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工活动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02:5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幼儿园活动中,手工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个个都有成就感。的确,手工材料五花八门,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蕴含了观察、思维、操作、想象、创造等多种学习价值。传统的手工教学活动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示范,幼儿跟学:另一种是教师通过让幼儿学习看图示来制作。皮亚杰认为:“幼儿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获取知识,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智力。”为此,我尝试在手工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来发现制作的规律,并进行制作,从而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一、在对材料的感受、选择中发展思维能力 手工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工、纸工、布贴、编织、刺绣、自然物剪贴、自制玩具等。其中纸工又有撕纸、剪纸、折纸、立体制作等。而自制玩具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许许多多废旧物都可以成为自制玩具的材料。引导孩子发现每种材料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手工活动,教师无须直接告诉孩子需要什么材料来制作,而是可以先让幼儿独立思考。如:我们要做一顶帽子,需要哪些东西呢?幼儿会根据已有经验来思考选择什么材料。有的孩子认为需要布,有的孩子认为需要纸,有的孩子认为需要毛根,等等。然后我提供这些材料,让幼儿思考:如何用这些材料制作出自己需要的帽子呢?他们有的尝试用纸平面剪贴,有的尝试把纸卷起来立体制作,有的尝试用布和毛根来拼扎,有的尝试用泥来塑造。虽然他们的制作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慢慢地幼儿发现:平面的图形可以画好后再剪,这样比较容易控制;平面的纸可以粘贴成立体的图形;布这种材料用双面胶和胶水粘不太牢固,需要用针线来缝;干泥和湿泥的特性不同,和得好才容易成型……这样幼儿就逐渐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好习惯,从而增加了对生活中各种材料性质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就能独立地、更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材料。如,有时我会提供粗细不同的彩色纸条,让幼儿观察思考:彩条可以用来做什么?一根看似普通的纸条,其实是千变万化的:直的时候像柳条、流苏;横过来变成了包上的拎手;卷一卷就变成了洋娃娃的卷发、菊花的花瓣;折一折便成了机器人的手脚或一架可以伸缩的手风琴;剪一剪,一节节像竹子、一片片像落叶……经过教师的启发,当孩子需要让材料充分地为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服务时,孩子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孩子在与材料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它们各自的特性,从而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创造。现在他们会自发地收集各种废弃的东西,他们会捡拾地上的树枝和树叶,收集好后用来做“雪人”的手和帽子,会细心地把瓶盖收集好用来制作玩具的轮子,会把吸管、一次性盘子、纸杯带到幼儿园来备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生活更留心了,学会了观察周围事物,在丰富知识经验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二、在对范例的观察、拆装中增长智慧 在传统的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让幼儿通过观察范例来感知、寻找制作的方法,而接下去范例会被闲置一旁,教师仍旧会通过示范或者让幼儿看图示来学习制作的方法。范例能否更充分地被利用呢?范例是否有更值得探寻的价值呢?我反观自己学习手工的一种方式:当我拿起某一手工作品的时候,我常常会先观察,看看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接着我会将它拆开以探究竟。这其实正是孩子乐用的方法,只不过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操作经验,常常不能将拆开的东西重新组合还原,因此,他们“拆”的行为常常被大人限制,他们的探索热情也受到了打击。其实,孩子拆装玩具的行为正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那么教师如何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呢?对于探索能力还较弱的幼儿来说,教师要适宜地在他们探索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搭建一个支架:让幼儿通过拆一拆、看一看来发现制作的秘密,引导幼儿在拆的过程中思考制作的方法,并在制作过程中给予幼儿适当的技法指导。比如,在学习制作立体的软纸造型——圆锥时,我先给每位幼儿提供了一个已经制作好的圆锥范例,让孩子先观察,猜测这个圆锥是怎么做的,然后请他们拆开来探究。幼儿发现,这个立体的玩具拆开后变成了一张圆形的纸,并且这张纸上还剪了一条线。我再请幼儿观察:这是一条怎么样的线?幼儿观察出这是一条从边到圆心的直线。随即,我提供给每个幼儿一张圆形纸片,请幼儿自己来剪一剪,剪好后将圆形纸片变成刚才的圆锥玩具。幼儿在卷一卷、粘一粘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圆形纸片剪开的地方卷进去的多与少和圆锥的瘦与胖有直接的关系。“圆形纸片怎么卷就变瘦,怎么卷就变胖呢?”幼儿在反复尝试中发现圆形纸片剪开的地方卷得多,圆锥就高高瘦瘦;卷得少,圆锥就变得矮矮胖胖。这样,我们就赋予了范例更多的价值。孩子享受的是探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三、在对作品的想象、创造中积极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幼儿来说,就是要鼓励他们不依常规,寻求各种答案,发现新事物。教师应抓住一切契机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启发和指导,使幼儿的思维得到拓展,让幼儿独特的想象充分表现出来。就如一个简单的圆锥,正面看,它可以是帽子、帐篷、伞;倒过来看,又成为了漏斗、花朵;横过来看,就是喇叭、听筒;叠加起来可以是松树、沙漏、娃娃、陀螺等。在制作圆锥时,我通过改变圆锥的放置方向,引导幼儿想象,为装饰圆锥埋下伏笔。制作好圆锥以后,我再引导幼儿利用多种辅助材料来完善造型。如,想要做伞,你想用什么材料?如果想做娃娃,你又想用什么材料……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你的想法?这个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引领,又留给了幼儿想象、创造的空间。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对制作圆锥玩具意犹未尽,尝试过制作帽子的孩子会再尝试制作漏斗、花朵,尝试过单一圆锥制作的孩子会再尝试叠加和组合,会进一步体会圆锥的形态与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再创作,他们的空间更大了,也学会了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和创造性。 四、在对作品的欣赏、品评中获得灵感 学习也是一种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共鸣。因此,幼儿欣赏彼此作品的过程是相互启迪、相互学习、提升美感的过程。如在圆锥玩具做好后,幼儿将它们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桌面上,我便引导幼儿抓住作品的装饰性、独特性、组合性来欣赏、评议。这样,教师的教学延伸“点”便有了幼儿制作层面的具体性延展。一位台湾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j--j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如何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在掌握技能与自主学习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使手工制作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让幼儿探究着、制作着、发现着、创造着”,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学习的潜力,我将继续努力探究。 编辑:cicy        关键词:幼儿园手工活动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初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07:37 , Processed in 0.039367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