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需要尊重的生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唤尊重儿童是因为我们曾经不尊重儿童。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对儿童给予尊重。这种现象是由于人们的错误观念所致,这些观念具体表现为:
    (一)儿童不成熟观
    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看来,儿童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因此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家长管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儿童一直是被视为未来“开明社会”中的行为者。这个概念意味着儿童是“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无长大成人,一味地将儿童时代界定为一个准备时期,一个转折时期,我们将儿童锁人监狱,他们必须在那里等待,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而在成为“行为者”之前,都属于“未成熟者”,不会也没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美国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搭在弓上的箭,随时准备射出;中国的家长把孩子看作是风筝,时刻都要有线拽着。正是由于我们过多地注重了儿童的不成熟性和幼稚性,所以没有看到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潜能和其巨大的作用。
    (二)干涉观
    成人(教师、家长)对儿童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的帮助和支持。但指导并不意味着包办一切,并不意味着强加或干涉。我国“玉不琢不成器”的传统观念,过分地强调了成人对儿童的干涉,而不注重儿童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其实,儿童有自己的思维,他们更希望自由,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成人应该在充分研究、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以儿童朋友的身份介入其中,巧妙而有成效地对儿童施加影响,加以引导,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是对儿童的粗暴干涉。但是时至今日,仍有部分的家长和教师在潜意识里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儿童一刻也不放松的压制和管制。
    (三)压制观
    压制观是比干涉观更极端的一种看法。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盲目冲动的种子”,“成人必须采取强制的手段甚至暴力,以保证他们不干蠢事”。继赫尔巴特之后,弗洛伊德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生而具有的本我是一个储存着各种本能欲望(无意识)的仓库,这些沸腾的欲望是与文明(和文化)背道而驰的,所以要受到文明的压抑。在文明的压抑下,代表文明的超我最终(通过自我)捆绑起本我。超我最初是由外在于儿童的成人文化代表的,后来才逐步内化在儿童心中。”在弗洛伊德看来,幼小的儿童是不具有超我的,他只具有可恶的本我,所以他认为成人应当对儿童捆绑和控制。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论调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一生的幸福。他们对以成年人为中心,由成年人塑造的儿童形象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给予了严厉的谴责。提倡要在人类尊严基础上让儿童幸福地成长,“要把儿童作为人来尊重,意味着儿童不应仅仅被视为受保护的对象。他们也像所有人一样,是享有人权的公民。”
    《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指出,教育要使儿童为将来在自由社会中过一生的生活做好准备,教育要尊重儿童的父母,尊重儿童自己的文化特性、语言与价值观,并要尊重其他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准则。

    尊重儿童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呢?尊重儿童对儿童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儿童而言,尊重意味着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的鼓励和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尊重是对儿童的信任。信任是一种教育力量,也是一种动力,它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尊重儿童就是让儿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信任儿童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儿童,而是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儿童有自己的见解。信任儿童就是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内在的生命力,一个精神,一个灵魂,相信他们可以进行“自我领导”。尊重是对儿童的鼓励。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是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对的一切,然而却遭到孩子的反对和愤怒,造成关系紧张。也许父母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虽然儿童年幼无知,但同样有自己的思维。这种强加、包办,使儿童失去了选择的主动权,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其思维能力、自尊心受到挫伤。久而久之,儿童会出现逆反心理或处处依赖父母的依赖心理,这对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健康心理十分不利。所以,儿童更需要的是来自成人的尊重。心理学家认为:尊重儿童,实际上也是对儿童的鼓励。一项研究表明,受父母尊重的儿童往往健康活泼,对新生事物反应灵敏,而长期受压制、体罚的儿童则表现出行为呆板、胆小,反应迟钝,而且极易发生儿童精神性疾病。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儿童的自尊心理健康与否,性格活泼与否,与他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有人对100名不同年龄的学者作过一次问卷调查,95%的人都描述道,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选择很少横加干涉,而是尊重自己的选择,即使是错误的选择,父母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此可见,尊重孩子是他们形成良好性格、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尊重是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缺少对儿童的尊重,以至于辱骂、体罚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教育者认为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不重视儿童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以至于在教育中过多地关注了培养的人能否达到标准,而不是关注培养出来的人是否有个性。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儿童在个性全面、自由发展方面处于不利的困境。“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尊没有个性的木偶”,每个儿童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惟一的,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有自己特有的成长轨迹。我们不能漠视人类丰富的心灵;必须认识到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对儿童的尊重就是对儿童持有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就是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就是对儿童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及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

    尊重儿童对儿童意义重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儿童呢?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尊重儿童什么呢?笔者认为,尊重儿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教师不应把儿童看成是容器,看成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的合理要求、儿童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儿童的选择和判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感情的表露要给予尊重。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尤其是在德育中,当学生在我们设计的教育情境中产生与教师期望的情绪情感不同或者相反时,我们应当尊重他,并且适时地引导,而不能一棒子打死。而且,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并把自己的判断跟社会期望的判断做出比较;凡是有争议的问题和事情,老师都应该暂缓发表意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道理;同时还要允许、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和偏好而做出一些价值选择,尽管其中的某些选择与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
    尊重儿童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阐述了一个关于儿童的宗旨:儿童应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每个孩子在性格、爱好、需要方面都是独特的。该宗旨需要在学校的组织、课程和学校精神中得到体现。但这一宗旨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文化传统存在严重分歧,不少国家的学校通常体现出权利主义的特征,孩子被视作成人智慧的消极接受者。《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国家必须承认儿童有休息与休闲的权利。他们有权利玩耍嬉戏,从事娱乐活动,参与文化生活。儿童还享有一定范围内过失不受责备或惩罚的权利……成人应该尊重并且维护属于儿童的权利。
    尊重儿童的文化。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一种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这种平等是一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尤其是教师文化既密切相关,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成人文化要向儿童文化学习,儿童文化也必然会向成人文化发展和演进。成人要相信儿童文化是值得学习的,只有这样,成人与儿童之间才能建立起子等的沟通。教育要真正在学生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尊重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文化,而不是无视和抵制儿童文化。教育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取得儿童内心的认同,从学生的生态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转化原有的知识,以富有儿童文化的语言和行为来施加教育影响。尊重儿童文化就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就是为儿童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因为只有被尊重的儿童才能自由地创造、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
    尊重儿童的差异性。儿童是与成人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必须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反应敏捷,有的迟缓;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不善言词……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儿童天然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就是要以一种“向孩子学习”的心态去对待儿童。
    尊重儿童的心理自由。尊重儿童的心理自由就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他们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给他们一个想像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地联想和自由地言论,这些都是创造力的源泉。主动、自由是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理自由就是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让他们敢于辩论、勇于挑战、善于创造和探索。教师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走进他们的心灵,并且和他们一起插上翅膀,无拘无束地畅游在自由自在的想像王国。


              关键词:需要尊重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2 23:25 , Processed in 0.040384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