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新西兰成人与幼儿对待幼儿同伴冲突的观点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冲突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有着不同的期待。这种期待影响着人们对竞争、谈判、合作、分享等人际交往的态度,影响着人们对待人际冲突的观点。
    中国和新西兰有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个国家的成人与幼儿对待幼儿同伴冲突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些观点有什么相似与不同?这些观点与两国文化、教育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我们采取质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和新西兰实施了相同方案。我们用5个小故事作为讨论素材,旨在确定3―5岁幼儿以及他们的教师和家长的观点。这些故事都是根据幼儿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事件编写的,冲突原因包括幼儿之间的偶然冲撞、两位幼儿都想玩同一个玩具、想坐同一把椅子及他们对“龙卷风”成因的不同看法等。
    为了解幼儿观点,我们采用研究者在小组中与之互动的方式:给幼儿讲述配有插图的故事,讲完后请他们发表看法;为了解成人观点,我们采用发放开放式问卷的方式。来自中国4所幼儿园的40名幼儿、11名教师和48名家长,以及来自新西兰5个儿童中心的28名幼儿、9名教师和19名家长,分别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两国成人观点比较
    中新两国成人提出了一些对待幼儿冲突的相似观点:倾听幼儿诉说.协助幼儿之间掏通.肯定幼儿行为中的积极因素。让幼儿自己鬈决冲突.和幼儿一起寻找答案,鼓励幼儿协商,引导幼儿合作。让幼儿体验行为的消极后果。让幼儿道歉。必要时立即制止冲突。比如读完小故事,一些成人认为应该。同发生冲突的小朋友该怎么办”,。让全班幼儿都讨论龙卷风是怎么来的,回家以后再问问家长或是找有关的书,教师也要找有关的资料,过几天再与小朋友交流”(中国);“向David解释说,Tim没有恶意”,“赞扬他们收拾物品的行为”(新西兰)。目时。两国成人的回答又有各自特点。
    新西兰成人――
    更多地关注幼儿身体受伤害的情况.如“我的第一个直接反应是问Michael‘你伤着了吗?伤着哪儿了’,然后检查一下他什么地方疼,并拥抱他”。
    承认孩子们情绪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如“我要说‘我看见了两个不高兴的孩子’,然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他们看到的情景”。
    让幼儿做出选择,如“我建议我们做点什么,让他们在能做的事情中加以选择”.
    表现出幽默,如“我会采取开玩笑的方式,或者大笑、假扮成一只鹅……这对化解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是很棒的。有时,我会装成一个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在他们旁边玩,或者讲个类似的故事。也许我还会全起吉他,把刚才发生的事编成一首幽默的歌来唱”。
    与幼儿讨论“安全表达愤怒”的方式。如“我要对Charlie说,你很生气,这可以,但不要打人。一旦他平静下来,我将和他谈谈他的愤怒,然后讨论安全表达愤怒的方式,如用语言发泄,跺脚,或者直接说我生气了”。
    提出接纳多种观点的主张,如“应该告诉孩子们,有时候人们持有的各种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所有观点都是有价值的”。
    中国成人――
    多数建议给幼儿讲道理,如“一定要批评小林的霸道行为,讲清打入是非礼貌行为,对成人而言是违法行为”。
    要求幼儿控制消极情绪的表达,如“给天宇讲明白,不该因自己的情绪影响别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要求两个小朋友重新和好”。
    较多地要求幼儿谦让,如“两人发生争抢时应互相谦让。别人拿了,自己不应该哭”。
    代替幼儿思考和做事,如“我会自己将玩具收好,带两个小朋友离开现场”。
    利用集体的力量教育幼儿,如“我会问旁边的幼儿‘小林打人对吗?“不对!’幼儿会这样回答。‘那你们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会有许多孩子提出各种各样帮助他们的办法”。
    用中国的历史或民间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告诉小朋友要谦让,要团结友爱。可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给他们听”。
    提议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对幼儿进行教育,如“目前,我们要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道德观念逐渐教给孩子,并将分析、判断的方法也一并教给孩子”。
    [评述]中、新两国成人在对待幼儿冲突问题的观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些解决冲突的有效策略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同。两国成人也表现出对待冲突的一些不同观点,这些观点是有教育、文化渊源的。
    在新西兰,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首先关注孩子身体受伤害的情况。这种关注被看作是义不容辞的。新西兰对人的生命和健康无比珍视,儿童中心的每位教师都有对幼儿进行急救的资格证书。
    新西兰成人承认幼儿情绪的不平衡状态。西方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可能受到情绪创伤的侵害,如不治疗,会留下长期隐患。对幼儿身体或情绪伤害的承认本身像一剂良药,可以使幼儿得到安抚。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的第一部分是“归属感”,即“让幼儿体验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培养他们情绪的归属感.幼儿应得到安全,避免受伤害”。
    许多教师提到让幼儿做出选择,这与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中“授权”的原则是一致的。这一原则指增加让幼儿自己做出决定和判断的事情。
    一位新西兰家长说自己要加入幼儿的游戏,通过幽默、唱歌或讲故事,将幼儿从冲突中转移出来。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成人的榜样策略,是帮助幼儿正面学习社会交往时无需更多技能的方法。这一建议也反映出西方入幽默、开朗的性格。
    从新西兰成人的回答中,还可以看到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这是他们对社会转变的体验。这种转变包括本土文化日益被重视以及外来移民的流入。移民流人创造了一个人种上更加丰富的社会。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其历史文化传统紧密联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文化一直在倡导对人的尊重,倡导对人的身体和情感需要的高度关注,追求每位社会成员的人格独立与自由,追求个人之间的社会公平。而在中国。伦理道德占据传统文化结构的中心地位。克己、谦让被认为是社会的传统美德,集体主义也是这种文化所一贯倡导的。
    从中国成人的回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传统道德教育的痕迹。多年以来.这种教育习惯于直接告诉儿童应该怎样做.用道德传授代替道德内化,将道德知识等同于道德行为。教育者往往从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大概就是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多数成人都认为应该给他们讲道理.包括对当事人提出批评或严厉批评的原因。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许多历史或民间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这是中国教育文库中的宝贵财富。这些故事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已经发挥而且将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两国幼儿观点比较
    中新两国幼儿也提出了一些对待冲突的相似观点:从教师那里得到同情和帮助。认为应该自己解决冲突,对发起“攻击”的对方做出语言或身体反应,离开现场,相互道歉,提议伙伴之间轮流、分享、合作,帮助摔倒或受伤的伙伴。比如看图听故事后,一些幼儿认为“得告诉老师,说哪个龙卷风是从哪儿来的。老师说谁对了就让谁先说”,“要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被推倒了,然后在那儿哇哇地哭,不解决问题,老师会说他的”,“打就赶紧躲开”,“他们互相说对不起”,“……还有打人”(中国);“向老师告发,说有人撞我”,“我想他俩正好应该谈谈这事”,“住手!我不喜欢这样”,“也许他们可以同时把手放在上面一起把它放回去”,“送他们去医院”(新西兰)。需要指出的是,两个国家幼儿的回答都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在中国,对冲突另一方提出对抗性身体反应(如打人)建议的全部是男孩;做出“不知如何对待冲突”回答的,绝大多数是女孩。在新西兰,一位男孩建议把图中那个推人的女孩剪掉,换一个男孩。同时,两国幼儿的回答也有各自的特点。
    新西兰幼儿――
    表现出对故事里孩子痛苦的移情,如。好疼啊”。
    建议对受到伤害的孩子进行医学治疗.如“他可以拿一个冰块……或者一块石膏……或者三块石膏”。
    提出有礼貌的请求,如“他们应该说.请你下次不要……你能小心一点吗”。
    在解决办法中表现出创造性的想象。如“也许能给我们一台‘制止打架机器’来制止他们打架,把它放在你的眼睛里,它可以使你感觉好一些,这样你就不再打架了;或者你可以把它放在你的耳朵里,这样也不打架……是的,我就有一台制止打架的机器,然后它就咔嗒咔嗒地走”。
    中国幼儿――
    认为老师会主动来解决冲突,如“这时候老师就来了”。
    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倾诉,如“告妈妈”,“告爷爷、奶奶”,“告姥姥、姥爷”.“我抓他!我妈是解放军”。
    自己克制情绪,如“摔了我也不哭”。
    谦让.如“他们不能抢,要互相谦让”。
    其他小朋友帮助解决,如“要是一个小朋友看见了,就劝他们”。
    对有关幼儿的行为做出评价,如“不能打小朋友,打小朋友不是好孩子”。
    五分之一的幼儿表示不知如何对待冲突。如“不知道”,“想不出来”。
    [评述]中新两国幼儿在对待冲突问题的观点上同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显示了处在人类成长的特殊阶段,即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也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两国幼儿也表现出对待冲突的一些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同样可以在各国不同的教育、文化环境中找到缘由。
    新西兰幼儿表现出对故事中同伴痛苦的移情,这种情感的流露是自然的。在新西兰,幼儿对别人忧伤理解的自主表达会得到鼓励。新西兰早期教育机构将自由游戏中个人的选择和创造放在显著强调的位置上。这种做法已经延续了许多年,这在一个幼儿“制止打架机器”的回答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例子或许预示了治疗某些社会疾病的可能技术。
    从中国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倡导人们从小学会克制、学会谦让,这一传统已经得到体现。在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的教育中,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伙伴之间发生冲突。便主动充当“调解人”的角色。由于成人经常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也很善于给别人讲道理。
    一些中国幼儿准备将与同伴发生冲突的事向自己的母亲或其他家人倾诉.甚至希望用母亲的力量惩罚对方。这首先说明,中国有对“亲情”格外珍视的文化传统,儿童与家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显示,在某些家庭里,父母对子女关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希望别人也要迁就他们。
    中国幼儿回答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有五分之一的幼儿表示不知如何对待冲突。在一些中国家庭或幼教机构,成人时常代替孩子办好一切事情。从中国成人的回答中我们也发现了“替幼儿思考和做事”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幼儿必然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经验,致使他们面对冲突手足无措。
    中国成人与幼儿观点的多样性
    从中国成人和幼儿的回答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回答似乎呈现一种“矛盾”状态:一些回答认为应该鼓励幼儿,给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另一些回答又显现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及以成人为中心的观点。对幼儿来讲。一部分回答表现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另一些回答又坦露出面对冲突情景的无奈。其实,这种对待冲突观点上明显的“个体差异”恰恰显示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教育观念的复杂结构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以对幼儿之间冲突的价值判断为例.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主张使幼儿之间的冲突被认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团结、友爱、谦让曾在很长时期内作为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而“与别人发生冲突”则被认为是幼儿的消极行为之一,需要通过教育逐步减少。
    随着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幼儿之间冲突的看法已经发生转变。近来,有专家提出。“儿童的世界里有两种规则,一种同儿童与成人的关系相对应,另一种则与儿童之间的伙伴关系相对应。这是有了交往实践之后才出现的规则,是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才出现的规则……这种规则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因此明显是一种自律的规则”。“幼儿与同伴的冲突过程既反映了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富于挑战性的人际环境,具有社会性各方面协同发展的作用,因而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经验”。李季湄老师曾说过,“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变革是非常沉重、非常缓慢的。因此,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也许我们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分”。或许正是由于教育改革这一特点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国成人和幼儿观点的多样性。
    这次跨文化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研究者可以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资料中得到启发,从而使双方的认识更加丰富。两个国家的儿童教养者也将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发现更多支持幼儿解决冲突的策略,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早期群体生活经验。
    (王瑜元 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 珍妮・里奇 新西兰Waikato大学)


              关键词:中国、新西兰成人与幼儿对待幼儿同伴冲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0 04:49 , Processed in 0.040767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