化语言方面表现着这样的年龄特征:他们对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天生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之情,他们用纯真而童稚的视角打量着现实世界,并在精神世界里折射出独特影像,享受着别样情趣。基于语言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描述语言会比较简洁,但也较缺乏表达和表现的手段与方法,尤其是较少接触和运用韵律化的诗化语言形式。
    为支持、鼓励幼儿感悟到诗化语言是“用好听的话说我们平常的事”,教师适宜的点拨与引导策略应是:
    充分让幼儿感受与欣赏自然与生活的美好,积淀丰富情感
    教师要经常和幼儿一起徜徉在美妙而神奇的自然世界中,让幼儿主动感受、欣赏自然和生活,积累多样化的情感,这些富情趣的、真实又生动的体验会积累成诗化表达的丰富“素材”。教师还应创设放松、温馨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氛围,使幼儿有感而敢发,有感而愿发,有着丰沛的主动表达的愿望和激情。
    教师要敏感于幼儿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似性,为营造联想、比喻和想像的意境做铺垫,由联想、比喻、想像营造出的情趣与意境是诗化语言的灵魂。由于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他们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解释,他们对事物的相似、关联的发现和比喻也往往出乎成人的意料,因此他们的想像是自由飞翔的。教师要注意倾听和收集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而有趣的交谈、闲聊,从这些“片言只语”中敏感到“诗情画意”,作为点拨与引导的基础。点拨和引导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明晰“我们平常的事”中的美丽与奇妙。
    鼓励幼儿用稚拙的语言尽情地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精练和韵律化。
    在尽量保存幼儿原话和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精练和韵律化,形成短小、有情趣的儿歌,再传递给幼儿反复吟诵,让幼儿初步经历诗化语言的创编过程。初步体会诗化语言既来自于生活感受,又“用好听的话”呈现着独特的表达形式。而儿歌中的句子应让幼儿明显地感到是他们自己的话,以增强他们用诗化语言主动表达的信心和愿望。
    必要时用绘画的方法帮助幼儿感悟诗化语言的“画面感”
    用绘画的方式,教师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主题形象进行表达和表现,也帮助幼儿感受诗化语言的画面感,画面感是培养“意境”的重要基础之一。
    教师多种角色适意而灵活地转换,保证着有效的点拨语引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宜的方式对幼儿的学习给予必要而及时的支持与引导,才可能充分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幼儿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这一支持和引导应该在孩子有兴趣和真实、生动的体验时实施,而且必须符合具体的学科特点。支持和引导的方式与具体策略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以活动指导者的身份所进行的明确的语言上的引导或者行为上的支持,也可以是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所进行的示范性的引导或者同伴合作式的支持,还可以是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所进行的提示性的引导与支持。
    就小班幼儿诗化语言的教与学来说,要先充分调动其原有生活经验,幼儿才能理解儿歌、散文等诗化语言的内容,并想像其意境。《秋雨图与杨树花》案例中的教师正是根据幼儿的这一学习特点,通过层层深入地引导,帮助小班孩子在感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创作”出了关于“小雨”和“杨树花”的儿歌。其引导创编的关键策略就是帮助幼儿初步体会口头语言和诗化语言之间的关系。在“小雨”儿歌的创作过程中,教师首先抓住了幼儿对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的表达欲望,从引导幼儿体会“小雨点跳到我的手上”这种说法“很好听”入手,直接用问题“雨从天上落下来像什么”引导幼儿进入小雨纷纷的迷人意境,这时候教师更多的是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了直接的引导;在幼儿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感受后,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将幼儿的语言编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短小有趣的儿歌;教师在一一解释幼儿疑问过程中,不但使他们体会了儿歌语言和韵律的优美,还有利于他们理解内容和想像意境,这是教师给予幼儿的间接支持;最后,教师又引导幼儿根据儿歌把下雨的情境画下来,既再次让幼儿加深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还让小班幼儿主动运用绘画技巧,充分体会着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在“杨树花”儿歌的创作活动中,教师用一系列问题或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幼儿畅所欲言地讨论和交流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幼儿体会儿歌的特点,主动经历创编的过程。
    在同伴讨论中所提到的“抓住教育契机”的意识是好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幼儿这种美好的、自然而然的学习转化成正规、严格的学习,甚至还要延伸到家里,“使家长看到孩子学习的潜力”,这不但与诗化语言学习中浓郁的文学与诗的气氛不符,而且特别注意防止过度教育的倾向。
            关键词:案例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13:06 , Processed in 0.041523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