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消失的灵性和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04: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才对教育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灵性对教育说:“不要阻挡我的生长。”
          孩子们天生是有灵性的。可是这种灵性却在某一天忽然消失,这是教育的失败。但这种失败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很多有识之士显然已经看到这点了。他们也在呼唤“有灵性的教育”。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在谈论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因此,天才对教育唯一可说的话是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是的,教育成了孩子灵性的杀手。易中天在谈到这一点时愤愤地说这种教育的“毁人不倦”本质是功利主义的、是应试的、是势利的、是鼠目寸光的……也势必是短命的。
          孙云晓在《我是那个残次品》中讲到一个关于郑正的故事。他小学,退学;初中,退学;高中,退学。这样一个孩子,她的母亲却从不打骂儿子。郑正不想上学的时候,她甚至不会发怒,而是带上小提琴,陪郑正到公园的大树下拉琴。然后用轮流撕花瓣的形式决定是否应该去上学,谁撕到了最后一瓣听谁的,“谁也不许耍赖”。
          一次郑正和校长“打赌”,说找到郑渊洁,证明他说过“不用写作业”这句话,就可以免他的作业。为了帮儿子,这位母亲托朋友找到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的崔永元,又通过他间接联系上郑渊洁。后来郑渊洁来了,给学生们演讲:“同学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崔永元回忆,郑渊洁刚一张嘴,坐在他旁边的校长“就有点儿坐不住了”,“脸色越来越白”。郑渊洁也还记得,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崔永元便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为什么啊?他说辛辛苦苦教育了几十年,都让郑老师这20分钟给毁了。”崔永元捂着嘴,又压低声音补了一句:“不过,你看底下的孩子们这么乐呵,你就撒开了来吧。”崔永元记得,整场演讲中。整场演讲中,孩子们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果然,后来,郑正到美国留学。毕业回国后,他曾就职于搜狐网,入职不到一年,便被猎头挖走,现在是一家著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级顾问。
          正是这些有胆识的人保护了孩子们的灵性,让他们像“野草”一样自由地生长,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现实的大环境不容我们乐观。因此讨论孩子灵性的消失,也成了我们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但愿,我们能拨云见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一下孩子。
          在丰子恺《美与同情》中谈到赞美儿童,因为儿童大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会长久地注意一个蚁洞一只蚂蚁的爬行;一个孩子会对树上跳来跳去的喜鹊惊喜万分;一个孩子会为他的玩偶小猫流泪不止……这些在成人的世界里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孩子们却发现了一个我们很难发现的世界:
          “像辣椒一样辣得我睁不开眼睛!”还有一天孩子在家中画了一幅“太阳宝宝”的画,画完后说:“太阳有眼,眼会照人。”晚上刷牙时,孩子一边挤牙膏一边说“毛毛虫出来了!”
          孩子第一次看见霓虹闪烁,说:您瞧,“灯在跳舞。”
          儿童的语言有时简直就是诗!生活中孩子的一些话,有时甚至会让语言行家大跌眼睛。年龄有大小,可智慧不分大小!孩子的思维是闪光的!
          这样的灵性,却不能得到完整的保护,是什么让孩子的“艺术感”和“灵性”一点点消失呢?
          孩子的灵气在“苛求完美”中消磨殆尽。在课堂上,我们总会一次次地指责孩子,指责他们的一次次小小的过失。灵性,产生于民主的空气中啊!
          孩子的灵气在“标准”统一中消磨殆尽。灵性是心灵的品性、是个性的体现。可是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标准”、太多的统一。就这样被我们的教育越磨越少!最后,只剩下干巴巴的一堆文字!
          一位哈佛大学校长这样说:
          “我们不在乎学校出了几位总统,出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在乎哈佛是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是否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我们应从哈佛的教育理念中获得最珍贵的启发:让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窒息的应试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学海和书山中自由地呼与吸。
          众所周知,小孩子说一两句富有诗意或灵气的话有时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其能长久保持这种态势。这不仅仅是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事,更是社会大众的事。
          首先父母和教师对孩子应该做到发现、欣赏、保护、引导,给他空气、给他阳光、给他水分、给他土壤……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相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所裨益的。
          其次,我们的教育当务之急还是应该:
          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能自己动手;
          解放孩子的双脚,让孩子能自由活动;
          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能去看、去观察;
          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能自由地说;
          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能想、能思维;
          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教育是棵树,孩子是果实。没有“灵性飞扬的教师”、没有“灵性飞扬的教育智慧”、没有“足以产生灵性的教育土壤”,即使少数的孩子可能会有些天赋的灵性,也完全会被后天没有灵性的教育所扼杀。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是一个懂得保护“学生灵性”的老师,他和小豆豆一见面就谈了4个多小时,他把伙食分成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他带领孩子们夜晚去宿营……他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以一种“教育舞台”上的艺术家的面目出现,再看看我们现在“只为稻梁谋的教育” “素质教育",完全成了老师和家长手中的“筹码”,艺术学习成了“熟练工种”,哪还谈得上灵性?
          一个孩子在往海里扔搁浅中的鱼,一只又一只。一个人过来说:“别扔了,有谁在乎?”孩子说:“小鱼在乎。”是的,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孩子,成就孩子的精神成长,他们在乎。老师们真应该学一学那个往海里扔鱼的小孩,让孩子们的灵性复活。
        摘编自《青年教师》2011 9 8~13
    编辑:cicy

            关键词:消失的灵性幼儿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4 00:48 , Processed in 0.041167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